王 鷺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 200120
自2008年,我國立法活動已邁進深化改革階段,經濟活動飛躍發(fā)展。注重法律修改有助于摸清市場經濟和立法改革的相關規(guī)律,把握我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做到有法可依,法制先行。使法律更好地適應社會,助力法律適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一個良好的法律體系,是穩(wěn)定的但不是靜止的,它應該兼具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在保持權威和適時更新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我國法律界甚至各界對與法律修改及其方式的重視程度正在日益提升。
法律修訂是立法機關對現(xiàn)存法律文件進行較為全面的修改的模式,在形式上涉及到數(shù)量較多的法條,覆蓋范圍較廣;在內容上法律修訂會改動法律的目的、原則等實體問題。詳細的是以新發(fā)布的法律文本來替代原有法律文本的一種修改模式。
第一,范圍不同。在我國的三種法律修改方式中,唯有法律修訂會涉及到法律名稱的變化。在以往的法律活動經驗中,法律修訂通常采納一步新的同名法來取替原法,常見的狀況是一部法律在修改前后要保有原本的名稱。但是介于全面修改的特點,實踐中采用全新的不同名法來取代也是可行的,實例表明即使前后法律名稱發(fā)生了變化,也的確是屬于法律修改的范圍,而非一部新法的確立。
第二,方式不同。法律修訂是對于對應法律文件的具體的文字表述作出修改,其過程的起始是由法律主體直接提出草案,經由立法機關的審議活動,最終表決通過修訂。
第三,由國家主席公布。法律修訂的結束標志和最終程序是公布法律,這一環(huán)節(jié)由國家主席完成,是修改程序完成的必經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定性不明確,當一部法律的名稱在修改中被替換,如同任命一樣常常意味著其代表的內容和意義也發(fā)生相對應的變換,社會的喜好更偏向或者說是慣性地將修改前后視為兩部不一樣的法律。即另立新法,立法和修法之間界限的不明確,容易給社會在使用法律的過程中造成誤解,將新舊兩部法律的對立部分提出,造成難易判斷和解釋的灰色地帶。
另外,舊法是否仍能存在也是一個問題,我國法律廢止的定義是制定一部新的律法來取代原有律法,在運用過程中,遵守新法優(yōu)于舊法原則。若兩法同名,一般視為在公布施行新法的同時,原有法律失去效力。
應對上述兩個問題,且認為首要必須明確法律修改的界限。假如一部法律的運行已經無法被現(xiàn)代生活合理使用,應明確地予以明文廢止并向社會公眾公布。再另外推出新的相關法律。屬于法律修改領域的,針對目前的混同情況應推出相關解釋,避免人們誤解。
我國的法律修改形式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在一次活動中可以進行單部或多部法律的統(tǒng)一修改。以修正部數(shù)的多寡可分為兩種具體方法,但操作時都使用同一種模式和規(guī)則。
第一,法律修正的啟動前提是以已提出的修正案草案為基礎做出的改變。法律修正和法律修正案這兩種模式,具有交叉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因此常有學者將兩種修改方式合并研究,在不同地方容易產生混淆。
第二,在審議過程中,立法機關按照程序進行將修正案草案轉為修改決定草案,在我國法律修改歷史上,如水污染防治法的第二次修正,在修正案草案被提出以后,審議主體便將其更名為關于修改的決定草案,通過時其名稱通常為某法律主體關于修改某相應法律的決定。在切實的操作中,法律專門委員會對于修正案草案的這一轉換,應用在了我國所有的法律修正過程中。這是一個既定的法律現(xiàn)象。
第三,法律修正的正式生效,需要國家主席來公布,使這一修正結果具有正當效力。決定修正文本也應一并公布且刊載,表明某相應法律根據(jù)該決定作出一定修改并予以公布。
首要考慮的是修改決定和相應修改法律的效力存在和是否適用的問題。根據(jù)《立法法》的規(guī)定,法案成為一部具有效力法律必須經過兩個步驟包括:通過立法機關審議和由國家主席公布。具有了這兩個要件的法案即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實踐中,面向公眾公布的法律文本常以修正文本為主,修改決定鮮有出現(xiàn)。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被公布的法律修正文本并沒有通過效力的兩個要件,即立法機關和國家主席,所以在程序方面看來,修正文本的法理概念并不正當。我國對于法律修正文本的定位解釋是:“修改決定之后附的修正本。”這一解釋說明了修正文本的性質和作用,是意在使公眾對于法律修正有更全面的了解,方便知曉新修改法律文本的全貌。對于修正文本作為附本的效力問題,并沒有研究給予其明確的解釋。缺少程序和定義,法律修正文本就無法具有法律效力。
結合上述提出的問題,法律主體應該融合實用這一點去改正修改決定的用語,增強其能用性,保持其正當性,解決不便于使用這一問題。其次應該擺正修改決定的地位,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修改程序里,修改決定和法律修正文本常是作為整體一并存在的,后者作為一種用于參閱的文件,和修改決定一并被刊載,社會公眾在獲取信息時可以一并了解。然而在兩者之間,法律修正文本更迎合廣大法律主體的傾向,被更多地使用。對于此,在法律修正中,可以從提案主體提出時就使用修正草案,應運在兩個必要要件里的是法律修正文本,經過了必要的程序,法律修正文本便具被賦予了正當效力,便于當今社會的法律運用。
與法律修正有著交叉的相同之處,在法律修正案這一方式里,初始提出的即是修正案草案,立法機關審議的是修正案,最后通過且由國家主席公布的是正式完備的法律修正案。第一,其啟動和法律修正是同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不同的是審議階段,立法機關不會把修正案草案轉換為決定草案等等,而是保持修正案的載體;
第二,由國家主席以主席令的方式來公布;第三,其表述方法采用與法律修正相同的操作規(guī)則式文字。
1.與法律修正模式有著相似的重合部分,對于缺少專業(yè)知識的人們來說難以區(qū)分二者,甚至將其混同。即使是在法律界專業(yè)人士的實踐操作中,混淆使用二者的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
2.采用說明之南式的文字編寫方式決定了法律修正案無法被主體直接引用。在最高司法機關的慣例立場上,裁判文書不可直接應用法律修正案,這么一來,法律修正文本就又成為了通行的標準文本,導致法律修正案的存在意義被部分對消。法律修正案的特點就是保持法典尤其是成文法的穩(wěn)定和使用,若修正案失去通行地位,修改法律的效果也達不到預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部分價值。
第一,同上文所述的法律修正建議,就可以有效的地幫助區(qū)分法律修正與法律修正案,解決混同問題。區(qū)別在于兩者最終得到產物不同,法律修正的最后結果是包含原文和修改后的完整法律條文,修正案的最終結果是僅有修正后的新條文。第二,為了正確發(fā)揮修正案價值,目前使用的文字表述方法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使修正案具有自身的效力,成為可以獨立應用的法律條文,使其適用于執(zhí)法和司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