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杰 李春園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農牧民增收與農村產業融合緊密聯系在一起。基于內蒙古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情況,研究發現內蒙古地區產業融合的困境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營主體發展緩慢、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和科技水平人力資源素質低。進一步探究內蒙古地區農村產業融合影響農牧民增收的作用機理,即內蒙古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從農村產業鏈的延伸、農村多功能性的拓展、農牧民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利益聯結機制的完善等方面有效促進農牧民增收。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產業融合;農牧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235-03
Abstract?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country, farmers income and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Based on th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light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Inner Mongolia is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low development of operators, imperfect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low level of human resources quality. Further explore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ffecting the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that is, th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can be extended from the rural industrial chain, the expansion of rural versat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new business subject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Farmers and herdsmen increase income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2004—2016 年中央連續 13 年發布的一號文件就足以體現其重要性,其中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則是“三農” 政策制定的最終歸宿。“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僅要注重農業內部的優化升級還必須協調農村的三大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高質量的促進農牧民收入較快增長并確保如期實現鄉村振興,如何促進農業和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并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如何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強有利的地位,成為制約我國“三農”有序發展的現實阻礙。實踐證明了農村產業融合對農牧民收入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因此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成為促進農牧民收入的重要的戰略選擇。農村產業融合不僅轉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改變了農牧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有效促進農業快速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
國外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首次出現在日本,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六次產業化”,即“1+2+3=6”或“1×2×3=6”,重點以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來增加農民收入。韓國的六次產業則以農村為基礎,通過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法國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對農業的推廣教育與科研投入不斷加大,借以達到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1]。國內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融合模式和指標體系構建。農村產業融合是在2015年明確提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戰略,目前還沒有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統一的概念性的界定。姜長云[2]指出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彼此交叉、彼此重組為路徑,通過延伸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轉變農村的產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趙霞等[3]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村農業為載體,將人力、技術、資金等資源在農村的一二三產業中優化配置,將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村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姜晶等[4]認為農村產業融合并非將農業與其他產業簡單的疊加合并而是通過重塑農業的產業鏈,將新的業態注入到傳統農業當中,賦予其新的意義。
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姜長云[5]指出農村產業融合方式有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村產業空間集聚、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借助信息化的力量。郭軍等[6]提出了多種形式的融合方式,如農業內部的產業整合、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和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融合。關于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數體系,李蕓等[7-8]首先界定了農業產業融合的內涵,然后根據農業產業融合的不同方式篩選指標,最后構建了北京市的農業產業融合的指標評價體系,并測算了北京市農業產業融合水平。
目前國內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內蒙古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糧倉,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農業開發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而人均收入一直處于較弱的水平,農業農村發展也落后于其他農業發達地區。鑒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筆者選取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該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情況和農牧民收入情況,研究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牧民增收的影響機理,提出內蒙古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牧民收入的對策建議,以期實現內蒙古地區的農牧民增收[9-11]。
