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豪佳
摘 ? ?要: 本文結合具體的語料探討副詞“實則”的語法化與詞匯化。首先,討論“則”的語法化情況。其次,對“實則”的詞匯化語法化的過程進行了探究,并進一步分析繼續語法化的可能性。最后,從句法位置、使用頻率、雙音化、主觀化等方面對詞匯化和語法化的動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 “實則” ? ?詞匯化 ? ?語法化 ? ?動因
一、引言
“實則”作為副詞,較多地出現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關于“實則”的成詞,董秀芳(2011)認為:“在近代漢語晚期,‘實則發生了詞匯化,‘實不再是‘實質的意義,其前不能再出現定指標記‘其,‘實則表示‘實際上,成了一個副詞。”李帥(2013)認為“其詞匯化的完成當不晚于唐,成熟于宋”。我們認為“實則”一詞中,“則”的意義的不斷虛化,為其完成詞匯化語法化奠定基礎,“實”的實際義虛化與“實則”完成詞匯化的過程相互推進、相互作用。
本文所選用的語料來源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
二、“則”的語法化
《說文·刀部》:“則,等畫物也。”即“則”為按等級區劃物體。在《漢語大字典》中,“則”的義項有十五個。其中值得注意的有用作名詞的“法典;規章”“榜樣;準則”“規律;法則”,用作動詞的“依照;效法”,以及做副詞和連詞的用法。用作名詞和動詞的義項顯然是從“則”的本義中引申而來的。“按等級區劃物體”必然有個參照標準,這一動作的執行就是“依照,效法”。
從動詞到副詞的演變,認知中的隱喻起著重要作用。隱喻是兩個不同目標域之間的投射。效法是按照標準做事,副詞的意義是對做這事依據的強調,正是依據這個標準,才有之后的結果。
(1)“曰予不戕,禮則然矣。”(《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2)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周易·蠱卦》)
(3)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周易·系辭下》)
這三個例句中的“則”皆為副詞。例(1)“則”用于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于“就是”,強調按照禮的準則,事情才發展成這樣。后兩例的“則”表示前后兩件事情發生是一前一后的,前者結束后者開始,相當于“便”。從動詞到副詞,“則”的意義開始虛化。
“則”為連詞,是在副詞基礎上,詞義上更為虛化,成為在形式上起到連接作用的語言單位。這種連詞用法在上古漢語中已經形成,如:
(4)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莊子·逍遙游》)
(5)大夫曰:“茍有益也,公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紲以従?”(《左傳·定公八年》)
(6)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孟子·梁惠王下》)
(7)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在以上例句中,“則”分別表示承接關系、假設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則”的連詞用法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作為助詞“則”是進一步虛化造成的。如:
(8)咱見相公去則。(《雜劇·鄭月蓮秋夜云窗夢·第四折》
(9)左右,喚御史臺官來,朕問取則。《雜劇·蘇子瞻風雪貶黃州·第一折》
這為“×則”詞的詞匯化語法化奠定了基礎。
三、“實則”的演變軌跡
(一)線性序列上的連用
“實則”連用現象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例如:
(10)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例(10)“實”修飾“則之”,后半句的意思是民眾以此為法則。
先秦階段,“實則”在句子中連用的情況出現頻率較低,“實”與“則”分屬于不同的結構層次。
(二)固定結構中的使用
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虛則……實則……”的結構,例如:
(11)懦弱之人不堪炎熾,捧未開花,散之向焰,虛則花發,實則花焦。(《大唐西域記·卷二》)
(12)虛則易攻,實則難破。臨時變通,宜勿執一。(《棋經·虛實篇第五》)
以上例子中,“實”的語義比較實在,在句中的詞性為形容詞,與“虛”形成相反方面的論說。
至元明清,尤其是清代,“實則”出現的頻率有所增加,多與“名”在句中連用,例如:
(13)各以千人守之,名為護衛,實則監押。(《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
