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
摘 ? ?要: 高職烹飪學生開展勞動養成教育,既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的要求,又滿足產業文化育人視野下烹飪專業的崗位人才培養需求。本文從勞動養成教育的本真意蘊出發,分析勞動養成教育在高職學校烹飪專業開展的意義和主要存在的問題,探討勞動養成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高職烹飪 ? ?勞動養成教育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示》中指出: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著力提高人才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努力培養數以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015年由教育部聯合三個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出臺折射出黨和政府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勢下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嚴肅對待。勞動教育的重提既是基于現實的亡羊補牢,更是放眼未來的未雨綢繆。
一、本真意蘊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黃炎培曾要求:職業教育要與勞動結合,他把尊重勞動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信條,可見勞動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為習慣規范化、自覺化,并使其道德品質不斷提高的教育過程。它不同于單純的教育,突出品質和習慣的外化,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勞動養成教育著重的是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的雙重培養,是實現高職烹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烹飪班的班主任要突破以往的德育內容,找到產業文化與人本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結合點和側重點,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勞動帶來的成長,使之成為助推產業發展及自我雙重發展的重要源泉。
二、價值訴求
(一)彌補高職學生的特征性缺陷,助力開啟幸福人生。
部分高職生都具有成績差、行為散漫、責任意識不強、紀律意識淡薄等外在表征,而作為烹飪班班主任,學生身上體現出的眼高手低、好逸惡勞的特點才是直接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的最大絆腳石。學生對周遭的一切不感興趣,對他人的勞動及勞動成果鄙視,“勞動最光榮”的優良傳統完全被顛覆。他們只駐扎在自己設定的舒適領域內:想擁有自信、擺脫自卑,邁不開成長的腳步。勞動養成教育的切實開展將借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理念,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和體會。突破自己設定的舒適領域,在個體互助和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收獲勞動成果,感知充實和滿足。
(二)產業文化視野下對優化職業教育內容地現實性回應。
通過調研了解到:現在的用人單位看重的不再是學歷、技能,更在意的是員工是否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否具備團隊合作的意識。烹飪行業的人才高流動率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對于就業的心理落差明顯,怕吃苦、過于自我。在校期間,以勞動養成教育為抓手,針對產業、行業和崗位要求,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不久的將來,學生才能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實習和就業過程中的各種不如意,實現人生價值,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三)班級文化建設的落腳點。
如何把幾十個個性差異的學生聯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并且產生強大的合力呢?靠的是富有班級專業特色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可以將個體相異的思想、情感和目標整合成一股合力,共同制約班集體這座大廈里每一位學生和老師的言行舉止。高職班級的班級文化建設有區別于普通高中,所有的文化最終要內化為學生的具體行動,體現到日常行為之中。勞動養成教育的開展,注重勞動過程的輸出,過程中兼具班級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有機建設,使“勞動”這一“活文化”成為班級乃至學校的行為文化代表,意義深遠。
三、存在問題
(一)理念陳舊。
與普高的家長注重升學不同,上職業學校就只是為了學個“一技之長”的思想在職校生和家長圈中盛行。作為行政部門考核重要內容的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的常年造勢宣傳,更是助長了學生、家長乃至老師們的“功利之心”。勞動教育及圍繞“生活德育”這一主體的最質樸、最純真的教育形式日漸被人淡忘。
勞動作為一種懲罰工具在職業學校的育人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使勞動教育喪失應有的本真意蘊。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甚至是仇視,長期以來只是作為點綴品或調味品存在,沒能有機融合于學校的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二)載體單一。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意見》強調要加強中小學德育的薄弱環節,深入開展愛勞動活動。要改進德育的載體,充分體現“德育在行動”,將價值觀細化為具體要求。針對高職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引導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切實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統一。
目前的勞動教育資源僅局限于以往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場所局限于課堂和實訓室。以傳統的說教、懲戒等僵化模式進行,缺乏更生動、連續性的生活背景作為支柱,忽視環境熏陶、榜樣引領的作用,缺乏生活的意蘊。
四、有效路徑探索
勞動養成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職業所需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及與之相匹配的外在行為。要注重養成的過程實施,制定細則、構建制度體系,運用多種方法加速學生內化,提升學生在勞動養成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勞動教育“做得長,走得遠”。
