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 齊增湘
摘要?洞庭湖區作為湖南省主要農業生產基地,其農業的發展面臨著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無法滿足人們消費和農民增收的需求以及生產環境日益惡化等問題。通過對洞庭湖區生態農業系統運行狀態、模式與績效、組織協調與管理等問題進行分析,探索破解制約洞庭湖區生態農業科學發展的瓶頸,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湖南省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農業;洞庭湖區;發展瓶頸;對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258-03
Abstract?As the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of Huna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 the 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consumption and farmersincome increase as well as the deterioration of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development process including operation status, mode and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ystem in Dongting Lake area were analyze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Dongting Lake area were explor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se results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Dongting Lake area;Development bottleneck;Countermeasure
生態農業(ECO)是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成果和管理手段,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創立起來的,可以實現最大化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1]。其理念最早出現于1924年的歐洲,到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得到推廣性的發展[2]。到2014年,全球生態農業的種植總面積已達4 000萬hm2[3]。
在生態農業發展政策、模式體系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國外學者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88年歐共體為控制生產和保護環境,規定20%的農地不進行耕作[4]。
1991年歐盟發布了《關于生態農業及相應農產品生產的規定》[5]。瑞典政府制定了專門針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將國內10%的耕地轉為生態農業種植地[4]。2002—2011年,美國農業部補貼農業的資金高達1 900億美元,其中重點補貼生態農產品類[4]。在模式方面,美國提出“低投入持續農業(LISA)和高效率持續農業(CHESA)”模式[6]。法國則于1988年提出了環保型持續農業模式。德國在2001年提出了“綜合農業發展模式”[7]。日本農林水產省選擇了“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道路[8]。
國內方面,1985年國務院環境委員會對發展我國生態農業提出了具體要求[9]。1993年國務院把發展生態農業寫入《中國21世紀議程》,標志著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從此納入了政府行為[10]。魏新麗[11]認為可以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去完善生態農業立法。李冬雪[12]認為要在現有的法律規定基礎上創新建立《生態農業保障法》。朱文玉[13]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政策和法律體系,以期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駱世明[14]構建了關于我國農業生態轉型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原則。此外還認為生態農業的技術體系應該是生態農業模式的多個單項技術的組合[15]。張壬午等[16]、趙其國[17]、李文華等[18]分別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性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王鋒[19]、趙博勇[20]、張偉東等[21]、劉剛等[22]從生態農業的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了關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多是從發展模式、體系、宏觀系統規劃以及政策措施入手,對具體區域生態農業的差異性和影響因素研究不足。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整理,對洞庭湖區生態農業系統運行狀態、模式與績效、組織協調與管理等問題進行分析,探索破解制約洞庭湖區生態農業科學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提出發展策略,以期為湖南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1?研究區概況
洞庭湖區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區域,地處28.30°~30.20°N、110.40°~113.10°E,區域主要涉及常德、益陽、岳陽3市,共24個縣、市、區。其中區內地勢呈現出碟形盆地圈帶狀結構特征,總面積4.5萬km2,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5。區內光照條件豐富,年平均氣溫16.5~17.0 ℃,1月平均氣溫4.0~4.5 ℃,7月平均氣溫29.0 ℃,全區無霜期260~280 d。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1 300~1 400 mm,最多年份降水 2 000~2 300 mm,水域寬廣,有湘、資、沅、澧四水注入,并與長江相連,水域面積約占湖南省的55%,區內現有耕地面積93.33萬hm2,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3,農作物一年兩熟至三熟[23]。研究區周圍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農業勞動力眾多,農業生產基礎較為雄厚。居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1/3,經濟總量占湖南省近1/4,是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板塊[23]。
2?洞庭湖區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態農業的發展容易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洞庭湖區用34%的土地,承載著全省近43%的人口,48%的農業產值,這已極大地超出其環境承載力。據統計,2015年洞庭湖區農業總產值年達1 489.17億元,總體農業產值有所增長但增速不快、比例不高,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逐年上升,對生態農業的發展造成一定制約,而生態農業本身的發展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2.1?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水土不服