1?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產業融合現狀
1.1?農村產業融合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內蒙古農村產業融合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農牧業發展投入基金不足。農牧業機械化水平相較于我國其他農業大省比較低。2017年,內蒙古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為3 331.1萬kW,山東省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為9 797.6萬kW,河南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為9 855萬kW,內蒙古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接近于山東省和河南省的33%,內蒙古作為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第一的省份,農牧業機械化水平不盡如人意,嚴重阻礙農牧業現代化程度,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的實現。
農村住戶固定資產投資額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衡量農村產業融合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2017年,內蒙古農村住戶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86.1億元,與山東省相差近5倍,與河南省相差近3倍。由于內蒙古地域廣闊,農牧民分散經營,生產效率低下,牧區交通、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公路建設質量較差,電網設備不穩定,導致農村住戶固定資產投資水平落后其他地區,這嚴重制約了農牧業生產發展和生產要素在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流動,無法有效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1.2?農村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發展緩慢
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客觀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后,內蒙古政府鼓勵引導人們創辦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認定制度,健全管理系統,培育全區和全國示范性家庭農牧場。培育示范性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揮帶頭作用。培育新型重點龍頭企業,改善龍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然而內蒙古農牧區范圍廣,地理位置偏僻,農牧民分散,優秀人才匱乏,道路交通欠發達,經濟水平低下和宣傳不到位等多種原因導致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展緩慢,農牧業現代化進程滯后。現有的合作社經營范圍有限,規模小,農牧民對合作社的了解較少,合作社的輻射帶動功能有限,農牧區產業融合度低。伊利集團作為我國最大的食品上市公司,截止2016年12月的食品業績為93.25億美元,雀巢作為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截止2016年12月的食品業績為797.25億美元,兩者的業績相差8.5倍,由此可見,我國的食品龍頭企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規模、科技創新、產品質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實力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的載體,在內蒙古地區的發展進程較慢,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低。
1.3?農村產業融合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利益聯結機制決定農牧民收入的分配方式、農牧民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和農牧民追求增收的動力。現在內蒙古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不夠合理,家庭農牧場、農牧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農牧民之間缺乏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農牧民自身欠缺有關利益聯結方面的知識,農牧民和經營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導致農牧民處于弱勢地位,農牧民收入增長較慢。加之聯農帶農機制不完善,土地流轉不規范,農牧民返聘人數較少,股份合作推行進度慢,利潤分成不合理等一系列利益聯結機制的不完善,沒有建立起緊密健全的農牧民與農牧民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關系,農牧民沒有分享到產業增值的收益,沒有得到較多的就業崗位。部分地區還存在拖欠農牧民工資和侵犯農牧民利益的現象,帶動農牧民增收的效果不明顯,導致農牧民利益得不到保障,進而導致農牧民無法得到農村產業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
1.4?農村產業融合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資源素質低
科學技術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最重要推動力。2017年,全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7.5%,同期內蒙古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47.2%,國內發達地區如上海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70%,可見內蒙古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偏低,說明內蒙古的農牧業科研創新水平較低,農牧業科技發展并沒有有效的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內蒙古的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牧業科技推廣服務質量低和農牧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產業融合的進程。加之務農收益低和耕地勞作細碎,新生代農牧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多,這些人不愿種地,農村老齡化嚴重,導致農村產業融合嚴重受阻。
2?內蒙古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牧民增收的影響機理
2.1?農業產業鏈的延伸
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是在家庭農牧場、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帶領下,改變農牧民原來的小農自耕、自給自足的狀態,向全產業鏈延伸,農業產業鏈前端可以向飼料加工、種苗培育,農業機械設施延伸,農業產業鏈后端可以向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銷售延伸,這樣形成農業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通過提供就業崗位來增加農牧民收入。經研究表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230萬人就業。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的差異,現在的農民在正常的農作物耕種時間之外,沒有很好的就業崗位可供他們選擇,影響了農牧民收入的增加,而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在農牧民閑暇時間為他們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參與到農業產業鏈當中,提供大量的各種類型的就業崗位,將農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聯結起來,吸收不同才能的剩余勞動力,給農村勞動力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增加農牧民的工資性收入。