(14)故宋時立法:凡大臣安置遠州,定有個監押官,名為護送,實則看守,如押送犯人相似。(《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
(15)所有署內婦女,共計六人,皆是名為價買,實則奸占。(《施公案·第二百二十四回》)
“名(為)……實則……”在句中可翻譯成表面上“……實際上……”,在語義上已經同現代漢語的副詞相近,并且有主觀化的傾向,但在句法結構上還未從“×則……實則……”的結構形式完全脫離出來。
(三)副詞
大概到了清末,在白話文小說中,“實則”的用例突然增多,伴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實”與“則”逐漸凝固成一個整體,語義上連接更加緊密,內部結構更加牢固,進而成詞。
(16)即如先君子在戎幕時,文牘所載皆號稱月二百金,實則月僅得六七十金耳。(《清代野記·卷下》)
(17)高宗心目中,久欲立她為皇后,只因有邢后在金邦,未便冊立二后,所以遣王倫三次赴金邦議和,順道探訪消息,只知韋太后尚在燕京,邢后卻久無消息,實則已在五國城病死。(《宋代十八朝宮廷艷史·第八十六回》)
(18)且請于清廷,欲明是案之真相及底蘊,非從清查歷年賬目入手不可。實則一筆糊涂賬,真不知若何辦理也。(《洪憲宮闈艷史演義·第二編》)
例(16)、(17)中,實則+VP,實則修飾動詞短語做狀語,表示實際上,含轉折之意。在理解過程中,我們可以在后面加上“卻”,使句子的意思更明了。如例(16),理解為:就像從前君子在幕府的時候,在公文上記載的都是每個月二百金,實際上卻有六七十金。
“實則”成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第一,“實則”組合能單用。“實則”以詞的形式出現的,最明顯的標志是“實則”后面出現動詞短語。第二,“實則”組合不能擴展。第三,“實則”的概念意義不等于“實”與“則”的意義總和或簡單相加。因此,我們認為“實則”的成詞應當不早于清代。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實則”為副詞,意思為實際上,其實。現代漢語中的“實則”使用次數持續穩定增加,形式上變得多樣化,用法上更加豐富。如:
(19)這個標題好像能幫助你,實則不值一文。
(20)網絡化實則徹底打破的上述界限,原則上人人都可以寫文章,都可以發表文章。
(21)冼星海以音樂負盛名,實則其書法亦有相當造詣,撰有《中國書學略談》。
例(19)中,“實則”一詞的前后文形成客觀對比。在這一用法中,前面常有“看似”“表面”“所謂”等詞與之相呼應。例(20)中由“實則”一詞形成主觀對比。在例(21),“實則”后表達的是對主語“冼星海”的補充說明。此外,還有表示目的等用法。
(四)進一步語法化
現代漢語中“實則”是一個副詞,根據其特點和用法,將它歸到表轉折的語氣副詞一類。由于“則”多出現在文言文中,書面的色彩較為濃重,很少出現在口語中。那么作為副詞的“實則”有沒有可能進一步虛化呢?由于語法化的單向性,以及鑒于同類語氣副詞“其實”的進一步語法化和從語氣副詞虛化為連詞的“可見”的語法化演變過程,我們認為副詞“實則”可能會進一步語法化。
副詞在句中用來修飾動詞,在句法成分中往往做狀語。連詞是在句子中不擔任任何成分,只是起到連接作用的虛詞。有些副詞具有連接作用,有些連詞有修飾的意味,為副詞虛化為連詞提供可能性。
“連接功能是現代漢語副詞的基本功能之一”(張誼生,1995)。副詞“實則”具有篇章連接功能,表示對上文信息的補充,表達轉折意味。它在句中所指的語法對象不止一個。與連詞具有相似性。在語義上,“實則”帶有轉折意味,連詞可以表達各種內在的邏輯關系,因此它發展為連詞是有可能的。從在句中位置看,其在主語的前面或者后面,表達的意思不變,這一點與連詞也具有相似性。由此,我們推斷隨著語言的發展,“實則”一詞會進一步語法化,變成語義更虛的連詞。
四、“實則”的語法化與詞匯化的動因
在“實則”成詞過程中,結構關系和語法功能不斷調整、變化,以適應詞義的演變,并最終在意義和功能兩方面都完成詞性的轉變。詞匯化與語法化兩個過程不能明確地加以分割,但以下分別從“實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主要因素著手揭示詞匯化和語法化的動因。
(一)實則”詞匯化的動因
1.句法位置
馬清華(2003)指出詞在某種句法位置逐漸固定使用而將這位置上的若干特征吸收到詞義中,這個過程稱為“定位”,強調跟句子其他部分或句中某個成分的相對位置關系。
在先秦文獻中,“實”與“則”大多數位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只是屬于線性序列上的連用,這是詞匯化的最初始動因。“實”往往作形容詞,處于謂語位置,“則”的語法化完成得較早,往往作為連詞,在它們的后面往往跟有動詞、形容詞或者名詞短語。在其成詞過程中,“實則”往往處于狀語所在的句法位置,修飾動詞、形容詞或者小句。當它的這種用法和成分逐漸固定下來,隨著人們的需要,語境的改變,“實則”詞義慢慢虛化,語法功能隨之發生了相應改變,不再在句子中有實在的意義,而是作狀語表示修飾。因此,句法位置在“實則”完成詞匯化的過程中,即演變為語氣副詞,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使用頻率
