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藝 史占良 韓然 高振賢 單子龍 曹巧 何明琦



摘要?[目的]分析小麥新品種石麥28豐產性、穩產性及適應性。[方法]對2015-2017年國家小麥水地區域試驗和旱肥組區域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并對區試品種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與其他品種相比,石麥28適應性強,在水地、旱地條件下產量高,且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結論]石麥28是一個水旱兼用型小麥品種適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和黃淮旱地區域種植。
關鍵詞?小麥;石麥28;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S51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011-04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d adaptation of new wheat variety Shimai 28. [Method] Variance analysis and multiple comparison was carried out for 2015-2017 national water regional experiment and national wheat drought regional test. And the regional variet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Result] Compared with other varieties, Shimai 28 had good adaptability, high stability and watersaving property with relatively high drought resistance ability. [Conclusion] Shimai 28 is a variety having high yield under wellwatered or drought area, which is suitable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wheat sowing area of south and central Hebei.
Key words?Wheat;Shimai 28;High yield;Stale yield;Adaptability
新品種選育的根本目的是育成在生產上具有增產性、廣泛穩定性和適應性的新品種,區域試驗是對參試品系進行豐產性和穩產性鑒定的平臺,其結果是作物品種審定的依據[1-4]。我國北方是小麥的主產區之一,且北方水資源短缺又是制約小麥生產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小麥全生育中后期是需水較大的時期又正逢雨水匱乏的季節,所以在保證小麥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產節水小麥是北方發展節水農業的關鍵[5-11],也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最經濟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利用自主創新形成的“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復合選擇”[12]節水高產育種新方法育成了水旱兼用型小麥新品種石麥28,該品種具有高產節水特性。
石麥28號(石12-4025)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和河北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08年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利用冀5265作母本,高產型小麥品種金禾9123作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以代號石12-4025參加國家冬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2015—2017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旱肥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8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麥20180063號)。同時石麥28號通過河北省冀中南水地區域試驗程序,2018年通過河北省審定。為加快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速度、實現其應用價值,筆者利用國家黃淮海北片區域試驗和黃淮冬麥區旱肥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數據對石麥28的產量數據進行分析,旨在對石麥28的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等特征進行分析,加速品種的推廣力度,盡快為生產服務。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黃淮北片水地區域試驗。
2016—2017年度參加黃淮北片區域試驗品種(系)14個:淄麥29、煙1212、泰科麥31、濟麥39、石12-4025、良星518、菏麥0839、圣田麥69、登海51306、濟麥22、中信麥98、良星99、輪選266和冀麥631;2017—2018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北片區域試驗品種(系)13個:福穗1號、邯13-4470、邯生730、菏麥0643-2、濟麥22、濟麥44、冀麥120、輪選266、山農1591、石12-4025、煙1212、嬰泊700和淄麥29。
1.1.2?國家冬小麥旱地區域試驗。
2015—2016年度參加國家冬小麥旱地區域試驗參試品種(系)15個:洛旱22、眾信5128、陽光578、冀麥485、山農25、濟麥262、嬰泊700、惠麥818、泰科麥30、眾信8678、子麥658、輪選149、石12-4025、洛旱6號和洛旱7號。2016—2017年度參加國家冬小麥旱地區域試驗參試品種(系)15個:眾信8678、石12-4025、濟麥262、泰科麥30、輪選149、衡H1217、金禾7183、冀麥161、ZH4261、墾星5號、臨091、圣麥105、泰田麥118、金麥1408和洛旱7號。
1.2?試驗方法
不同試驗點試驗地前茬作物多為玉米,個別試點為大豆或花生。各試點均施肥均勻,氮、磷、鉀合理搭配,底肥、追肥科學施用,試驗的肥力水平控制在較適宜范圍,并按方案要求播種,播種質量較好,冬前群體也都達到相應水平,匯總產量水平在黃淮北片麥區有較好代表性。
根據國家方案的統一要求,旱肥組區域試驗全生育期不澆水,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收獲面積13.3 m2,試驗四周設置保護區。各試點的田間管理根據所處地理區域的生態特點,結合苗情進行適時管理。匯總各試點均按照方案的要求進行試驗,試驗結果可靠。成熟后按小區單獨收獲,晾曬、稱重計產。
