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一部音樂劇,是無論翻拍成多少版本,你都能在看完之后,慢慢品味出不同的感悟?!禝nto The Woods》作為百老匯音樂劇的經典作品之一,看似是我們熟悉的童話故事,卻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出了真實的生活,展現出了美好背后的不完美。所有童話,都只不過是現實中一個短暫的瞬間。
【關鍵詞】童話;音樂;人生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Into The Woods》——黑暗系的童話故事
《Into The Woods》是一部將童話故事《灰姑娘》《杰克與魔豆》《小紅帽》和《長發公主》結合在一起的音樂劇,改編自百老匯舞臺劇,百老匯表演的基調為黑色,所以說,童話是給孩子看的。而《In the Woods》是套著諷刺劇的面紗,屬于成人的童話故事。
(一)《Into The Woods》中的音樂元素
2014年版本的《Into The Woods》不再是舞臺上的音樂劇,而是通過后期制作的電影呈現在屏幕上,但是仍然保留了音樂元素。影片還是以音樂為主,而且每個主要童話人物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特性音調和曲調,比如小紅帽的出場音樂便是以歡樂輕快為主的,讓人一聽便知這是小紅帽要出來了。歌唱方式有以表達人物內心活動的詠嘆調、用來對話和敘述劇情的宣敘調曲調獨唱的部分,有直接表達思想情感、激發聽眾情感共鳴的合唱部分,還有兩個以上的人物進行感情交流的表現方式的重唱部分。重唱不僅有詠嘆調抒發情緒的成分,更兼有宣敘調發展劇情的功效。在舞臺劇中,如果是兩個演員以上同時講話,觀眾幾乎無法聽清楚他們在說些什么,然而,重唱曲可以使幾個人同時用各自的特性音調唱歌,透過和聲和對位的技巧,來表現同一內容或不同的內容,形成生動的戲劇性和立體化的效果,在電影中同樣如此。
片頭三個故事同時發生,辛德瑞拉、面包師夫婦和杰克的四重唱,辛德瑞拉繼母和她兩個姐姐的三重唱,便是采用了電影常用的平行蒙太奇剪切手法拼湊在一起,三條情節線相互穿插表現,分別敘述,最后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展現出不同地方同時發生的事情。這樣不但有字幕可以知道演員所說的話,而且依舊有戲劇化和立體化的效果。
大多數的作品中,重唱都會在一場之末或者是終場出現,作為總結,也可以是下一場情節的鋪墊。
《In the Woods》第一段最后所有童話人物都在去森林的路上,將這些人物聯系在一起的便是面包師的配方,像牛奶一樣白的奶牛(杰克的奶牛),像血一樣紅的斗篷(小紅帽的斗篷),像玉米一樣黃的頭發(長發公主的頭發),像黃金一樣純的鞋子(灰姑娘的鞋子),所以說,此處重唱是為后文的鋪墊。音樂上先是面包師、辛德瑞拉、杰克和小紅帽各自交代去森林的目的的獨唱,然后是四人的合唱,最后形成了四人和繼母三人的七重唱和合唱,壓縮了七個人物各自的宣敘調和詠嘆調,雖然演員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有歡快的、有著急的、有傷心的、有無奈的,但通過合唱直接將人物的情感交融起來,集中了觀眾的審美注意,深化了內容的表現,令人些許期待后面情節的發展。
(二)《Into The Woods》中的舞蹈和舞美
音樂劇中除了音樂,還有舞蹈、戲劇表演、舞美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In the Woods》源于百老匯,而百老匯的表演內容多以經典劇目為主,演員的表演服從劇情需要,以群體的肢體語言和出色的音樂吟唱來表現晚會主題。在該劇中,音樂很棒,第一段的重唱和合唱,第二段小紅帽和大灰狼的對唱,高潮your fault這一段的五人重唱,還有后面一段女巫、灰姑娘的獨唱都堪稱精彩。而舞蹈成分幾乎沒有,只有在第一幕的后半段中出現了一小段面包師妻子和王子的雙人舞華爾茲,然而形式過于單一。
在舞美上,因為這不是舞臺劇,而是電影版的音樂劇,布景燈光效果處理顯得更為大氣,魔法的效果、閃電的效果、風沙的效果更逼真,道具更為豐富,有著獨特的美學風格。服裝方面,相比于《歌劇魅影》《怪物史萊克》等大型經典音樂劇,顯得很樸素單調,但是每個人都有屬于代表自己的風格服裝,只是缺少了視覺上的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三)《Into The Woods》中的人生哲理
回顧整個音樂劇,令我們觀眾刷新了童話很單純的世界觀、相愛便能在一起的人生觀、壞人有惡報的價值觀。童話也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與結局。
片頭每個人都是以“i wish……”開始,是一些生活平凡的人對未來抱一種期望,也預示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是由每個人的期望開始的。每個人許下自己的愿望,但是要記住,當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伴隨著的是失去另一些東西,要有勇氣承擔一切后果。這讓我想到了《第八號當鋪》,你可以用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去換取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可是讓你換了以后,你并不會滿足,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當你失去所有,回頭才發現已無路可退了。《Into The Woods》中杰克想要變富有,但是最后引來了女巨人的怒火;女巫想要恢復年輕,但是她失去了魔法?;夜媚镒罱K還是沒有和王子在一起,面包師的愛人失足死了。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所想所得去追逐,但我們終將會遇到的現實,會碰到的考驗,或許最終悟了,或許依舊看不透,有時甚至會失去親人與愛人,但生活不會停下,我們仍要好好生活下去。
黑森林就像是一塊“照妖鏡”,暴露出來的是人性的真實。當敵人出現時,大家不是想辦法,而是互相怪罪,這是人性的弱點。女巫看清形勢,引導大家,但大家不相信她,這是大家對于巫婆的誤解。