洞庭湖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種類多樣,層次高低不一。在濕地、旱地、水田以及山地等各類型用地的發展模式中,大多數生產模式與實地不符,缺乏宜地宜建性且實施難度大。此外,大多數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還處于實踐階段,并沒有大規模的推廣與建設,生態農業發展規模效益和生態農業產值的優勢都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導致了研究區生態農業的緩慢發展。
2.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加重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推廣,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隨之迅速增多,其中研究區農藥年施用量為1.8萬t,化肥年施用量為169.9萬t,直接導致了農業污染面源的加劇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因洞庭湖區水域較多,水產養殖比重較大,一些不規范的養殖方式和過量養殖已逐漸造成了漁業養殖環境的日趨惡劣。而林業在近年來砍伐嚴重,也導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酸化和水質污染等等問題。在能值方面,由于工業輔助能的有限性、不可更新性和對農業環境的壓迫性,對農業生產過程中過量投入工業輔助能其實并不能很好地保持農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性,相反,如果超過了一定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加劇對農業生產的環境污染[24]。
2.3?生態農業科學技術含量不高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洞庭湖區的生態農業科技含量不高,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對技術手段的運用有一定的難度,而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創新也受到不同地域差異的限制。據統計,到2015年區域內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 684.49萬kW,相比以往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不快。此外,洞庭湖區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遠低于該地區的工業技術研發投入力度,也低于我國發達地區的技術研發投入力度[25]。究其原因,除了政府不愿加大投資、企業與個人業沒有精力和資金去從事生態農業技術研發的客觀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發展生態農業是一場攻堅戰,需要的技術手段很多很復雜,需要緊緊把握整個農業生產流程與各模式之間的聯系,其次科研開發和項目實施周期長難度大,極大地影響了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2.4?生態農業法律體系及制度建設不完善
目前,我國關于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相比國外較少,對政策體系及制度的建設也不完善,這也就造成了生態農業的發展不規范性和無保障性,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主導所進行的生態農業宣傳與實踐,而對農民的吸引力不足,群眾主動參與性不高。其次,缺乏建立生態農產品認證制度,容易造成生態農業從業者的產品和權益得不到保障。隨著未來生態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技術的普遍應用以及生產成本的降低,生態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將會不斷提高,建立健全生態農產品認證制度將極大地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2.5?農業生產者整體素質不高
隨著洞庭湖區城鎮化的速度加快,農村人口逐年減少,農事從業者呈下降趨勢,如何保持住一定的農業生產勞動力將會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同時,生態農業的推廣與發展對農業生產者要求更多也更高,除了一般的農事生產外,還要兼具理論和技術的運用。但目前洞庭湖區農業從業者整體農業素質不高,懂得科學技術運用的更是不多,還需要接受一定的技術培訓。
3?洞庭湖區生態農業建設對策
洞庭湖區目前農業生產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以及高環境負載壓力為代價,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破壞,因此大力發展高效化的生態農業已然成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步增長的必然選擇。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使區域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3.1?重點治理農業生態環境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湖區環境承載力,實現由“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黑色農業”向“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綠色生態農業”轉變。減少工業廢棄物的排放,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推廣無公害產品,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統籌農業區域布局,建設生態環保且經濟效益良好的特色生態農產品區域帶。保護自然資源,加大水質尤其是飲用水源的保護力度,促進生態平衡,使農、林、牧、漁、副得到全面提升與發展,從而使洞庭湖區農業走上一條建設物耗低、技術含量高的生態農業化道路。
3.2?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
首先應加強對農業技術的研發與利用,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加大對農業能值的投入,及時調整工業輔助能的投入比例,協調和完善各能值受益率。其次以政府宏觀調控為導向,采取政策鼓勵農業科技創新積極向生態農業方向傾斜,注入科技力量,加速農業科技創新,促進生態農業科研聚焦,實現生態農業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公民環保意識,通過觀念更新和政策引導,建立系統的優化的農技科教體系。政府和學校應大力培養生態農業建設人才,加快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普及。一方面可以通過在高等農業類院校設置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可直接培訓和指導農業生產者更多的生態農業專業技術,讓他們直接參與和服務于生態農業建設[25]。此外還可以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以及龍頭企業進行廣泛合作,多渠道高層次培養人才和研發技術[26]。
3.3?完善地區生態農業政策體系及制度
要想實現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除了滿足下層的經濟基礎要素外,還應自上而下進行改革與創新,通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生態農產品保障制度,努力提升洞庭湖區生態農業的綜合發展實力。對科技創新實施合理的政策保障也是促進生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對生態農業公共產品補償、產權保護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實施保障。
