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召青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設置是當前高校青年學生法律教育的基本依據,影響著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法制素養是全體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青年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知識人才,因此做好高校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工作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高校青年學生法律素養教育,有助于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科學成才,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在國家政策和高等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對高校青年學生法律素養教育工作進行積極探索,全面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綜合素質。
當前高校大學生法律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的,屬于傳統的理論教學。高校的法律課程主要是法律知識的基礎講解,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掌握些許法律知識,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大學生的違法犯罪事件呈上升趨勢,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造成的后果遠大于社會人的犯罪行為,這一現象顯示出高校在法律教育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第一,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大學是學生學習法律的初識時期,是樹立學生法律素養和法律觀念的關鍵時期。由于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化,高校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對法律教育知識的宣傳視而不見、漠不關心,進行法律考試時疲于應付,無法提升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
第二,課堂教學內容單一。高校大學生法律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法律教育內容的專業術語對初識學習法律知識的大學生晦澀難懂,沒有開展相關的法律閱讀,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不強,再加上高校對法律知識宣傳不到位,學生難以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者相結合,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起不到顯著效果。
第三,課堂教學方式單一。高校教師傳授法律知識多以課堂教學為主,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能使學生熟練掌握法律方面的知識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目前,多媒體等教學模式在高校法律教育運用少之又少,由此可見高校法律教學方式的單一化,使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和提高法律素養時提不起興趣,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的積極性。教學模式的單一性,成為高校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和提高法律素養的最大阻礙。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要求。和諧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前提,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其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最為根本的部分,人的綜合素養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有較好的專業知識、思想品德、健康體魄和健全人格,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促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法治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諧的根本保障,國民的法律素養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高校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其較高的法律素養可以傳遞并影響周邊的群體,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二,依法治國政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只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規遠遠不夠,國民的法律素養也是重要的先決條件之一,在立法、執法、司法共同穩步推進的同時,高校要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普法教育,提高其法律素養,強化其法律精神,才能向國家輸送較高素養的法律人才,助力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實施。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單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高校青年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先決條件,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內在、穩定、端正的思想意識和觀念起著積極作用,通過正確積極的意識和觀念來約束自身行為,合理調控與個體、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和諧。法律素養不僅是高校青年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必備素質,更是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備素質,因此,高校青年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法律信仰是青年學生法律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法制社會建設的實現需要根植于良好的法治環境和公民的法治認同,青年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建設的未來希望,其法治信仰將直接影響到國家依法治國政策和法治社會建設的實施進程。只有培養青年學生對法律精神的信仰,才能樹立發生對法律公平正義的信心,從而鼓勵青年學生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和懲治奸惡,自覺規范學法、守法、護法的行為。青年學生法律信仰培養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也不是單單依靠大學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教師培養學生對法律的信心,從而養成長期學法的良好習慣。法律信仰教育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內容:首先,要求青年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明確法律和權利的辯證關系;其次,要注重課堂法律教學內容的原理性,避免單純法律知識的講解,轉變為法律信仰價值觀的傳播;最后,教師要注意對學生法律信仰的引導,正確對待學生出現的法律問題,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
第一,高校要明確青年學生法制教育的科學內涵和教學定位,不能將學生的法律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混為一談,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替代法律教育勢必會造成青年學生法律素養的缺失。第二,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對于青年學生的法律教育內容,教師要主動對網絡教學資源和學校教育資源的開發,通過青年學生耳熟能詳的典型案例進行導入和分析,豐富課堂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對于法律課堂教學,高校教師要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積極探索,可采用情景教學法、體驗式教學和建構主義教學法等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第三,全校開設法律選修課程。針對學院專業的不同,高校教師要制定不同的法律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
第一,重視青年學生家庭法律教育的基礎作用。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學生法制教育中的基礎工程。家庭教育的成敗直接決定了青年學生的性格形成,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有助于學生形成開朗理性的性格特點,因此家庭的法律教育也會對青年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強化青年學生法律教育的關鍵作用。高等院校法律教育對青年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教師除了課堂上的法律知識傳授外,還要通過團委和學生會策劃組織豐富的校園活動,通過校園活動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律文化環境。第三,結合青年學生社會法律教育的輔助作用。社會法律教育是高校青年學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青年學生進行法治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充分開發和社會司法機構及社區的合作,共建學生法律實踐平臺,建設高校學生法律教育的第二實踐課堂,提升青年學生法律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全面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
高等院校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工作是高?!扒囫R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學生法律思維意識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高校落實依法治校的基本途徑。高校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強青年學生法律素養教育工作是時代發展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對法律課程進行科學認識和系統探討,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創新學生法律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法制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