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婉婷
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天津 30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強調新時代“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1]。同時也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2]。這一神圣和偉大的歷史使命落到了新時代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肩上,面對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工作,實現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目標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職能,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引領大學生全面地認識新時代、認同新時代、感悟新時代、奮斗新時代,積極培養勇立時代潮頭,敢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從當今時代背景和中國發展現狀的角度來看,青年大學生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特別是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歷史虛無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等思潮的沖擊,以及社會上一些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歪曲行為,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認同,使一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導致信仰危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加速發展,促使一部分青年大學生產生盲目崇拜、道德“失范”、價值“失態”等現象,出現了多種國際思潮與各國文化互相激蕩的浪潮。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精神支柱,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精神力量的重要載體,已經越來越成為各國和各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主要源泉,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首要因素。現如今,世界各種思潮和主義盛行,“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錯誤思潮在一定程度內存在,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在一些學術界虛偽外衣的包裹下,通過經濟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快速向各國滲透,這是一種極端的文化霸權和政治競爭,是西方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向外擴張的極端行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一些西方國家企圖利用“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價值觀興風作浪,試圖阻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培育,這無疑給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更有甚者會威脅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工作。
當今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工作紛繁復雜,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變化,社會中顯現出了一些青年大學生缺乏信仰、精神空虛、價值觀扭曲、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案例和現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領域,刻不容緩。形成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青年大學生價值觀,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的共同信仰則至關重要。積極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24字”核心價值觀,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從青年大學生的關鍵群體入手,弘揚和培育良好的家風家教和優良校風校訓,樹立起青年人良好的道德風尚,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3]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幫助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通過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過程和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教育,使青年大學生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做到洞察大勢、把握全局、著眼未來,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接續奮斗。第二,幫助青年大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使命責任和大學生個人發展的關聯性。由教師分析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使青年大學生將個人的青春夢想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用理想信念點亮希望的燈塔,明確前進的方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第三,使青年大學生深刻感悟“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關系,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奮斗歷程,體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真正實現用責任踐履信念,盡心、盡力、盡責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樹立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正確觀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高校要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并將愛國情懷轉化為日常行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青年如何接過沉甸甸的擔子,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接續奮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年大學生行為自己的實踐引領作用,充分結合近日《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精神,積極響應中央組織部和中宣部的號召,在廣大青年群體中發出“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號召,結合課外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以愛國奮斗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積極在大學生群體中宣傳和弘揚愛國奮斗精神,不斷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行為的實踐性和指導性作用,引領青年大學生將愛國奮斗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奮斗的實踐中來。
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在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以“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發揮好思政課堂主陣地的基礎作用”這一重要任務開展工作。一是,要強化大學生歷史教育,在思政課堂中融入歷史史實,帶領學生研讀原著原文,原原本本體會時代過往。例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五四運動,做到以史為鑒,以史為鏡,感悟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優勢和強大凝聚力。二是,要強化大學生時政教育,不斷提升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頭腦的能力,引導當代青年牢記“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真正在學懂弄通上下苦功夫,實現用新時代最新的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深刻認識進入新時代后所面臨的新目標、新使命、新矛盾、新任務,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結合大學生自身日常工作和學習,全面客觀地理解當代中國,關注外部世界,有意識地對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滲透行為進行抵制,把握好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運用校園文化、校風、校訓等載體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其一,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無數先人賢士智慧的結晶,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和踐行至關重要。在高校校園文化和道德教育體系中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建立規范化、常態化的體制機制。主要通過高校校訓、高校人文精神、高校制度文化、高校網絡文化和高校行為文化載體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日常開設志愿者服務、社區幫扶、敬老院孝親等活動,提升實踐性和自覺感,提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用好榜樣示范作用,實現重點人群的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宣傳時代楷模,在青年大學生中廣泛弘揚社會正能量,選拔高校有優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的青年大學生楷模,利用時代楷模和優秀青年大學生開模“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準則和行為標準,積極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例如積極宣傳“時代楷模”張富強、南仁東、黃大年等這些具有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的先進人物,進而引導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優良品德和行為自覺,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高校教育的“課程思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傳承和創新是在文化育人和人孕育文化的集合中開展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政策,不斷指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及需要緊密結合,將軟文化力量融入“課程思政”創新這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中。如,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依托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以繼承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等優良品德為目標,實現人文精神關懷和更深層次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再如,高校積極開設展“教學質量提升暨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由各學科骨干教師和思政教師結對,深入思政課堂一線,積極交流探討,深諳“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內涵,用理工科、文科教學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配以探討式、參與式、實踐式、參觀式、競賽式的課堂互動,不斷延伸各學科和思政教育之間的交融互通性,讓學生深刻體悟政治理論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培育是各專業技能培養的基礎元素,要不斷擴展大學生知識技能背后的精神力量,更進一步指導學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進愛國主義、創新奮進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實現“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