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梁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4
關于我國的殯葬改革問題,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1956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倡導實行火葬,1985年2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殯葬管理法規《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1997年7月21日在《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了《殯葬管理條例》。從1985年開始算起,我國的殯葬改革工作可以說是已經走過了三十余年的不凡歷程,但是我國的殯葬改革工作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這方面尤其是我國農村的殯葬改革問題,盲點仍是較多,為此中央也并未專門制定針對農村地區特殊狀況的規范性文件,本文主要是從這些方面來展開闡述的。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的這么說,我國的殯葬改革是我國社會風俗領域的一場革命,是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成果,同時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由于我國的殯葬改革的重難點均是在農村,雖說我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的民政部門均為我國的殯葬改革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我國農村地區可以說是收效甚微,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農民的法制意識淡薄,農民們的思想意識難以及時轉變,對土葬情有獨鐘!即便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火化了遺體,也要使用棺木再次土葬。為了排場風光辦喪事,一次縱然花上幾千幾萬元錢,但農民們也不會太過于在乎。其實,就算喪戶因為各種原因出不起錢,村民們也會相互幫襯的,實在是有些喪戶不舍得為自己的先人花費高額的費用,這會受到很多村民們的冷言冷語。再加上一些子女對自己的先人生前孝敬再稍有不夠的話,那就更是難以在村民、親戚們面前抬起頭來了。近些年在相當多的農村地區大張旗鼓的抬著裝著極為濃重腐臭味的遺體的棺木直接去隨便埋葬的現象著實是少多了。在我國的相當多的農村地區還存在一種比較常見的通過村干部來買賣葬費條即火化證的現象,交給村支書2000-5000不等的費用后,給一個火化證明,可免去火葬。國家各種殯葬方面的法規、條例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總是會打上相當多的折扣的。
我國各地市區(縣)的民政管理部門也均不同程度的制定了各地的殯葬管理辦法,其中對喪事辦理方面均做出了相關的規定,比如存在所謂的“禁止擾民辦喪事、占道辦喪事,禁止在出殯沿途燃放鞭炮和拋撒紙錢、冥幣等”。但是,我國農村中很多的喪葬陋習根深蒂固,再加上基層部門管理方式存在各種不同的問題,所以很難讓村民們完全信服,因此往往會出現一些較為嚴重的政民沖突事件,這也會不同程度上的影響政府形象。所以,關于我國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問題更多還是不能采取過激的處理辦法,而是加大宣傳力度,引導人們逐漸的認識到厚養薄葬的合理之處,綠色環保辦喪事的益處。
基層政府民政部門很愿意響應上級的號召,但苦于難以完全落實上級的政策法規,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殯葬改革政策難以開展,難以執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傳統習俗根深蒂固,喪事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較為嚴重。“‘對老人孝不孝,看其死后殯葬風光不風光’的謬論,嚴重助長了喪事攀比、程序愈加復雜、鋪張浪費、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從事這類活動的人員不斷增多”①,這些不良現象的出現對我國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可以說是起到了雪上加霜難上加難的作用。據調查,在農村按照風俗辦理喪事,以此要花上五六萬到七八萬不等的費用。說我國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可以說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革,這中間要解決的問題表面看是人們的殯葬行為,其實質是要涉及到人們的殯葬觀念和殯葬意識,“特別是面對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深刻影響,傳統殯葬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因此,要想徹底轉變這種觀念,所需的當是慢慢長日了”!②
(二)骨灰處理方式單一,入公墓率相當低。群眾深受傳統的“入土為安”、“棺葬為孝”舊有觀念的影響,雖說大部分群眾均能做到遺體火化,但當在火化遺體之后則是開始大操大辦起來了,總以為只要遺體一旦火化,再從事的一切殯葬活動均想當然的完全的合法化的。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只能會讓我國農村地區殯葬改革工作更加難以開展。為了解決骨灰再次入棺土葬,各地政府民政部門也不同程度的建立了公墓,但是因為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的約束,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公墓外自己看好的墓地安葬先人。如此來骨灰入公墓的比例自然會非常之低,這與我們推行殯葬改革的初衷可以說是完全相悖的。
(三)一些地區的基層領導干部由于對我國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思想認識極為不足。殯葬改革似乎全是城里人的“專利”,與農村人沒有什么關系,對農村的殯葬行為只能去引導,而不可嚴格“依法辦事”。或許正是受一些部門領導錯誤觀念的影響吧,一些年輕人也會產生在殯葬改革方面愿意側重于先征求老人們的意見。否則他們總覺得對不起老人。不過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會說,我們很愿意接受文明節儉辦喪事的行為和要求,只是家中老人對此行為難以接受。由此可見,我國農村地區徹底的殯葬改革仍是任重道遠呢!
