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明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高校校園文化匯集了多元的思想和言論,國際色彩日漸濃厚,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多元性。網絡文化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新媒體在技術層面和思維層面都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建設者。青年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接班人和生力軍,要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指引下,探索輔導員如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好文化育人的作用至關重要。
(一)在中西文化不斷碰撞、交流中,由于輔導員自身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不能引導大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中西文化的異同。隨著校園中的留學生逐漸增多,學校組織開展的國際色彩濃郁的文化活動日漸豐富,大學生對外國文化的好奇、喜愛和接受程度越來越深,甚至超過了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日常追劇熱衷于美劇、韓劇、日劇等,認為接受異國文化即為新進、時尚,在文化的蕩滌和更新中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西文化不斷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缺少輔導員的適時引導和及時點撥,使得部分大學生沒有正確地看待不同文化的優劣,欠缺跨文化思辨的能力和眼界。部分輔導員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積淀不深,無法為學生更好地詮釋和展現文化精髓,使得開展的活動底蘊不深,效果不佳。在拘泥于一些形式中的傳統元素顯得黯淡無光,沒有落地生根。
(二)在網絡的虛擬文化中,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嚴重,輔導員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不強。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虛擬環境中,大學生隨意表達、宣泄,建構自己張揚的個性,但精神世界處于“半空心”狀態。這部分學生缺少理想信仰的支撐,極易對周圍的人群和環境進行質疑和抵觸,在人際交往中常常遭受挫折,從而失去信心。在多種信息充斥的校園中,師生關系被重構,輔導員的話語權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輔導員自身對革命文化和歷史知識理解深度不夠,無法將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地根植在學生心中。大部分紅色教育活動和革命文化活動以參觀居多,形式和內容不能起到助推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作用。在校園輿論中,學生遇到沖擊性的思想波動時,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受到挑戰,意識形態領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出現極度自由主義和功利主義等傾向。
(三)在當前校園文化傳播中,輔導員創造、創新先進文化的能力還不夠,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于先進文化的需求。校園的主流文化一定要融合新元素。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新時代校園文化的內涵必定要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又要給予時代青年奮斗的源泉。在新媒體環境下,輔導員在新技術、新思維等方面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專業素養,大多處于“低效表達”的狀態,從而降低了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輔導員和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中,向平行的方向傾斜,無法更好地融入,使得誤解和不理解增多,弱化了育人功能。在知識碎片化的潮流中,傳統的主題班會課和講座已經不受歡迎。學生一味追求便捷,不追根溯源,缺少嚴謹的思維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這也要求輔導員的創新能力勢必要加強。
(一)構建新的工作視角
仔細分析輔導員在現有校園文化育人中的劣勢,找到學生對主流校園文化的期待和工作的切入點,重新審視文化育人的理念和思路,制定新策略和新方案。將校園文化內涵與學生核心價值觀更好地銜接起來,促使學生主動地加入到充滿正能量、促進個人持續發展的文化活動中去。在文化活動的設計方案和策劃中,多加入受教育者的角色發揮,利用新媒體平臺發起和組織,進一步拓寬宣傳渠道和影響覆蓋面。使每一場晚會、每一次社團活動有意義、不空泛。將文化活動區別于單純的娛樂活動,引導學生多思、多辯,工作視角要重啟迪、重總結,避免文化活動形式化。工作開展中,要將學生的專業背景、個人特長、成長經歷、個體訴求、行為特征等具體特點進行區分,盡量營造和學科優勢相結合的文化氛圍,以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為目標,以多重視角思考工作方法。
(二)創造新的育人模式
應用學生喜愛的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進行文化傳播,以新的育人模式進行思想觀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大學精神和學生的人格。搶占新的陣地,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優勢,組建新媒體社團,為校園文化注入活力。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動漫、微視頻、沙畫等作品創作,扎根校園生活,積極掌握校園文化發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鼓勵學生走進基層、走進社區,參與志愿活動和黨員義工活動,體察民情、觀察社會、了解國家發展的現狀,通過實踐教育促進成長成才。打造高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帶領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提升,由片面到客觀的審視理念形成,實現個性的釋放和才能的展示。在新的模式中,通過新載體聚焦學生的興奮點和輔導員的工作重點,幫助學生在校園文化實踐活動中提升體驗、感悟。
(三)秉承新的時代使命
新時代下,輔導員要秉承新的使命,為青年學生點燃“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的偉大夢想。輔導員要對馬克思主義真懂、真信,敢講、敢做,夯實青年思想基礎,把堅定青年的理想信念放在青年成長成才的首位。在幫助大學生扣好第一顆“扣子”前,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探索出為大學生扣好“扣子”的好方法。通過學馬列經典著作、黨史和革命文化,理解黨的理論思想和政策方針,對學生進行歷史觀教育,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政治敏銳力。通過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喚醒并增強大學生的自覺行動,提升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領路人,要身體力行,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拓展發展空間,為理想筑基,直面歷史的考驗。
(四)拓寬新的工作領域
信息化時代,要求輔導員的工作領域不斷向橫向和縱向延伸。在掌握必備的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前提下,研究與大學生溝通的有效平臺和路徑。當前,很多學生通過創立的個人微博、公眾號等平臺,表達和展現自我。輔導員應熟知這些新領域的功能性和時效性,一方面要看到學生獲得認可的訴求,一方面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予以幫助和引導,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在日常的工作當中。在積極調整觀念和適應工作新領域的過程中,探尋媒體信息的傳播規律,增強師生互動,幫助學生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甄別,傳播正面信息,凈化校園文化環境。輔導員要建構網絡工作話語,自覺涵養網絡文化生態,回應學生成長中對文化滋養的需要。抓好微課堂建設,提升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圍繞熱點話題敢于發聲,引領學生正確認知相關輿論觀點,強化校園輿論導向作用。
(五)打造新的“個性名片”
輔導員不僅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更是文化的傳播者。這要求輔導員自身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儲備和較高文化素養,在日常瑣碎的事務中,既能有條不紊的處理業務,又能語重心長的教育感化學生。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要科學進行規劃,明晰自身的角色和身份,不能因為職業倦怠和職業困惑而降低對工作的要求。輔導員可以依據個人特長、專業優勢、人格魅力等塑造自己的個性“名片”。近幾年,許多輔導員已經開通了個人的工作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通過不同形式引導、教育并幫助著身邊的青年學生,得到了更多學生喜愛和社會的認可,有效地發揮了文化育人的作用。既讓學生認識輔導員,走近輔導員,又受助于輔導員。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輔導員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展現個人魅力和工作能力,為輔導員提供了工作創新的良好契機。
總之,新時代的輔導員在文化育人工作中面臨了更多的挑戰,在工作中要融入更多的創新理念和元素,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工作中,要積極地審時度勢,調整策略和方向;適時轉變觀念、學習新技能、補充新營養,才能在文化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