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宏
貴州警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警察權威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依法行使權威,能夠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行動。但是進入到信息化社會中,這一權威受到了嚴重挑戰,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這一問題加以解決,成為了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部分地方公安機關在執法的過程中,存在著執法不嚴和徇私枉法等情況,甚至還會出現知法犯法的嚴重問題。此種行為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公眾對于國家公安機關部門的信任。機關內部利用職權損害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不能得到制止,群眾對于警察的信任也會不斷降低,最終引發嚴重警民矛盾沖突[1]。
進入到信息化社會當中,信息和資訊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社會中的負面評價不斷增多,擴散的速度也不斷加快。在此種因素的影響下,社會環境當中的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多,社會各界對于公安機關以及公安民警的負面評價持續增加。據全國各個地區普遍展開的行風評議工作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公安機關的排名已經明顯落后于其他領域,此種情況不僅會嚴重打擊警察執法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削弱警察執法的權威。
信息化社會是工業社會發展到后期,信息、技術和科學全面占據主導的新型社會階段。在這一時期,信息經濟占據指導,對于各個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借助信息化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要加大對公民法律意識的監督和教育。比如,國家要堅持科學立法,確保法律作為維護公民權利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確保制定出科學、合理、有效的法律,從根本上為保障公民的權益提供引導。在此基礎上,在全民范圍內普及法律常識,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圍。通過全民立法教育等方式,提升現代公民基本的法律文化素質。只有從根本上提高民眾對于法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才能夠構建現代化公民等級基本法律與文化素養,使法律信仰成為奠定堅實社會文化與法律基礎的重要武器。在此過程中管理者要認識到,法律文化素質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完成,需要不斷地進行積累與沉淀,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前文提到信息化社會當中,信息與資訊的傳播速度都很快,對此,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要牢牢把握住這一優勢和特點,在是階段管理過程中,為警察執法工作營造出積極的社會輿論,為執法權威的重塑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比如,對于民眾關注度較高的社會新聞事件,可以通過采用新聞發布會或者專題訪問的方式,主動向社會公眾進行工作匯報,對社會輿論進行科學引導,防止民眾受到不實信息的誤導。再比如,要重點加強對于警察正當執法權益侵害的事件報道,通過實際案例的方式,向公眾們解釋維護警察執法權威的積極作用,以此化解民眾和警察之間存在的誤解與矛盾,激發群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積極地配合權威重塑工作。
執法質量持續提升可以獲取民眾心中的認可,從而達到重塑警察執法權威的效果。此種管理方法的核心在于不斷地規范執法行為,牢固樹立正確的理念,加強培訓效果,從而實現更加完善的監督。比如,在公安部門內部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發展理念,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對警察的正當性進行分析,不論是國家主義還是自由主義,國家和政府都可以更有效地對人民和人民的合法代表性提供管理,從而更好地確保公民的權利得到保護。保護公民的權利不受到侵害,是國家公安機關先天性的基因,同時也是國家各項行動的指南,為國家公安機關的完善提供落腳點。此外,在加強執法規范的建設工作中,還要不斷地提升執法能力,將這一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并通過素質教育的方式,達到促進公民素質全面提升的效果。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在這一過程中,要重點加強警察的心理素質,并將其作為各項工作培訓的根本目標,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避免與實際公安管理工作脫節,促進執法警察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執法能力。
綜上所述,警察權威在信息化社會中面臨的挑戰,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加以解決。對此,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要從信息化社會發展特點出發,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對信息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營造更為積極的警務輿論,加強執法規范建設,重塑執法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