中國農科院植保研究所接種進行抗病性鑒定,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利用區試混合樣的分析結果進行品質檢測。抗寒性為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指定的抗寒性鑒定點(遵化國家區試站)田間鑒定結果。
1.3?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來源于2016—2017、2017—2018年度國家黃淮北片區域試驗和2015—2016、2016—2017年度國家冬小麥旱肥組區域試驗總結。
利用DPS 7.05分別對水地、旱地試驗結果進行多年多點品種區域試驗統計分析,用LSD測驗檢驗品種的差異顯著性。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年度和地點間產量多重比較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表1),石12-4025在2016—2017年度平均產量為8 968.5 kg/hm2,組內排名第8,比良星99增產3.30%,增產極顯著,增產點率84.2%;2017—2018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 621.5 kg/hm2,比濟麥22增產4.57%,增產極顯著,增產點率84.2%。2015—2016年度旱肥組區試石12-4025平均產量6 708.0 kg/hm2,比洛旱7號增產6.70%,增產極顯著,增產點率86.7%;2016—2017年度旱肥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 483.0 kg/hm2,比洛旱7號增產6.40%,增產極顯著,增產點率81.3%。
2.2?品種豐產性、穩定性分析
采用DPS 7.05軟件進行區域試驗品種豐產性和穩產性分析(表2),結果表明石12-4025的水地區域試驗2年的主效應分別是2.05和12.13,旱肥組區域試驗的主效應分別是10.15和9.40,說明石12-4025的豐產性好,對各個試驗點都有良好的適應性;回歸系數分別為0.94、1.06、0.90和1.02,回歸系數越接近1,品種(系)對環境的反應越不敏感[2],說明石12-4025穩產性越好。
2.3?河北省冀中南水地區試結果
石12-4025于2016—2017年參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6 年冀中南水地區試,12 點匯總的平均產量為8 938.5 kg/hm2,較對照石 4185增產 11.3%,差異極顯著;2017冀中南水地區試,10個試點匯總,平均產量為9 108.0 kg/hm2,較對照衡4399增產6.5%,差異極顯著,居14個參試品種(系)第 1 位。2017年冀中南水地生產試驗,12 點匯總的平均產量8 734.5 kg/hm2,較對照衡4399增產5.1%。
2.4?石麥28抗逆性鑒定
2016—2017年抗寒性鑒定(遵化),死株率0.9%,死莖率0.9%,抗寒性級別1級,抗寒性評價好。接種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中感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高感條銹病和葉銹病。節水系數為1.132(2017年衡水)。2017—2018年抗寒性鑒定(遵化),死莖率5.2%,抗寒性1級,抗寒性評價好。節水鑒定(衡水),節水系數(旱棚)1.0。接種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慢條銹病,高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高感紋枯病。
3?討論
區域試驗是作物育種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13],是品種審定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新育成品系的豐產性和穩產性[14],是實現品種區域化布局的主要依據[15]。
石麥28在試驗年際間水地和旱地都能表現出較好的產量水平,是生產上很好的一個水旱兼用型小麥新品種。在當前水資源短缺的不利形勢下,石麥28是一個極具有良好的推廣潛力的高產穩產新品種。
參考文獻
[1] 李世平,張哲夫,安林利,等.品種穩定性參數和高穩系數在小麥區試中的應用及其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0,15(3):10-15.
[2] 蘇秋芹.花生新品種龍花163豐產性和穩產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4):191-195.
[3] 王潔,廖琴,胡小軍,等.北方稻區國家水稻品種區域試驗精確度分析[J].作物學報,2010,36(11):1870-1876.
[4] 張志芬,付曉峰,劉俊青,等.用 GGE 雙標圖分析燕麥區域試驗品系產量穩定性及試點代表性[J].作物學報,2010,36(8):1377-1385.
[5] 郭進考,史占良,何明琦,等.發展節水小麥,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以河北省冬小麥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4):876-879.
[6] 呂長安,鄭連生,英若智,等.面向21世紀的河北水資源利用戰略[J].河北水利水電技術,2001(3):19-22.
[7] 孟憲群.河北省旱災情況及成因[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3):18922-18924,18954.
[8] 翟鳳林.超高產節水小麥育種及其進展與展望[J].北京農業科學,1999,17(1):9-14.
[9] 牛沐萱.節水農業:未來市場空間巨大[J].農經,2018(11):42-45.
[10] 梁媛,楊剛.我國高效節水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研究[J].中國水運,2018,18(6):171-172.
[11] 何世高.河北:到2022年地下水壓采量達到54億立方米以上[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經濟強省?綠色發展論文集.廊坊: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18.
[12] 傅曉藝,李彩華,趙彥坤,等.小麥新品種“石麥22號”豐產性、穩產性及適應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21):38-43.
[13] 明道緒,黃玉碧,劉永建,等.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產量結果的綜合分析法[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0,18(2):148-152.
[14] 梁新棉,劉玉平.河北省優質冬小麥區域試驗品種主要農藝性狀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06,10(1):52-55.
[15] 趙祥,陳哲凱,李金榮,等.對我市農作物品種區試的思考[J].種子科技,2012,30(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