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薇
摘要?為尋求糧食增產新途徑,以界首市馬鈴薯糧食主產區規劃建設為例,從馬鈴薯產業發展背景入手,對界首馬鈴薯糧食主產區的條件、規劃概況、建設方式進行了介紹,提出了馬鈴薯主產區品牌創建、市場營銷與保障制度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糧食;馬鈴薯;規劃建設;田園綜合體;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252-03
Abstract?In order to pursue the new path for the increased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with reference to planning and building of major producing zone of potatoes in Jieshou City,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potato industry,the conditions, planning overview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of Jieshou potato were introduced.Suggestions for brand creation, marketing and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main potato producing area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Food;Potato;Planning and consrtuction; Pastoral complex;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馬鈴薯成為我國四大主糧之一,是我國口糧絕對安全的重要補充。建設馬鈴薯糧食主產區,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馬鈴薯產業體系,是提高農民經濟效益和加快農村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促進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界首具有種植馬鈴薯的良好基礎,界首建設的馬鈴薯糧食主產區圍繞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總體目標,打造面向中原城市乃至全國的優質高效農業供給、農村文旅體驗展示、城鄉要素市場支撐等體系,依托農村農業資源及生態環境優勢,通過政府搭臺、市場化運作,打造“三園一體”——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田園綜合體,建成科技農業典范區、美麗鄉村展示區。
1?馬鈴薯產業發展背景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糧食消費需求仍呈剛性增長趨勢(圖1),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可能達到6.7億t的水平,糧食需求增量在500億kg以上,糧食消費結構呈現剛性增長缺口[1]。
但受耕地、水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產的成本提高,空間變小,難度加大,后勁不足。馬鈴薯擁有種植范圍廣、適應性強、便于管理、營養豐富、易于存儲、經濟效益好等優勢,特別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擴種馬鈴薯潛力很大,是開辟增產的好途徑[2]。
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舉辦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了馬鈴薯的主糧化戰略,也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深入推進農業“三項補貼”制度改革,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穩定產糧大縣獎勵政策[3]。
馬鈴薯成為我國四大主糧之一,國家可以保價收購,“糧食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機制,解決了馬鈴薯種植銷售的后顧之憂。將馬鈴薯推廣為主糧在解決農民溫飽問題、幫助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口糧絕對安全的重要補充。
2?界首建設馬鈴薯糧食主產區的條件
界首具有種植馬鈴薯的良好基礎。皖北土壤以砂質、壤質為主,且土壤疏松偏中、微酸性,非常適宜種植馬鈴薯。界首至今已有80余年種植馬鈴薯的歷史,地方品種“界首紅皮”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鼎盛時期,界首馬鈴薯種植面積超6 666.6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5%左右,被譽為中原地區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4]。2018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超2 000 hm2,主要集中在陶廟鎮,平均單產達37.5 t/hm2,地均收益達到7.5萬~12.0萬元/hm2。但也存在以下問題:馬鈴薯生產以鮮銷為主,現有的加工企業零星分散,缺乏大型倉儲基地,抗災能力較低,缺乏馬鈴薯研發平臺,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鏈不健全。
界首建設馬鈴薯糧食主產區,是落實中央“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精神的具體實踐。園區建設,是農村產業興旺的重要落腳點,是落實鄉村戰略的重要平臺,能有效推進產、村、鎮統籌發展。
3?界首馬鈴薯糧食主產區規劃概況
界首馬鈴薯糧食主產區周邊有S237、S328、S419、S406等多條區域交通干線環繞,交通區位十分優越。總用地16.17 km2,規劃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要求,杜絕占用基本農田,建設用地2.45 km2,不超過總用地面積的5%,建設用地用于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用地和農旅設施建設。
園區建設充分對接全市域快速通道、綠道系統、村莊整治、森林園林與水系治理成果。整體以馬鈴薯種植為基礎,可以輪作其他農作物如大豆、小麥、玉米等;小規模種植其他經濟性、觀賞性的農作物,豐富園區體驗性,滿足園區未來功能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園區分為南北兩區。北區位于陶廟鎮,重點打造創業園,以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為基礎,兼顧生產加工、接待服務等功能,同時圍繞婚紗攝影園、馬鈴薯打造兼具農業產業科普、農耕文化體驗、生態休閑、養生度假等功能的特色田園綜合體(圖2)。南區位于泉陽鎮,依托龍頭企業,重點打造馬鈴薯科技園,以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為基礎,以馬鈴薯脫毒、微型薯、馬鈴薯種植技術、企業孵化為核心內容,突出馬鈴薯規模化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作用與功能(圖3)[5]。
