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強
中共克山縣委黨校,黑龍江 克山 161600
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面對的一種情況,法律意識淡薄給整個制度改革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因此相關工作者需要不斷強化法律意識的應用,綜合相關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夠實現高效的市場融入體系,進而振興農村事業的長遠發展。
我國不斷開展新型土地流轉改革工作,但是目前廣大農村在制度應用方面仍然不合理,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不斷提高土地流轉的權利應用性,目前法律體系應用過程也受到了較大的重視。我國農村土地使用這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放松,提高了可行應用性。從國家法律層面來說,農村內部的相關資源屬于集體應用范圍內,每一位村民都享有特定的經營承包權利。農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應用土地承包使用權,實現合理高效的流轉工作。但是國家在土地資本管理運轉方面還沒有詳細的規定,這就導致流轉工作不能夠順利進行,降低了工作規模。
關于農村土地分配這個問題,承包者需要在特定的機構內部進行合理承包,村民是最主要的參與人,一定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協商。這也是影響整個土地流轉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很多范圍內的農村進行承包工作整體偏向分散,適當的進行土地流轉能夠提高種植規模,實現高效化的種植。但是這需要管理者提前對整個地區的農民進行統一號召與協商工作。每一位人民都有各自的追求和想法,難以實現高效的統一,這給工作者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土地經營流轉工作就受到了較大的制約。
目前很多農村內部都面臨改革,因此土地流轉工作也處于初步摸索時期,經常會引發不同程度的糾紛問題。目前我國在處理糾紛問題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采取措施應用時經常會得不到合適的處理,經常會產生很多的法律糾紛問題。目前我國各個地方的土地質量有較大的差異,投入風險與資源產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國家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應用體系,這樣當遇到糾紛問題時就能夠得到合理的解決。處理規定不明確就會導致法官處理問題時采用權利自由化,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會增加困難的程度。進行土地流轉工作時,一定要采用適當的措施保護農民的個人權益,但是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此不夠明確。農民個人權益與經濟實力較高的人之間一旦發生利益沖突就無法得到根本保證,可以說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與農村土地處理相關的問題比較而言,一旦涉及到農民個人經濟利益時就會產生沖突。農民本身享有土地的擁有權、合理使用與經濟效益等。農民雖然依法享有土地應用權利,但是不能夠隨意變更土地的應用,個人無法對土地進行處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應用功能。
相比較而言,農民由于知識的局限性能夠掌握的國家政策和法律知識較少,對自身權利認識不足。在土地流轉法律規范缺失的情況下,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難以得到正確引導,造成農民在土地流轉中處于弱勢地位。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實際農村土地流轉中容易針對農民發生土地流轉侵權行為,如基層政府組織強行收回外出務工和進城農民承包地等情況。一些人員濫用職權,強行與農民簽訂承包合同。此外,也存在人為設定承包條件的情況,如假借政府名義收費等。缺少完善程序,給這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機會。在農民與農民之間,也存在口頭協議等土地交易方式,導致土地流轉容易產生糾紛。
農村土地流轉法律體系不完善是導致各種土地流轉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國家還應從立法層面進行現狀的改善,加強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在農村土地產權界定上,還應盡快出臺《農村社會保障法》《信訪法》等法規,使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始終保有對土地的永久使用權。
農村土地流轉法律體系應當起到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的作用,針對現有法律法規內容抽象的問題,還應對土地流轉法律程序進行規范,以便使土地流轉工作得到有序開展。為引導農村土地實現多元化流轉,針對農村土地轉讓、出租、入股等流轉形式還應進行相關法律程序的出臺。
通過研究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發現,農村土地大規模流轉、土地分配和流轉糾紛的解決都缺少有力的法律支撐,導致農村土地難以實現順利流轉。出現這些問題,與國家尚未建立完善的農民權益保障法律、土地流轉法律和配套制度有關。因此在立法方面,還應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確立,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法律程序,并對土地流轉配套制度進行健全,繼而使農村土地流轉法律體系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