3.4?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
一直以來,洞庭湖區的農業科研投資增長率均低于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農業科技支出占科技總支出的比重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制約著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強生態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為投資主體,社會企業、組織及個人為輔助的資金投入渠道,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投資結構,在生態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推廣、成果轉化及服務等環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生態農業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緊密聯系,促進生態農業科技創新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5?加快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
研究區域內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產業規模不大,多是以合作社和私營企業為主,缺乏規模集聚優勢,對于農業風險承受力不夠,容易受市場調控的影響。通過對生態農業各生產環節的協調發展以及規模化組裝,依靠科技力量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推動生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經濟,不斷推進生態農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化建設。
4?結論與展望
洞庭湖區是湖南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具有深厚的農業生產基礎。該研究通過對區域內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及不足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洞庭湖區目前的生態農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對政策體系、發展模式、農業科技研發等方面都還不夠完善,總體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較低;②生態農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程度不高,距離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③雖然生態農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但在某些區域生態農業發展還是具有很大的優勢和特色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該研究只是從洞庭湖區的相關社會經濟狀況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究,并未對區域內具體的生態農業類型的發展優勢以及空間規劃布局進行分析,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繼續完善,同時也希望廣大學者們能從不同角度繼續探究洞庭湖區的生態農業發展,為湖區的生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林祥金.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3(7):76-80.
[2] 鞏前文,嚴耕.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進展、問題與展望[J].現代經濟探討,2015(9):63-67.
[3] 朱文茂.生態農業:未來農業生產主導模式[J].農家科技,2014(11):4-5.
[4] 姜亦華.國外農業的生態政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4):12-15.
[5] 鄭軍,史建民.國外生態農業實踐透視[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65-70.
[6] NRC U S.Alternative agriculture[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
[7] 李蕾,丁漢鳳.德國的生態農業[J].世界農業,2002(6):35-42.
[8] 李春慧.持續農業研究的國際動向[J].世界農業,1996(6):12-13.
[9] 李祖永.生態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5.
[10] 朱文玉.我國生態農業政策和法律的缺陷及其完善[J].學術交流,2008(12):96-99.
[11] 魏新麗.黑龍江生態農業法制建設中循環經濟理念的運用當議[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5):3866-3867.
[12] 李冬雪.生態農業立法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26.
[13] 朱文玉.我國生態農業政策和法律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9.
[14] 駱世明.構建我國農業生態轉型的政策法規體系[J].生態學報,2015,35(6):2020-2027.
[15] 駱世明.論生態農業的技術體系[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3):453-457.
[16] 張壬午,計文瑛,韓玉珍.論農業生態工程[J].生態農業研究,1998,6(1):14-19.
[17] 趙其國.現代生態農業與農業安全[J].科技與經濟,2004,17(1):58-64.
[18] 李文華,閔慶文,張壬午.生態農業的技術與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19] 王鋒.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0(6):22-23.
[20] 趙博勇.生態農業及其發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9.
[21] 張偉東,王雪峰.幾種典型生態農業模式的優點及實現途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5(6):179-181.
[22] 劉剛,張春艷.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初探[J].生態經濟,2011(10):117-120.
[23] 楊燦,朱玉林,李明杰.洞庭湖平原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能值分析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2014,34(12):161-166.
[24] 白瑜,陸宏芳,何江華,等.基于能值方法的廣東省農業系統分析[J].生態環境,2006,15(1):103-108.
[25] 楊新榮,付紅衛.洞庭湖區濕地生態農業系統工程建設分析:基于三維理論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5(8):73-81.
[26] 楊友才,劉正文.湖南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6):22-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