Haspelmath(2001)認為一個語法化的候選者相對于其他參與競爭的候選者使用頻率越高,那么它發生語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Boyland(1996)指出語法化過程中發生的形式上的演變與非語言的技能通過反復練習而變得自動化的演變極為相似。在重復的作用下,相對獨立的句法單位慢慢地變成一個緊密融合的單位。
通過北大CCL語料庫查詢,“實則”的出現次數分別是:春秋戰國(9次)、漢(5次)、六朝(5次)、唐宋(38次)、明清(75次)、民國(172次)。在以上所得的數據中,先秦時期開始出現的“實則”并非為詞,只是線性序列上的連用,屬于不同的語法結構單位。到唐宋時期,“實則”的連用現象增多,多以“虛則……實則”的結構出現。真正成為一個詞是在清代,并應該在清代較晚的時間。從成詞到不成詞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到“實則”從連用到成為一個詞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的頻率基本呈上升趨勢。高頻率使用是促成詞匯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實則”語法化的動因
“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語言為表現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沈家煊,2001)。語法化中的主觀化表現在互相聯系的多個方面:從命題功能變成言談功能;從客觀意義變成主觀意義;從非認識情態變成認識情態;從非句子主語變成句子主語;從句子主語變成發話者的主語;由自由形式變為黏著形式(羅耀華,孫敏,2010)。“實則”作為一個語氣副詞有表示轉折的意味。從“虛則……實則……”“名(為)……實則……”等的結構中,連接的兩個內容具有對比性。隨著說話者使用該結構逐漸增加主觀性,“實則”的意義被逐漸虛化而具有表達說話人主觀意向的功能。
在現代漢語中,“實則”還是經常出現在對比性的語境中。如“鱉貌似呆愚,實則精靈”“我祖父名為御膳房掌案,實則總管太后宮里的一切事宜”“王蒙標舉逍遙的審美生活態度,實則不是遁世,而是入世,透露出現實主義的昂揚格調,也是涵容著一般意義的個別”,以上三句都表示客觀對比,即“實則”后面的表達是一種客觀事實,與前面形成對比。作進一步的區別,可以發現三個例句的前面部分可以區分為表象、推理和預期。第一個例句有明顯的表象標記“貌似”;第二個例句中“御膳房掌案”一般理解為較輕松的職務,但客觀事實并非如此,這樣,“實則”就將客觀事實和前一部分內容的推理進行了對比。第三個例句中對“逍遙”這個詞匯的理解一般為無拘無束、超然于世,“實則”的作用就是將“遁世”與“逍遙”的預期形成對比。在有些情況下,“實則”出現的語境表達的已經不是客觀的對比,而是主觀的對比。比如“有人說,那是一種社會的墮落、精神的頹廢;也有人說,那是一種‘絕望后的無可奈何;還有人說,那是一種暫時的‘沉默。也許,可我更傾向于認為,實則是一種再生的希望,是一種發展的正道。”將我的想法與其他想法做對比。而在一些情境下,“實則”的主觀化程度更高,如“網絡化實則徹底打破的上述界限,原則上人人都可以寫文章,都可以發表文章”該詞表達的是主觀認識。從客觀對比到主觀對比再到主觀認識,“實則”逐漸帶上了主觀性的意義。
五、結語
在“實則”詞匯化語法化過程中,由于句法位置的作用,使用頻率的增加,主觀化的推動,完成了“線性序列上的連用——固定結構中的使用——副詞”的過程。它完成詞匯化的時間應該在晚清到民國時期這一階段,但語法化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本文對“實則”的進一步語法化的可能性作了簡略的討論,副詞“實則”具備一定的副詞向連詞虛化的條件。但由于“則”的書面色彩較濃厚,較少在口語中使用,從一定程度上使其進一步語法化進程減慢。“實則”今后的語法化進程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參考文獻:
[1]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張誼生.與漢語虛詞相關的語法化現象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7.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帥.“實則”的詞匯化[J].理論月刊,2013(06):82-89.
[5]劉伊念.副詞“其實”的語法化程度及走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2(6):40-46.
[6]羅耀華,李向農.揣測副詞“或許”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古漢語研究,2015(3):15-22.
[7]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3(4):268-275.
[8]張誼生.副詞的篇章連接功能[J].語言研究,1996,16(1):1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