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峰
如東縣人民法院,江蘇 如東 226400
離婚損害賠償主要指夫妻雙方因糾紛離婚后,對無過錯一方進行損害賠償。我國婚《婚姻法》中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指出夫妻生活情形出現重婚、一方與他人同居、存在家庭暴力、存在虐待家庭成員的情況,受害方具有申請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我國《婚姻法解釋一》與《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結束》的規定指出離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兩部分,從賠償內容上進一步細化了范圍,提高了司法程序執行的有效性,有助于發揮法律系統的價值功能,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正當權益。但是,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婚姻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愈加復雜,在處理離婚案件的司法實踐中,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法規暴露出越來越多的不足,因此這一問題成為了一個研究熱點。
《婚姻法》相關條例規定指出當婚姻中一方出現重婚、與他人同居、對另一方實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賭博、吸毒等行為情形時,屬于違背夫妻義務、損害另一方婚姻權益的行為,這種情況下準許受害人法定離婚。但只有重婚、與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情形允許受害方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要求,而賭博、吸毒等因素沒有被列入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定范圍內。事實上,當配偶存在賭博、吸毒、賣淫、嫖娼等嚴重傷害夫妻感情,大量損害家庭財產的行為時,都會對另一方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是一種明顯的侵犯配偶婚姻權益的情形。然而,這些情況在目前依然沒有被列入離婚損壞賠償范圍內,對于解決日益復雜多樣的離婚案件是極為不利的,并從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受害者的賠償權益。由此看見,過于保守的立法思考是導致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權益范圍過于狹隘的重要原因。
《婚姻法》相關條例規定的符合離婚損害賠償條件的情形中,被告方與他人有非法同居行為時,第三方介入者可能存在教唆、誘導被告人的行為,因此被認定與被告方共同侵害了受害人權益,同樣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婚姻法解釋一》相關規定指出,第三方介入者并不在婚姻損害賠償責任人范圍內,這種認定相當于將第三方排除在法律責任之外,除了有失公平外,一方面損害了受害者的正當權益,一方面會縱容第三者繼續進行破壞別人家庭的違法亂紀行為,不利于社會的公正、公平、文明、和諧建設。
第一,《婚姻法》相關條例規定了離婚損害賠償適用情形,但是對離婚損害賠償執行程序卻沒有提出明確的文本指導,例如,離婚損害賠償的適用情況時協議離婚還是訴訟離婚并沒有明確出來。誠然,一部法律的成熟過程都伴隨著對漏洞的不斷填補對內容的不斷豐富,但是,司法解釋需要以立法本義為根本前提,因此對于婚姻法的制定和完善要結合相關倫理道義進行深刻探索。第二,按照《婚姻法解釋一》的相關條例解釋,只有訴訟離婚,受害者才能提出損害賠償維護權益的要求,而協議離婚受害者無法得到相應的賠償。這種解釋違背了對離婚損害者權益進行保護的初衷,與立法本義出現了本質上的矛盾,有悖于賠償制度立法的目的,從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受害方在離婚中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這也會影響到離婚案件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1]。第三,舉證困難是阻礙《婚姻法》正常發揮其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因此在訴訟過程中,無過錯方很容易因證據不足而無法獲得相應的離婚損失賠償,降低了法律有效執行力。
通奸、賣淫、嫖娼、賭博、吸毒等行為不僅違背了婚姻義務造成了家庭財產的大量流失,對受害方造成了許多身體與精神上的傷害,例如,過度醺酒與吸毒行為會讓人喪失理智甚至良知,進而引發家庭暴力行為,因此,這些侵害行為應當被列入離婚損失賠償范圍內。
我國離婚損害賠償法律的制定采用的列舉模式具有明確具體情形的優點,便于大眾學法、懂法、用法。然而,這種模式也存在許多顯而易見的缺點:首先,想要事無巨細的將所有社會問題都考慮到是不可能實現的,大部分列舉只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熱點性、高關注度的案例。其次,立法者受時代限制,其思想較為保守,對未來的完善方向存在一定模糊性,不利于讓立法工作更加科學合理。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出現的社會糾紛與案例情形時復雜多變的,每一個新的情況與特殊問題出現都是對現有法律系統的沖擊,因此,過于保守與傳統的立法思想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秩序。面對這種情況,法律的執行程序會存在機械化、頑固化、特征。這也是婚姻損失賠償范圍局限性的本質原因。
在重婚、與他人同居等案例中,第三者故意破壞他人家庭的罪魁禍首,因此他們必須要受到法律的嚴懲。但在實際案件受理中不能對所以情形一概而論,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1.有過錯第三者
(1)自始有過錯。第三者在與過錯人交往之前就知道對方已經結婚卻依然插足其中。無論出于主動還是被動,主動求愛還是被動示愛,都屬于公然違背倫理道德和婚姻法律的行為,因此對于這一類案件,對于第三者一定要進行相應的法律懲處。
(2)嗣后有過錯。第三者與過錯方交往一段時間后發現對方已經結婚,但之后因為感情、金錢等原因依然保持關系,屬于嗣后有過錯第三者,也應當接受法律的懲處。但如果在知情過錯人有婚姻后選擇主動放棄戀愛關系則屬于被欺騙的受害者,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為過失錯誤,可以不追究其法律責任[2]。
2.無過錯第三者
(1)不知情第三者。第三者與過錯者交往的整個過程都不知曉對方已經有婚姻,在多數案例中,過錯者會對第三者刻意隱瞞真相,在這種情形下,第三者的角色也將成為受害者,因此不必承擔法律責任。
(2)被脅迫第三者。第三者雖然知道過錯方已經擁有婚姻家庭,但過錯方利用職務、暴力、權利都手段脅迫第三者與其進行不正當男女關系。這種情況下第三者是屬于迫不得已而為之,從態度上說并沒有主動破壞別人家庭的想法,對于這種案例,第三者也被作為受害者對待,不予法律責任追究。
允許受害者在協議離婚中向過錯方提出離婚損失賠償,可以更好的保護無過錯方的正當權益,首先,無過錯方可以不用為了獲得賠償而采取訴訟式離婚,減少了無過錯方額外的資金、精力投入。只要案件細則負荷婚姻法中規定的離婚損失賠償范圍,就可以申請損害賠償。根據《婚姻法》相關條例規定,協議離婚的條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無過錯方與有過錯方雙方自行達成共識同意離婚,第二是雙方已經對夫妻共有財產分割與子女撫養權協商的事宜達成共識。將協商離婚納入損失賠償范圍,可以為夫妻雙方提供賠償事宜協商的空間,也有利于進一步維護無過錯方在離婚后的合法權益,有助于提升司法機關的辦案效率。
通過以上論述,提出的一些措施有助于離婚損失賠償制度立法的完善,有利于維護受害者的正當權益,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一點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