很喜歡女巫最后說的一句話,她說:“你們真善良,你們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你們只是善良(nice)?!闭f不出女巫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她只是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而已。也許有時候壞人其實不壞,他只是有自己的苦衷和自己的是非觀。所有人都只是平凡人罷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或許善良,或許軟弱,或許自私自利,可是,在經過重重磨難、考驗之后,或許有一天,他們能成為真正的“好人”。
二、從敘事結構與故事情節淺析《Into The Woods》
(一)敘事結構
2014年,美國迪士尼電影公司出品的奇幻歌舞電影《Into The Woods》與以往的童話改編電影不同,該電影的原身是音樂劇,是將音樂劇搬上電影屏幕上的一個呈現,而理解敘事結構是貼近音樂劇主題外在表象的首要通途。
從敘事結構的角度可以將電影分為最基本的線性、非線性以及反線性,而敘述手法主要分五種:順敘、倒敘、插敘、補敘,以及平敘。《Into The Woods》的編劇詹姆斯·拉派恩在敘事結構的構建上,采用的就是平敘的手法,成功無違和地改編糅合了四個經典的格林童話。在影片的開場,三組人物及其敘事在三層空間被同時展開:第一個層次,飽受壓迫的灰姑娘想參加國王的舞會,但是壞心眼的繼母和姐妹們想盡辦法折磨她;第二個層次,杰克將白色乳牛當做朋友,雖然它不產奶,還被媽媽命令將牛賣掉;第三個層次,小紅帽在面包師夫婦那裝滿好吃的面包,朝著外婆所在的黑森林深處走去,巫婆突然出現,讓面包師在三天后準備好四樣東西:白色乳牛、紅色斗篷、金黃色頭發及黃金鞋。
這三個場景是同時發生的,但是被分開描述出來,也就是說,在這一刻,時間流是暫停的,電影里同時描述三個場景,展現了同一時間下發生的不同行為,取消了敘述的時間順序,變傳統的“歷時性”為“共識性”,呈現出了空間化特征,即場景的平行以及故事間的平行。本來三個童話故事按照既定脈絡展開,故事與故事之間是沒有交集的,但巫婆的出現,讓同時走進森林里的故事主要人物開始有了聯系,而將他們聯系在一起的就是面包師夫婦。
(二)故事情節
影片《Into the Woods》在故事情節上主要是由兩幕組成,第一幕的整體基調是輕松愉快的,雖然故事作了改編,但最后的結局和原本的故事并無出入,仍然是我們所熟悉的童話故事,以Once upon a time開始,Happy ever after結束。這一幕讓觀眾明白了解劇中人物的身份、人物彼此間的關系以及在劇情情節展開之前的背景。如果編劇只是想展示把四個童話故事串聯在一起,那么顯然,他并不具備擊敗當年的《歌劇魅影》,獲得戲劇屆奧斯卡“托尼獎”的資格。所以我們有了第二幕。
第二幕中,美好的場景漸漸崩塌,不再是我們所屬于的童話故事,是有背叛欺騙、出軌謊言的顛覆版童話,屬于成人的黑暗系童話故事。這一幕則是高潮所在,引申出來的才是真正的人生,是值得去反思與回味的。在看似美好的結局里,女巨人突然的出現打破了這“虛假”的美好,她的復仇是一個轉折點,也是成功銜接兩幕內容的交匯點。借由兩幕中人物性格前后的變化對比,加強戲劇沖突,更好地推動了故事情節向前發展,以達到劇情的高潮。
無論是音樂劇還是電影,劇中亮點肯定是出乎觀眾意料的那個發展,而前面埋下的伏筆就是為了引出后面的高潮。伏筆即為埋伏的線索,既然是埋伏在劇中,肯定是不易被人發現的,往往當后面的“高潮”出現時,大家才會恍然發現,原來伏筆早已埋下。伏筆作為前段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會加強觀眾的參與感,大家會沉浸在劇情里去思考:明明魔樹早已被杰克砍倒,那女巨人又是如何下來的呢?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魔豆?就此回想到,灰姑娘也從面包師妻子那里得到過一顆魔豆,卻被隨手丟棄了,這就是伏筆所在了。
三、總結
童話故事里表現的是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所有童話,都只不過是現實中一個短暫的瞬間。當你把鏡頭停留在那個瞬間,你看到的就是童話,當你將鏡頭延長,你看到的就是“森林”。所謂的森林,是人類歷史的森林,也是人類文明的森林。我們迷失在森林里,探索在森林里。在長長的歷史和文明的森林中,我們究竟得到什么樣的啟示,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認識我們的人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性格?!蔽覀兒芏鄷r候無論做事還是做決定都有一份依賴,依靠別人,而當那份依靠消失的時候,那個時刻就是重新審視自己,去面對的時刻了!黑森林就是一切的起點。
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車,從起點上車,一開始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孤獨的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但每到一站都會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象征著每段人生都將有人陪伴,每段人生都有別人對你的愛,自己對別人的愛,扭曲也好,純真也罷,至少我們不是獨單一人,即便是黑暗那也是最真實的我們。
參考文獻
[1]慕羽.百老匯音樂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3]特里.電影美學與心理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2.
[4]西摩·查特曼.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趙珂.音樂與電影藝術的融合之路——音樂劇電影的創作特征分析[J]. 當代音樂,2019(5):124-125.
作者簡介:王怡歡(1994—),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編導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