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泰州市海陵區法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簡單來講,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以及善良風俗的總稱,公序良俗所涉及的范圍廣泛,其內容也會受到時間及空間的影響。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影響,在我國的相關法律中并未出現公序良俗等字樣,而是采用了“社會公德”等詞匯表達出相同的意思。之所以要對公序良俗原則進行規范,主要是為了避免出現損害國家利益以及社會利益的行為出現,對禁止性規定起到補充作用。采用公序良俗原則對于民事問題的解決也有著莫大的幫助,首先,可以促使個人利益及社會利益形成平衡關系,其次,采用公序良俗原則也賦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法官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進行裁決。故而,引進公序良俗對于國家法治體系的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序良俗原則作為民法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對民事立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我國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也起到了指導作用。我國立法的本質在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及意志,故而,為了保障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立法時必須體現出上述內容。
公序良俗原則在民事活動領域中的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國家通過公序良俗原則來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制定,當公序良俗原則在上升為法規之后,其約束力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每個人都應當遵循上述法規。舉例來講,我國的《收養法》中有如下規定: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時,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若年齡相差不大極容易產生不良行為,進而違背公序良俗原則。其次,民事關系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以及法律的滯后性,民法無法做到對所有的民事關系都做到詳細的規定。故而,法律具有一定的空白區域,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在此可以不受約束而為所欲為。當法律規定不明確的情況下,公序良俗原則應當作為每個人活動的準則。
公序良俗原則作為法律原則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使用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條件:第一為窮盡法律規則以及方得適用法律原則。具體來講,就是當案件中有明確的法律規則可以遵循時,不能忽視相關法規還采用直接適用法律原則,此外,即使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也需要在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才能采用公序良俗原則,即:公序良俗原則僅適用于法律出現漏洞的情況下,進而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一定的限制。第二為除非為了實現個案正義,否則不得舍棄法律規則而直接適用法律原則,即:如果在某個案件中直接適用規則,不會產生極端不正義的裁判結果,法官就不得輕易舍棄法律規則而適用法律原則。第三為沒有更強理由,不得徑行適用法律原則。
為了保證公序良俗原則的正確使用,必須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首先是經驗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關系,經驗主義標準主張根據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根據事實和公眾輿論來判斷善良風俗的內容,唯心主義則更是推崇法官的理性判斷能力,經驗主義與唯心主義各有利弊,法官在進行判罰時應當將二者相結合。其次是民眾與專家的關系,民眾觀點反映了社會普遍的看法,容易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但這些觀點也有可能是非理性的,而專家的觀點則更為準確,但容易脫離群眾,法官在評判時應當兼顧大眾與專家的觀點。
公序良俗原則作為民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民法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公序良俗原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具體含義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對具體適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故而,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序良俗的內容及評判標準是極為必要的。每一位法律專業人士都應當加強對公序良俗原則的認識,使其更加精確化以及科學化,為社會穩定發揮出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