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可以催生更多的行業。隨著農村產業融合的不斷推進,農業產業鏈變得更加合理,產業鏈的前端、中端、后端的企業的數量和類型增加,為農牧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隨著農村的農業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會催生出很多新的服務型行業,這些行業服務于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方面,比如在產前可以提供種苗培育、生產資料加工、農業機械使用等方面的服務,產中可以提供農牧業專業技術、農業機械化操作等方面的服務,產后可以提供包裝、倉儲、運輸、存儲、銷售等方面的服務。這些服務型行業不僅能給農牧民提供就業崗位,又可以吸引農業高技術人才,不斷提升農村產業融合水平。
2.2?農業多功能性的增加
農業多功能性包含三大要素:農用自然資源、農業生產過程、農副產品。農業多功能性指農業具有為社會提供農副產品、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保持社會和政治穩定、支撐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教育審美休閑等功能,且各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多功能有機系統特性 。農業多功能性的增加,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牧民不再只局限于簡單的農業生產,而是積極參與到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各個行業中,降低了生產費用,增加了經濟效益。比如可以在基礎的農業生產活動上,在名勝景區周邊、自然保護區、民族風俗區、傳統特色農區添加都市休閑農業、農耕體驗活動、森林旅游、紅色旅游、文化傳承、生態旅游等一系列新業態,促進農牧業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支持建設農家樂,發展以休閑農牧業為核心的產業融合聚集村;在適宜區域發展以農牧業基礎功能為載體,拓展農牧業功能為目標、傳承農耕文化為核心,兼顧度假旅游的休閑農莊;建設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傳統農耕游牧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閑農園;建設美麗農村,提高農牧業綜合效益,促進農牧民增收。
休閑農牧業應農牧區產業融合的要求,融合生產、生活、工作功能,緊密連接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牧區服務業,是農牧區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城鄉居民對休閑農牧業消費需求持續增長,休閑農牧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休閑農牧業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有著巨大潛力。發展休閑農牧業是有效促進農牧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發展休閑農牧業能夠促進農牧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帶動與其相關的配套產業發展,極大拓展農牧民增收空間,成為農牧民四季長存的重要收入來源。發展休閑農牧業可以引導各種生產要素流向農牧區,帶動農牧區生產生活發展,改善農牧區工作發展環境;能夠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牧民,從而帶動地區整體農牧業生產水平和農牧民生活水平,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休閑農牧業以農牧業為依托,以農牧區為建設中心,以農牧民為主體,以城鎮人口為客源,實現“農牧業”與“旅游”的有機結合,使得城鄉互為市場,必將在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牧民收入。
2.3?利益聯結機制的完善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民收入局限于農耕勞作,農產品從土地流向餐桌的過程中,農民收入在這個流通中只占15%~20%,大部分收入進入中間商的口袋,包括零售商、批發市場、超市和餐飲行業等,收益經過層層剝離后,農民僅得到微薄的收入。隨著農村產業融合的推進,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建立。具體模式有:“訂單合同型”。由農村種養殖大戶聯合農牧民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肉羊養殖和蔬菜種植基地。養殖企業和種植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購銷合同,雙方約定交售產品的品質、數量、時間、價格以及龍頭企業承諾的服務內容等事項,與農牧民直接或間接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了農牧民的種養植效益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保證農牧民獲得穩定的種養殖收益。“服務協作型”指采取“龍頭企業+養殖基地+金融支持+農牧民”的方式,龍頭企業建設標準肉牛羊養殖園區,允許符合條件的優秀養殖戶入駐園區,通過統一的管理,為養殖戶提高全套服務,并根據養殖戶的需求提供金融方面服務,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成本和養殖風險,保證養殖戶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價格保護型”指采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農牧民”的方式,確定回收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解決農戶銷售困難問題。“股份合作型”指建立惠農政策,農牧民收入與龍頭企業利潤掛鉤機制。將農牧業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利益聯結等條件作為優先扶持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的主要條件,農牧民每年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參與分紅,讓農牧民充分獲得惠農政策帶來的紅利。
3?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內蒙古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確實能有效促進農牧民增收,不同的融合模式產生不同的影響機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通過鞏固現有行業和產生新的行業來促進農牧民增收;農業多功能性的拓展通過整合農業和其他行業來促進農牧民增收;農業利益聯結機制的完善通過創新利益分配方式來促進農牧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祝捷,黃佩佩,蔡雪雄.法國、日本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啟示與借鑒[J].亞太經濟,2017(5):110-114.
[2]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姜長云.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要有新思路[J].宏觀經濟管理,2015(7):48-49,58.
[3] 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4):49-57,111.
[4] 姜晶,崔雁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8(7):39-45.
[5] 姜長云.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組織形式及其帶動農民增收的效果[J].經濟研究參考,2017(16):3-11.
[6] 郭軍,張效榕,孔祥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民增收:基于河南省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案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9(3):135-144.
[7] 李蕓,陳俊紅,陳慈.北京市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數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2):204-211.
[8] 李蕓,陳俊紅,陳慈.農業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對北京市的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55-63.
[9] 湯洪俊,朱宗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7(8):48-52.
[10] 王樂君,寇廣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6):82-88.
[11] 孟露露.一二三產業融合視角下發展現代農業[J].農業經濟,201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