(四)我國的農村地區由于受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相當多的殯儀設施仍不夠健全。這方面,政府殯葬補貼不太到位,因此火葬的成本會有所增加,群眾在火葬方面很難完全像城里人那樣少花錢或不花錢。在自己經濟不太充裕的情況下,自然也就不愿選擇多花錢而又不得老人心愿的殯葬方式了。當然還有農村的一些特貧困戶等的弱勢群體難以支付得起火葬費,所以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對這些貧困戶等的弱勢群體進行照顧或者干脆就免去他們的喪葬費等的相關費用,這樣才會有人逐步的認識到政府的政策對他們是好的,早晚會有更多人來選擇火葬的。
根據我國農村地區在殯葬改革中存在問題原因的分析,要想把我國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工作切實的落到實處,我們認為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農村地區繼續加大殯葬改革宣傳的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切實認識到殯葬改革的重大意義,自覺愿意充當殯葬改革的先行者,如此逐步形成殯葬改革的新風氣。關于宣傳方面,首先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及村級領導干部應當對此事高度重視,把殯葬改革作為部門政績切實來抓,并制定相應的計劃指標,并保證計劃指標的及時完成,爭取把殯葬改革與群眾的核心利益相結合相協調。從群眾在殯葬改革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集中整改,再把整改的方案交給群眾進行切實的檢驗,最終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滿意,這是殯葬改的關鍵問題,務必要切實牢牢抓好。
(二)要在廣大農村地區切實建立起以村集體為單位的“紅白事務理事會”,以現代文明節儉的方式辦理相關的喪葬事務。我們所倡導建立的“紅白事務理事會”這樣的組織要能夠切實負責群眾的殯葬實務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理殯葬事務,并能體現出文明節儉辦喪事,綠色環保辦喪事,自覺創建以闊綽排場辦理婚喪事務為恥,以節儉文明辦理婚喪事務為榮的新風尚。積極教育引導群眾徹底轉變舊觀念,提倡厚養薄葬的新觀念。
(三)要適當加大資金投入,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公益性公墓,在條件暫不允許的地區適當允許集中土葬,建立以村以姓氏為區域的公益性墳地,把過去的散居墳地集中起來,集中管理,便于耕地的集中管理。關于這方面,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建議各級政府積極加大殯葬改革資金投入力度;二是積極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這方面下級應當多多爭取這方面的扶持項目,爭取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以鄉鎮為單位建立適當規模的公墓,每個村可以分情況建立適當數目的公益性公墓、安息堂及骨灰堂,當然對于一些經濟條件更為落后的村莊可以適當允許土葬,但要保證是在固定的地方,并且適當控制其占地面積。
(四)要加強各級政府的責任化管理,加強農村地區殯葬活動的規范化管理,逐步實行所有的殯葬活動都應當納入法制監控的范疇,徹底遏制廣大農村地區殯葬活動的不正不良風氣的產生和形成。“若想徹底深化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徹底割除殯葬陋習,遏制偷埋偷葬行為,這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敢戰斗、能戰斗、不怕鬼、不怕邪、敢于動真過硬的殯葬執法隊伍,依法進行殯葬管理”。③實踐證明,只要我們依法嚴格管理我國農村地區的殯葬事務,就不可能做不好管不好。
(五)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的配套殯葬設施,創新殯葬模式,多多創造出更多的綠色環保的殯葬設施,殯葬方式,從而更加利于我國農村地殯葬改革事業的發展。
實踐證明,在殯葬改革方面,我們只有不斷提升服務,調整管理,完善殯葬配套設施,不斷創新殯葬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殯葬服務需求,才能最終使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殯葬改革之路愈走愈寬,老百姓才能從中最終受益。
[ 注 釋 ]
①朱勇,主編,李伯森,副主編.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1)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261頁.
②《淺談婁底市殯葬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網絡文章,2013-12-25.
③《淺談婁底市殯葬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網絡文章,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