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基于我國鄉村發展實踐總結出來的新思想、新模式、新路徑,是針對我國農村特點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目前我國鄉村振興工作總體仍處于起步爬坡階段,還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解決,相關政策能否執行到位不走樣、接地氣,直接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
一、鄉村振興領域當前存在的亟待破解的難題
當前鄉村振興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具體可歸納為以下方面。
公共服務配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城區相比,農村地區發展普遍滯后,水、電、氣、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規劃缺失、投入不足與重復建設等問題并存。教育、醫療、衛生、文體、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難以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教育、醫療、養老服務水平不高是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從教育發展看,優質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向城市集聚,農村教育面臨著資源不足和普惠性不夠的雙重矛盾。從醫療保障看,村級衛生服務尚未實現全覆蓋,街鎮和村居醫療設施設備不足,只能診斷和治療常規性疾病,大部分農村居民不得不選擇到大醫院就診,無形中增加了農民負擔。從養老服務看,養老服務機構普遍存在醫養結合不緊密問題,居家養老網點少、覆蓋面窄,農村養老服務資源非常緊缺。上學、看病、養老等方面的現實問題降低了農村的吸引力。
脫貧攻堅難度系數大。經濟薄弱村發展基礎比較差,發展模式尚處于初級階段,現有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村級組織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過多依賴于政府投資和財政扶持,村集體收入中轉移性收入比例較高,經營性收入少,持續增收能力不強。已脫貧家庭缺乏穩定的務工等經營性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夾心層”群體缺乏有效政策支持,這兩部分群體抵抗風險能力差,因病因殘返貧、致貧的風險仍然較大。與此同時,有限的為民服務資金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惠民專項資金閑置“趴窩”率較高。
基層干部創業發展動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基層干部干事精氣神不足,工作中存在“等靠要”思想,創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不作為、慢作為現象依然存在。有的村干部面對矛盾和問題不敢動真碰硬,有的村干部工作脫離實際、簡單應付,有的村干部不盡職、不擔當。另一方面,會議多、APP多、創建工作多、檢查考核多、臺賬報表多等問題讓基層干部疲于奔命,特別是“凡事留痕”的要求牽扯了基層干部大量精力。同時,一些部門存在濫用“屬地化管理”現象,動輒把一些原屬于本職范圍內的工作不加分解地打包下派給街鎮、村(社區),加之基層不具備執法權、處罰權等行政手段,工作開展起來有心無力、疲于招架。
農業產業供給側改革面臨著困境。農村產業形式單一,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不高,農業有產品無品牌、有品牌無規模、有規模無產業等問題依然存在。種養業等農村傳統產業底子薄、基礎弱、效益差;鄉村旅游等農村特色產業資源豐富但深度開發利用水平低;電商等農村新型產業尚處于萌發階級,沒有形成輻射帶動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缺少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的全產業鏈科技支撐;農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且大多數仍停留在初級加工狀態,農產品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缺乏統籌規劃,普遍存在同質化傾向,田園綜合體投入大、產出慢、效益低,農業資源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任重道遠。由于村組自然資源條件差異性大,科學合理規劃難度較大,當前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投入和運行主要以各級政府為主,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政府統籌、社會主導、農戶參與”的良性機制還未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準不高、創新動力不足。閑置土地整理和置換總體效率偏低,污水處理農戶分散投入大、戰線長,戶廁改造存在“未入室內、為改而改”等不實用現象,垃圾分類不分運、投入見效甚微,危房改造任務重、補助低,資金缺口較大,人民群眾在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中獲得感偏低。
現代鄉村治理有待加強。村民自治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治理網格、村民議事小組等鄉村治理組織多樣,人員兼職多、年齡老化多、知識水平低、治理能力低等問題突出。基層調解組織化解矛盾作用發揮不夠,民事糾紛轉為刑事案件在農村地區時有發生。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作用虛化,對村集體“三資”管理、工程建設、惠農政策落實、耕地保護和土地流轉等難以做到有效監督。農村群眾自治機制運行狀況欠佳,由于農村“空心化”傾向越來越明顯,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往往走過場、流于形式,村民決策有時會變為村委會決策。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不高,“政府干、農民看”的現象依然存在,基層干部組織發動群眾的方式方法陳舊,農民主體地位和主戰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人才引不進、穩不住、留不下。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振興、脫貧攻堅、鄉村治理等工作,需要一批熱愛農村工作的專業人才隊伍,但受生活條件、福利待遇等客觀因素影響,愿意扎根鄉村、服務鄉村的優秀人才總體偏少,鄉村振興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撐。突出表現在:農業高層次人才少,農業高層次人才項目尚未形成龍頭帶動作用;農村教師、醫生等專業人才相對匱乏且層次較低;村干部崗位吸引力不夠,后備不足、后繼乏人。
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少數基層黨組織較為軟弱渙散,部分黨員干部對基層黨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將基層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往往作為一項軟任務去抓,存在重村務、輕黨建的傾向。鄉風文明建設與群眾期盼仍有較大差距,農村文化活動場地、經費、設施、師資等普遍比較薄弱。意識形態工作仍需加強,少數農村地區農民信仰宗教較為普遍,甚至有邪教組織在農村地區活動的現象。基層黨員干部能力素質與鄉村振興要求不相適應,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不夠合理,農村黨員干部違紀違法現象時有發生。
二、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的具體路徑
破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遇到的難題,必須堅持黨建統領,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深化“三農”改革,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展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造血賦能”。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資金難題。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從軟環境和硬件設施兩方面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要科學選擇發展項目,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環境特點科學規劃論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科學立項,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本土特色優勢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發展動力。
深化農村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源頭活水”。制定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優勢互補、互聯互通,實現資源自由流通,合理組合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更多城鎮資源流入農村提供良好條件。提升農村集體風險防控能力,降低農地經營權抵押的風險和成本,實現城鄉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大力招引人才,為鄉村振興“筑巢引鳳”。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廣開引賢之路。進一步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才價值,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才權益。進一步創新人才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對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別是農村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專項投入,優先保證農村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的需要。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引導人才向農業產業集聚、向“三農”工作一線集聚、向農村基層黨組織集聚。
開展專項整治,為鄉村振興“松綁減負”。持續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專項整治,讓基層干部從煩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一方面,全面清理檢查評比事項,防止重復扎堆、層層加碼。嚴格控制“一票否決”事項,不能動輒簽“責任狀”,變相推卸責任。另一方面,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認真落實“三項機制”,進一步激發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熱情。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切實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讓實干苦干的人得到認可重用。
加強基層黨建,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強化政治引領,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頭雁”效應。處理好基層黨建與鄉村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將基層黨建工作融入脫貧攻堅、經濟發展、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基層治理等各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加強對村級權力運行的監督,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后進黨組織,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探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專項巡察,對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開展“靶向治療”,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戰略,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政治定力和歷史耐心。鄉村振興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內涵豐富、環環相扣,必須以系統化思維統籌推進。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六合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