(一)關注勞動養成的過程。
1.找準著眼點,完善認知教育。
勞動教育只有找到落地的有效方式,才能生根。根據烹飪行業和崗位的實際要求,將勞動教育外化為每日的抹地,“抹地”這一看似臟、苦、累的行為背后,要求學生具備的是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基本職業素養。
2.建立行為要求框架,確立習慣坐標點。
班主任要注重行為要求的示范作用,幫助學生學會勞動、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3.活動育人,寓教于樂。
為使勞動習慣的養成真正落到實處,班主任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如組織與勞動話題相關的主題班會、征文和辯論賽,開展勞動標兵評比活動;組織到校企合作單位參觀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辯論中、感觸中獲得價值的認同、情感的升華。
4.螺旋上升,表彰激勵。
根據逐層推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逐步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開展勞動行為習慣訓練。通過學生個體之間的合作和互助,在勞動的過程中塑造學生的品性,引導學生平等交往,促進全面發展。建立學生勞動表彰激勵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結果計入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并作為評優、實習的重要參考依據。
(二)制定細則,嚴格管理。
班主任可根據班級實際,對勞動規范的具體要求做進一步詮釋,和全班同學一起制定實施細則,再由家長委員們共同審核,討論并形成富有班級專業特色的行為公約。和家長們討論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宣教,樹立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發揮正能量。公約的制定既要體現“剛性”要求,使學生對制度充滿畏懼,又要堅持以人為本,體現適度的“柔性”,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執行。
鑒于高職學生的特點,抓住新生開學這一契機,制定相關規范。通過反復的外部宣教、自身實踐和嚴格督查使得遵守規范成為一種習慣。要優選衛生委員,指導班干部進行班級自我檢查和評比。將作風正、品德好、在班級同學中具有威信的班干部培養成為班級學生的他律和互律責任人。
(三)運用多種方法強化勞動習慣。
從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注重循序漸進,注重因材施教,潤物細無聲,真正把勞動養成教育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將認知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上。
1.明理激情法。
改變以往的說教式教育,運用“00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他們知曉養成勞動習慣的好處。加強時事教育,舉辦勞動相關的時事課堂展示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市場調研,知曉一線烹飪行業的最新用人標準。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動機,使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在認知和情感層面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斯金納的正強化理論告訴我們:認可、贊賞及對某一行為的獎勵和肯定可以有效提高重復行為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挖掘學生有關勞動行為的閃光點,及時、多次地進行評選、表彰,樹立勞動標桿,不斷強化學生的發展內動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做好勞動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使勞動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和價值塑造能力。
3.環境熏陶法。
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及班級環境對于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具有熏陶、感染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全社會要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為實現中國夢的一種崇尚勞動的價值引領。在班級這個小環境里,班主任可以通過文化長廊建設,創造良好的勞動文化環境;建設清爽教室,營造整潔的勞動后環境;建章立制,營造健康的輿論氛圍。
4.自我教育法。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習慣的養成要經歷四個階段:他律階段;他律、忽律階段;他律、互律、自律相結合階段;自律階段,最終是要進入自由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必須經過反復實踐磨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認識實習和志愿者服務等載體引導學生自我解讀、自我判斷、自我教育,做到對勞動精神的真敬、真用才能實現超越自我的內驅力。
隨著“后工業化社會”的到來,重提勞動教育,是否意味著開歷史的倒車?六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勞動、勞動者、勞動精神進行一系列的重要闡述,勞動不光和生產實踐緊密聯系,在基礎育人環節發揮塑造“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針對勞動養成教育工作中的諸多問題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使勞動教育不斷走向規范化、常態化,以機制的創新提高勞動養成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Z].教發〔2015〕4號,2015.
[2]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意見[Z].教發〔2014〕4號,2014.
[3]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7).
[4]徐海嬌,柳海民.遮蔽與袪蔽:勞動的教育意蘊[J].湖北社會科學,2017(6).
[5]李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6]冀曉萍.勞動教育將全面突圍[J].人民教育,2015(17).
[7]楊柳,趙正.內化與生成:教師養成教育的本真建構[J].教育評論,2016(4).
[8]王辰.產業文化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德育實效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0).
[9]白雪蘋.對當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