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
摘 ? ?要: 高等教育在新經濟環境下的主要任務,是服務與引領。本文從新經濟背景下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路徑設計原則入手,審視政府層面政策導向和高校層面創新實踐兩個方面,為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經濟 ? ?地方經濟發展 ? ?支撐路徑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及應用的不斷出新,新經濟、新的發展動能加快形成,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以創新驅動、質量提升為主導的新常態。近年國家連續推出“雙一流建設”“新工科項目”“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等高等教育發展改革重大舉措。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國家、地方和學校等不同層面,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改革指出明確指導意見,并且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提出具體清晰的目標任務。為完成新經濟背景下高等教育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需要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目標任務、科學規劃實現路徑。
1.高等教育在新經濟發展中的職責與價值分析
高等教育在新經濟環境下的目標任務、高等教育的價值體現分析是進行支撐路徑研究的前置問題,以兩個關鍵詞概括就是服務與引領。
1.1新階段主要目標任務
從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看,作為科技創新、知識提供和文化傳承主體的高等學校,積極主動地投入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是高校面向新時期必然的戰略選擇,培養新型人才、提供創新成果、做出新貢獻,是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首要目標。對于本區域高校來說,支撐當地經濟發展是必然的。此外,在新經濟環境下,高等教育應當更加注重創新引領,這里不僅僅是科技創新,還包括技術理論創新、體制機制設計創新、文化創新及融合開放創新等領域。高校除了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外,更要在服務過程中實現自身創新發展。
1.2新時期的價值體現
高校在新經濟時期的價值體現主要在兩個方面:高校與城市共生發展中的價值體現、高校提供服務的市場價值表現。從近年來各地“大手筆”吸引高校落戶的舉措和實踐可見,高等教育對地方來說價值在不斷提升。在高校所有能提供的服務貢獻當中,對城市發展的提升引領價值當屬其中之最。中科院院士、清華薛其坤教授指出,如果說一個地方沒有高技術產生來源,創新城市靠什么來引領?也就是說,沒有高技術產生來源的城市,創新發展必將成為難題,而這是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的核心價值所在。
1.3不同高校定位與標的
就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實踐來說,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同樣應當有對應的實際選擇,即使同一層次、相同類型的高校,也會有不同的特色。這應當是分工的不同,以及學校的差異化策略的必然結果。以高校提供人才支撐為例,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高端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的系列化、多樣化人才梯隊供給,這就需要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有賴于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予以保障,而不是要求每一所高校全面承擔。故此,每一所高校都需要結合地方經濟戰略實施要求和學校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應承的擔當,體現相應的價值。
2.新經濟背景下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路徑設計原則
在對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等因素基本明確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支撐路徑設計的基本原則,除了通常應當關注的科學性、可行性及實踐性等基本原則,還需要有目標導向、創新性與系統性要求。
2.1系統性(整體導向)
支撐路徑的設計構建必須有“頂層設計”,政府體現主導作用,主持構建基礎性干道,如政策性、財政性、行政性結合的整體導向;同時調動各高校主動性積極性、指導高校創新探索符合實際的系統路徑。
2.2目標性(成果導向)
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具有雙重性,即政府的目標與學校的目標,而支撐路徑設計的導向應該是實現目標的物化成果,直接導向支撐成果的產生、間接導向學校支撐能力的提高。
2.3創新性(特色導向)
支撐路徑既要與學校整體思路保持協調,又要避免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性。要更加注重創新、體現特色,路徑創新是面向新時期新任務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創新的標志之一是形成特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性質的學科專業,面向不同行業企業。
2.4協同性(開放導向)
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是產教融合的深入實踐,支撐路徑應體現開放、協調、融合,從高校來說更要主動對接支撐“對象”的需求,以供給側改革姿態,開放資源主動合作、協同創新,既要主動牽頭合作,又應積極參與配合。
3.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實踐路徑的對策與建議
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實踐路徑主要從政府(宏觀)和學校(微觀)兩個角度及關聯思考,以政府層面的引導性路徑與高校層面自主實踐路徑為重點提出對策建議。
3.1政府層面政策導向為主體的路徑設計
政府層面的路徑構建,主要為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支撐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性路徑、互通立交橋和信息高速路徑等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3.1.1統籌發展規劃,做好頂層設計。高校即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主體,建議政府層面在地方經濟發展整體戰略框架下,提出面向高校的專門規劃設計,明確有關高校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任務等。出臺相關工作意見與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包括對高校的功能職責、資源配置及發展目標取向等方面的統籌安排,以及具體項目任務的設計實施。同時應積極爭取上級支持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權限,賦予地方政府職權在制度建設上為高校發揮支撐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保障。
3.1.2明確政策安排,完善導向機制。與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要素相同,高校在其中的支撐職能發揮需要相應的政策環境,更主動適應市場化環境。從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高校創新主體積極性結合的角度來說,建議從切實加強“促進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融合互動”的角度做好先行性保障制度體系設計,為高校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與政策支持。首先明確促進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安排,進而形成有效激勵高校參與的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同時重視建立“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銜接”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區域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調會議機制等,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協調作用。
3.1.3搭建合作平臺,促進融合發展。地方經濟發展實踐中高校面臨的市場化環境相對復雜,高校與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之間的對接合作必然存在一定制約和困難,當前條件下有政府搭臺協調促進產教融合顯然是必要而有效的。建議政府層面加強指導支持作用,建立政府主持的高校與行業企業銜接對話、項目合作機制,并主導和指導搭建多方參與的產學研用綜合性運作平臺,包括政府主導的綜合性協同平臺、成果推介平臺、高水平雙創企業孵化平臺與公共服務平臺等,產業與行業企業主導的研發平臺、創新實踐平臺與高校主導的創新平臺等。