4?界首馬鈴薯糧食主產區建設方式
園區建設圍繞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總體目標,打造面向中原城市乃至全國的優質高效農業供給、農村文旅體驗展示、城鄉要素市場支撐等體系,依托農村農業資源及生態環境優勢,通過政府搭臺、市場化運作,打造“兩區一園兩心一體”產業發展格局(圖4),把項目建成科技農業典范區、美麗鄉村展示區[6]。
4.1?創新種植模式,標準農業生產
重點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結合土地流轉,實現連片種植,選育馬鈴薯新品種,推廣高標準水肥一體化大棚馬鈴薯種植,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4.2?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引進科研機構、培育雙創人才,鼓勵農民創新創業。于泉陽鎮劃建設科技研發中心和院所試驗基地,于陶廟鎮建設創業孵化園及農民創業園,通過現代高科技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業附加值,通過技術擴散和聯動機制,實現園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輻射帶動能力[7]。
4.3?結合美麗鄉村,融入文化旅游
將農業園區和村莊建設相融合,進行村莊整治改造,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特色文化空間,營造自然生活空間,配套2個服務中心,提升旅游接待等服務功能,由多條游覽觀光線路串聯整個園區,打造農業科普游、田園休閑游、養生度假游三大主題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游覽需求。
4.4?農業接二連三,產業多元融合
馬鈴薯主糧化后,種植面積在持續增加,鮮食馬鈴薯消費量處于平穩飽和狀態。 提升下游加工能力成為馬鈴薯產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構建“科研—培育—生產—加工—質檢—倉儲—物流—銷售”全產業鏈,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通過“農業+工業”與“農業+旅游”的全面產業融合,建設田園農旅綜合體,植入農業體驗,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推動鄉村振興與城鄉統籌。
5?品牌創建、市場營銷與保障制度建設
5.1?積極進行農產品商標注冊與品牌推廣
商標是農產品的無形資產,對提升農產品品牌效益和附加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品牌合力,并以界首地區文化、特色品種為特性,促進農產品品牌差異化發展,創建如界小薯、界之首薯、“薯一薯二”、心中有“薯”等馬鈴薯產品品牌。舉辦界首馬鈴薯品牌推介招商會,吸引國內國外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餐飲等相關企業,開展對接和深度合作;制作“界之首品” “界薯”等宣傳片在農博會、農交會上播放,多媒體多渠道推廣界首優質馬鈴薯農產品[8]。
5.2?營造多元化的銷售渠道
引進專業的營銷技能和相應的互聯網應用技能的人才或團隊,為經營者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建立園區農產品交易公共服務平臺,采用O2O模式,搭建網上商城、農業供應鏈、農民普惠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服務平臺;應用云數據分析發布農業產銷市場信息,提高特色農產品產銷率;建立物聯網村落,選擇中心村為試點,培訓農民互聯網相關知識技能,鼓勵農戶通過淘寶、直播平臺、微信等手段,建立賣家與客戶的直接聯系;建立同城電商系統,實現線下同城配送;農超對接,推行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現貨農產品產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對接[9]。
5.3?高標準配套倉儲物流設施
倉儲物流的建設有助于確保馬鈴薯產品在銷售受阻、價格較低等問題下有效解決馬鈴薯保存與銷售等問題,減少秋收銷售壓力,同時有助于馬鈴薯錯峰銷售,提高產品收益。園區擬建設2處大型農產品倉儲物流地,共約53.33 hm2。并打造智慧倉儲物流網絡,借助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技術建設園區物流信息化平臺及物流業務系統,優化供銷配運環節中運輸、倉儲、配送管理,實現物流的自動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有效整合供應鏈上下游資源。
5.4?配套多項地方支持性政策
政府對專業合作社和專業種植大戶給予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對實施標準化棚室建設的專業合作社給予小額貸款的支持,對從事馬鈴薯種植、收貯、加工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等,在融資方面簡化手續,并給予利息補貼;對薯產區的節水灌溉、耕作機械給予補貼,對化肥、農藥實行平價供應等多項優惠政策[10]。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Z].2010-2018.
[2] 馬春梅.錫林郭勒盟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1-2.
[3]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A].2016-12-31.
[4] 安徽省界首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界首縣志[M].安徽省界首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5:138-139.
[5] 楊士榮,李永成.馬鈴薯主食化背景下種薯產業轉型升級策略研究[C]//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馬鈴薯產業與精準扶貧2017.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7:164-167.
[6]?鄭坤,田乙慧,區紅星,等.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研究:以廣西來賓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3):23-26.
[7] 樊吳靜,何虎翼,唐洲萍,等.廣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提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6):207-209.
[8] 李璐伊.馬鈴薯主糧化背景下的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8):247-248,255.
[9]?王海存,陸立才,沈進城.“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運營問題與對策:兼論東臺市三倉鎮現代農業產業園電子商務中心運營實踐[J].河南農業,2018(2):8-9.
[10] 龐昭進,郭安強,楊建忠,等.關于馬鈴薯主食化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7,21(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