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楠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其就業形勢愈加嚴峻,為增加就業競爭力,實習成為了大學生、高校以及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然而,在實習過程中,大學生權益受損情況層出不窮,主要表現為實習待遇難以保障。多數實習大學生由于其工作經驗以及時間的限制,在實習過程中獲得的報酬明顯低于正式職工,即使是接受過培訓的頂崗實習,也由于其學生身份的限制,無法獲得相同的保險待遇和加班補貼;勞動安全缺乏保障,發生傷害事故難以救濟。由于實習大學生勞動者身份認定問題仍存在爭議,難以在《勞動法》范疇內對其權益進行保護,當傷害事故發生時,學校繳納的保險不能保障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安全,且司法實踐中多將此類糾紛歸于民法的規范范疇,難以得到仲裁前置的救濟保障,在訴訟中又以合同之訴與侵權之訴為主,基于實習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不對等的實力差距,實習生多數情況下只能自行承擔不利后果。
我國現行的《勞動法》調整的對象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建立的勞動關系,而實習大學生在勞動者主體資格認定中仍存在爭議,學術界對實習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有勞動關系說、勞務關系說以及教育委托管理關系說這三種主流觀點,實習大學生的法律身份與勞動性質缺乏法律的明確認定。以及《高等教育法》《就業促進法》等有關于實習大學生的內容規定非常籠統,在實踐中缺乏實際指導意義。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規也由于其效力空間問題具有局限性。
為了保障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利益,我國各地區均有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的設置,但在實踐中,實習大學生多不被認定為勞動者,故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糾紛向勞動行政部門舉報通常不被受理,且教育行政部門不能對用人單位進行監管,最多只能針對實習大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問題進行監管。監管主體的不明確使這一類工作關系的監管出現空白。
解決實習大學生權益保障問題的核心是明確界定其法律身份,承認其勞動者與學生的雙重身份,把實習大學生納入《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范圍,并且明確實習協議在《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力,強制要求用人單位與實習大學生簽訂實習協議。借鑒德國經驗,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建立起具有管理從屬性與經濟從屬性關系時,即認定二者存在勞動關系,使實習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健康權等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并且出臺全國性的法規政策,解決因地方性法規空間效力問題出現的實踐局限。
明確實習的監管主體,將實習關系納入勞動保障監察部門監督范圍內,以行政力量的威懾力規避不法行為的發生。高校內部需建立起實習單位的考核與備案制度,對與學校合作的用人單位資格審核嚴格把關,在實習關系發生之前降低實習生權益受損的可能性。將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強制實習大學生參與保險,減輕用人單位為實習大學生購買保險的經濟壓力,借鑒美德等國對學生保險險種的設置,增設學生意外事故險,以彌補在意外事故發生時實習大學生受保障力度較弱的問題。企業內部也需建立起實習生制度,正確認識到實習生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承擔社會責任。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如今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實習作為增加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發揮著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保障實習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從學術到實務自上而下地提出有實操性的合理建議是解決問題必須要達成的目標,健全實習大學生權益保障機制,為大學生成功就業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