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涪玥
【摘要】筆者通過西方音樂學家邁克爾·柯伯對約翰·凱奇的一次訪談記錄,探討了20世紀現代新音樂的開拓人約翰·凱奇的音樂巨作《無言》(Silence)中的若干問題。
【關鍵詞】約翰·凱奇;無言;新音樂;20世紀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是20世紀偉大的新音樂創始人,他被認為是新時代的先鋒派音樂家、哲學家和實驗者。他引領了二戰之后的新音樂改革潮流,開創了“實驗音樂”的先河。1961年,他著名的的集演講、論文為一體的著作《無言》(Silence)一問世便吸引了全世界音樂者的關注,確立了他在新音樂領域中的理論地位。他的音樂理念深受東方哲學、美學和禪宗影響,特別是中國的《易經》對他影響極其深遠,幾乎貫穿于他之后所有的音樂創作中。他倡導的是在自由的藝術氛圍下,以嚴謹的思考和獨特的行為方式去探尋新音樂可能性和新發展。對于約翰·凱奇,我們很多音樂者都知道他有一部驚為天人的代表作品《4分33秒》。這部作于1952年在美國首演就引起了轟動。它打破了傳統音樂的一切既定音素:無規定樂器、無規定演奏者、沒有音符、譜子上面唯一的記號就是沉默(Tacet)。他表達的音樂含義即是音樂的最基本元素是傾聽,而不是演奏,從而世上萬物皆可為音樂。
當約翰·凱奇的《無言》發表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音樂者對此新理論的討論。很多人認為《無言》就是一種反傳統的音樂理念。事實上,無論從之后的學者的研究,還是約翰·凱奇自己和同類作曲家的音樂實驗來看,《無言》傳達的是一種尋求音樂理論和實踐中新的可能性的探索。他倡導的是人類的創造性和包容性,讓藝術與生活之間進一步結合。
西方音樂學家邁克爾·柯伯在一次對約翰·凱奇的訪談中,特別對他的音樂理念進行有趣且深刻的辯論。筆者對于這次的訪談記錄做了收集和研究,因此借由這篇訪談引入一些自己的觀念稍作討論。這篇訪談于1965年發表于杜蘭戲劇畫報(The Tulane Drama Review)。其中,柯伯提問了約翰·凱奇關于倡導無言的問題:無言的音樂是否能被看見呢?而約翰·凱奇的答案是,是的。他認為,人們所處的任何位置和環境都會影響聆聽音樂的質量。約翰·凱奇提及了他在1952年進行的一個四方形場地音樂會的實驗。這個實驗在一個四方形場地上的每一個方形都放有一個能發聲的物品,上方是放有一個法國圓號,兩側方分別放置一架鋼琴,下方是一位歌手。除此之外,還有一位舞蹈者游走于四個方形之間,并根據臺下聽眾的反應自由選擇在哪個方形舞蹈。而約翰·凱奇的設想是讓這些沒有任何樂譜和指揮的表演者根據音樂會上的任何狀況自由選擇發聲與不發聲。即使這些表演者沒有使樂曲發出任何聲音,但是這種在舞臺上的行為也能表現音樂。這個實驗在當時參與了許多知名的新音樂作曲家包括費得曼(Feldman)、沃爾夫(Wolf)和布朗(Brown),并且持續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這個實驗與《4分33秒》在很多方面不謀而合。首先,約翰·凱奇想表現傳達理念的就是打破原有傳統音樂的構成框架。比如《4分33秒》未出現的樂音和無規定表演樂器。但是從整體的舞臺表現形式上,《4分33秒》還是呈現一個傳統的鋼琴表演模式,比如規范的鋼琴擺放和琴譜的使用等。如果不聽聲音,很難知道這是一個打破傳統的一首樂曲表演。而在訪談中提及的實驗音樂會則是運用了更加夸張的手法:樂器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擺放模式,而是散落擺放在四周;沒有固定的樂譜和指揮指導演奏者該如何演奏;穿插的舞蹈演員則是另外一種表演的設定等。這些都表現出了更進一步的實驗性和可能性。其次,約翰·凱奇強調的拉近音樂和生活之間的距離。他曾經說過:“世間一切皆可為音樂。”因此,音樂可以是在任何事物和情景中產生,而非一定要有一個寫好的樂譜。所以,《4分33秒》中取消了樂音的記譜,從而讓聽眾忘卻音高節奏,去聆聽所有自然出現在耳邊的聲音。而在實驗音樂會中,約翰·凱奇證明了無言的音樂是能被看見的。即使演奏者選擇不讓樂器發出聲音,但是整個音樂會里自然產生任何的音響都能成為音樂。最后,約翰·凱奇的思維和表現形式都傳達出他所理解的禪宗理念,即一切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去決定事物的發生與否。同時,在音樂中,沒有作曲家預先規劃好的框架,也沒有譜子上的刻板要求,進而達到一種“空”的境界。這種理念在《4分33秒》和實驗音樂會中都同樣得以體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約翰·凱奇在《無言》中的傳達音樂思想和他做的音樂實驗在音樂發展的角度看可以是必然的,同時也可以說是是離經叛道的。在他書中記錄的很多次演講中,都反復表達了禪宗里面的“空”“無我”“順其自然”的這種境界。其中一次著名的演講《關于無的演講》中,他說到:“我在這里沒有什么好說的,除了空間里存在無言境界。”這種思想體現在實際的音樂中,就存在很多的差別性和爭議性。他所理想的“最純粹的、自然的”音樂境界即使在今天的很多世人看來還是無法接受的。比如,他會把馬路上堵車產生的噪音或者火車轟鳴的笛聲等同于音樂。而同樣,他把生活里的場景或者道具搬上舞臺,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藝術形式。比如,讓演奏者在臺上喝水、使用電腦打字等。而在這個時期,對于約翰·凱奇的無控制形式的音樂則出現了與之相對的完全控制的序列音樂。以勛伯格為代表的序列音樂倡導的是要把音樂的各個要素事先按照規定的組合準確排列,以達到完全掌控音樂的目的。因此,即使約翰·凱奇創造的新音樂理念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也萌發出很多支持他理念的作曲家推廣這些思想,但是人們能真正意義上完全接受這種這種新音樂還需要些時間。
參考文獻
[1]羅布·哈斯金斯.凱奇評傳[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5.
[2]Cage,J,et al.“An Interview with John Cage.”The Tulane Drama Review,vol.10,no.2,1965: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