3.1.4重點項目拉動,關鍵環節突破。在明確體制機制層面的政策安排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激勵作用,以財政支持重點項目為載體,鼓勵支持高校圍繞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目標、關鍵環節發力,以創新性、突破性成果發揮支撐價值。主要針對科技創新、企業技術攻關的科研項目,對接地方經濟發展重點行業需要的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項目,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平臺載體建設,面向未來的發展研究項目與機構建設(如智庫、未來學院)等。還可以考慮建立項目庫,以申報遴選、定向招標等方式組織高校參與實施。
3.1.5要素組織創新,引導協同發展。地方經濟發展應該是區域經濟全方位、全要素、全領域開放發展的新格局,建議政府從要素整合創新的層面引導高校與行業企業積極探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組織形態,以世界眼光、全局意識協調高校與產業整合優質資源深化合作,實現創新發展。就當下產教融合實踐看,高校與企業間的合作多存在弱、小、散、淺等現象,形式化大于效能化,因而政府介入協調指導尤為重要。就協調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說,可以考慮探索建立多種模式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包括“資源合作”型的利益共同體模式。
3.1.6發揮市場功能,注重成果轉化。隨著高校數量和質量的提高,科技成果必然不斷增長,建議高度重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盡可能地把相關成果留在當地消化吸收,轉化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直接動能,實現成果應用價值。一方面要支持高??蒲谐晒嫦蚴袌鐾茝V應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及服務機構。另一方面要鼓勵地方企業積極承接高??萍汲晒麘棉D化,或者主導向高校提出服務需求、購買研發成果。加大力度培育完善區域性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和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從更高層面說,可以認為一流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和服務機構必然是“一流經濟發展體”之要件。
3.2高校層面創新實踐為主導的路徑設計
高校層面支撐地方經濟發展路徑的構建選擇不是完全脫離既有的途徑,而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3.2.1更新辦學理念,以創新驅動深化高校內部管理改革。創新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是創新支撐路徑構建與實施的基礎與保障。高校首先要樹立“服務大局、支撐發展”的觀念,堅持以服務贏得支持、以貢獻贏得發展,為推動支撐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組織支持和資源支撐,形成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體制上注重頂層設計,優化創新服務機構、協同創新體系、成果轉化機制和創新激勵政策。工作中把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統籌實施、重點落實。同樣重要的是以促進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為切入契機,深化內部管理改革。建立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激勵機制,讓積極承當支撐地方經濟發展重任的部門和個人有成就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3.2.2加強內涵建設,以自身發展動能創新支撐地方發展。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實踐的支撐者和參與者,高校要以加快自身發展、提升創造和輸出新動能的能力發揮支撐作用,這是當下高校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創新的重點要深刻體現到人才培養與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推動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轉型升級、提升內涵,促進學科交叉、加快新興專業發展、加強傳統專業改造更新,把握好支撐新動能發展與舊有動能改造升級兩個方面的協調關系。致力于由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跟跑者”轉向“并跑者”,進而爭取成為部分領域的“領跑者”,這是新時期對高校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新要求。
3.2.2加強科技攻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關鍵支撐。高校需要以加強新動能供給為主線,圍繞地方經濟發展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發展共性問題,建立科技研發項目與新舊動能轉換聯動機制,制訂重點研發計劃;從抓重點、補短板的視角設立以對接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的科技專項,在推進重點工程實施、支持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引導分享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積極爭取社會有關科技項目并納入學??蒲畜w系,將成果轉化作為項目和人才評價重要內容,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績效納入考核評價指標。此外,有能力有條件的高校要從單純關注科技研發向先進工藝研發、高端產品研發等方面拓展,探索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及新型研發機構等。
3.2.4統籌規劃設計,為地方經濟發展持續輸出系統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撐需求是系統全面化的,高校的支撐工作要與地方經濟建設主流緊密結合。如在科研發展方面,要建立科研工作計劃與科研立項與行業企業急需的攻關項目緊密銜接制度,系統組織開展科技研發,致力于形成系列化研究成果。在服務社會方面,要注重發揮高校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系統高效的服務模式暨項目,如積極開展研發—生產—推廣及專業人員培訓一體化的服務項目,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與管理咨詢結合的“一攬子”“整體解決方案”等形式的服務支撐等。學科專業建設方面要建立緊密對接地方重點發展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集中力量辦好地方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集群。
3.2.5打造特色智庫,以智慧服務支撐引領地方經濟發展。作為人才聚集的智慧型組織,高校既要做好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服務,又要重視發揮智力支撐與咨詢服務功能。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先后出臺了關于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支持高校建設不同層次和類型的特色化新型智庫。高校當結合實際積極推進不同層次類型的智庫建設,或依托已有“智庫”從不同層面和角度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圍繞重大課題和難點熱點問題深入研究,建設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詢機構,切實發揮知識創新、決策咨詢服務作用,在不同領域的關鍵環節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3.2.6深化產教融合,以合作發展有效支撐地方經濟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是高校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主題,有效的實現路徑就是完善相應的校企合作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構建與地方、行業企業緊密合作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大力推進協同創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急需的科技和智力支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深化產教融合是教育和產業兩個方面的共同需要,而社會企業對高校的需求是系統化、多方位的。高校只有主動深化產教融合,才能更加有效支撐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 12/19.
[2]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14〕65號)[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1/20/.
[3]伯頓·克拉克,著.王承緒,譯.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4]于文明.中國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體生成與協調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簡·奈特,著.劉東風,陳巧云,譯.激流中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2017年青島市社科規劃項目“在青高職院校服務青島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編號:QDSKL180 1219);2018年度青島市教育局重點委托項目“駐青高校支撐新舊動能轉換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