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 張金鳳
摘 ? ?要: 媒體融合涉及傳媒領域重大而深刻的變革,新時代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新變化,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的我國高校面臨機遇。本文在對我國高校媒體融合的困境作客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要“破舊立新,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媒體融合新機制;提高素養,開闊眼界,打造高層次文化品牌;上下聯動,群策群力,借助‘微力量發展大事業”等實現高校媒體融合路徑。
關鍵詞: 高校 ? ?媒體融合
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多種媒介走向融合,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如何通過媒體融合,牢牢把握輿論宣傳主導權和話語權,使黨的意識形態在全媒體格局中擁有主流地位,發揮引領作用,促使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有效承擔政治職責和社會責任,利用高校宣傳優勢,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為當前和今后的一項重要課題。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的新格局。他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同時,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全媒體時期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我國高校媒體融合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基本采用傳統紙媒(校報)與新媒體平臺(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相結合的方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高校融媒體工作隨即如火如荼地開展。如今新媒體占領了傳統媒體的半壁江山。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8.6%,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倒逼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加大媒體融合力度,加快媒體融合速度,開拓媒體融合深度。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現階段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未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究其原因依然與體制機制、工作理念及人員素養有很大關系。
1.體制機制陳舊,難以適應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趨勢。
由于高校用人編制有限,高校校報編輯團隊和新媒體團隊都采用“專職教師+大學生記者團”的模式。由校報和新媒體負責人各帶領一支隊伍,基本兩支隊伍“各自為政”。在媒體融合大環境下,宣傳部門希望這兩支隊伍合二為一,但融合既非粗暴捆綁,更非簡單疊加,而是新聞宣傳在多平臺上無障礙進行。需要采編人員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和前瞻意識。校報工作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流動性差,國內很多高校校報編輯從進校干到退休都在此崗位上,人員變動上變成“一潭死水”。另一方面,當下高校宣傳部具有傳媒相關專業教育背景的人員很少,大多數是文史哲等文科專業出身,雖然文字能力強,但缺乏對媒體和傳播規律的系統性、科學性認識。高校各二級學院宣傳員大多由辦公室工作人員或者輔導員兼任,其中一些人甚至不具備最基本的新聞傳播常識,不但不能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有的發布新聞時反而犯錯,給宣傳部門的輿情工作造成麻煩。
2.思維缺乏深度,難以獲得師生和社會認可。
新聞宣傳工作本質上為高校各項事業發展服務,媒體融合為高校帶來很多創新機會,但不能僅取決于物質性技術本身,更多的還是高校管理者的認識和理念。反之,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水平或多或少會從其新聞平臺上映射出來。多年來,校報作為高校中最具權威的“官宣”,每一版都須編輯在“安全”“平衡”上耗費大量精力,失去媒體應有的自由度。官微不僅以一種技術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雖然建構高校官微技術是物化的,但發展完善卻取決于學校自身的思想境界。作為引領社會思潮、文化發展的策源地,官微本應在把握大局的基礎上“守正出新”。放眼望去,一些高校官微要么大力展現校園風景或食堂美味,要么政治氣息濃郁,可謂“官味十足”。前者看多了不但容易導致視覺疲勞,而且顯得內涵淺薄。后者更是新聞宣傳面向青年學生時應特別注意避免的“雷區”。
3.改革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居安思危、求新圖變的緊迫氛圍。
作為高校黨委宣傳思想工作的核心途徑,校報應該發揮“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官微作為媒體業的新生力量,輕松娛樂的風格是其與生俱來的魅力。兩者如何融合,以發揮1+1>2的能量,是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目前部分高校宣傳部門思路不夠清晰,難以搞清楚自身作為“中央廚房”是什么、怎么建、怎么用等硬件和軟件配置問題。對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如何融合,缺乏實際的“路線圖”“施工圖”。加之與都市媒體相比,生存并沒有壓力,存在改革動力不足、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夠的問題。加之并非所有高校都愿意在這一塊增加經費投入,只是簡單地希望兩支隊伍自發融合,缺乏相關方面的專業培訓,即便想做出一些改變,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高校媒體融合的對策
事實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已從時代前沿和戰略高度給出具體的方案。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上,著眼于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全局和全媒體時代大勢,明確提出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要求,強調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1.破舊立新,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媒體融合新機制。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既要進行技術升級、平臺拓展、內容創新,又要對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進行深刻的調整和完善。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并且對這支隊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高,不僅要保證高品質內容的生產,還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社會化媒體素養和網絡技術手段,考慮到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因此,要轉變用人機制,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如筆者所在南京工業大學從2016年開始實行二級單位、部門新聞宣傳工作負責人和新聞宣傳員制度,落實新聞宣傳工作責任制,對各單位、部門進行年度新聞宣傳積分考核,評選年度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優秀新聞作品和優秀新媒體平臺,加強新聞宣傳信息發布審核,強化各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年審和日常管理。同時重視團隊建設,定期邀請專家來校為基層宣傳員進行新聞寫作專題培訓,組織學員赴新華網江蘇頻道參觀學習,取得了較好效果。
二是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在黨中央把融媒體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的時代背景下,每所高校都表示重視此項工作的開展,區別在于有的高校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有的高校還停留在口頭上。不能說投入越多,產出就越大,但不投入肯定沒有產出,也許還要走下坡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要指望融媒體團隊每天舉著手機就能拍出大片一樣的視頻,也不能苛求校報以極微薄的稿費留住能說會寫的人才,不能認為“只給壓力不給錢”就能下好一盤媒體融合的大棋。
2.提高素養,開闊眼界,打造高層次文化品牌。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在大師。大學新聞宣傳工作亦如此。對優美的校園風景、精致的食堂美味等物化層面的廣泛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但是美譽度的提升歸根結底還是有價值、有個性、有溫度、有情感的精神層面或者學校各項事業取得的成果信息。融媒體團隊成員須有開闊的新聞視野和跨學科跨專業素養,要抓好主題和專題積極推進全媒體宣傳。如:南京工業大學融媒體團隊高度重視新聞策劃和議題設置能力,深入基層一線和師生中間,挖掘新聞宣傳素材,開展頭腦風暴。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學校“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戰略目標等,推出“南京工業大學創新形式加強思政工作親和力針對性”“南京工業大學:創新創業激活產學研整盤棋”等重磅宣傳內容;借助秒拍平臺,推出四集微課堂“景仰馬克思”,得到10多萬觀看量;廣泛開展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真正的學霸宿舍”等新聞登上熱搜,并被人民日報官微轉載,弘揚新風氣,傳播正能量。
3.上下聯動,群策群力,借助“微力量”發展大事業。
全媒體時代,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不再簡單地獲得和享受信息,甘當“受眾”,更樂于表達和交換信息,通過各種平臺參與和分享這個世界,是師生融入學校建設的一種方式。高校師生可能很難看到學校發展全局,但很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學校各項事業。學校發展需要群體的智慧,形成合力,這種力量最終成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凝聚力。媒體融合不在一朝一夕,紙媒的轉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實現新老媒體的融合,很重要的是促進宣傳內容和方法的互動。在事件發生時,新媒體團隊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實時播報視頻、上傳照片,后續深度報道則借助紙媒。有些實力較為雄厚的高校新媒體中心有微信、微博、抖音等十幾個平臺同時運行,且運轉良好,究其原因除了人員配備充足外,還得益于多種媒體聚合聯動,話語方式和傳播手段不斷創新。如:浙江大學一則關于學校發展宏偉藍圖的新聞,校報標題為《新時代共創未來——浙江大學全面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紀實》,同時,微信公眾號標題為《未來已定,浙大超級“朋友圈”曝光》,緊跟時代且幽默詼諧;另一篇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聞,校報標題為《扛擔當行者致遠——浙江大學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紀實》,字正腔圓,而微信公眾號僅用《改!改!改!》三字,同樣讓人感覺擲地有聲。由此看出,校報和官微在采編指揮調度、重大選題策劃,采訪力量、稿件資源方面完全可以統一調度,構建新型采編網絡,形成矩陣效應,實現媒體融合的“四兩撥千斤”。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1-2.
[2]王帆,張立榮.高校官微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探析——基于新浪微博平臺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12(5):28-32.
[3]李偉群.自媒體時代高校媒體融合困境的審思[J].繼續教育研究,2017(5):85-87.
[4]張玥,呂德生.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校園傳播設計——以“哈工大研究生工作部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新聞知識,2016(1):47-49.
[5]魏然,黃冠雄.美英媒體融合現狀與評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116-123.
[6]何洪英等.輪媒體融合趨勢下科技期刊編輯的素養[J].編輯學報,2018(10):541-544.
[7]http: //theory.people.com.cn/n/2014/0423/c40531-249304 88.html.
[8]http: //cpc.people.com.cn/n1/2017/0111/c64094-290137 00.html.
[9]http: //dy.163.com/v2/article/detail/E47VI8OE05148MKI. html.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新媒體條件下高校理論宣傳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4SJB087;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課題“大學生實踐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SZZD2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