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青
摘 要: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在逐漸加快,使得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已經成了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意義,分析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前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現狀,由此得出了幾點優化的策略,旨在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給予必要的借鑒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 ?可持續發展 ?現狀 ?優化策略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以來在我國處于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國重視的民生基礎。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自然資源在逐漸的消耗,人們也慢慢由此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選擇適合的發展道路,通過合理的途徑解決我國農業經濟面臨的問題,加強農業經濟的基礎建設和管理工作,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等問題都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只有勇敢面對并且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現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優化策略等方面進行論述和分析。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農業在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之后,可持續農業被認為是將社會公平性、環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相結合的產物;后來可持續農業發展以經濟持續、社會持續、生態持續為主要內容。聯合國提出,可是粗農業是一種技術上適合、社會上接受、經濟上可行,不會對環境產生退化影響的農業,主要以人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協調為主,而這種協調的基礎是發展性、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再生農業,能夠使環境不斷進行良性循環。
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目前,“三農”問題較為嚴重,農業生產存在著收益少、資源消耗多、污染嚴重的情況。加之我國農業資源非常有限,并且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如果不轉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可能會出現惡性循環,從而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實際國情所決定的。
而國內的農產品加工系統還不夠完善,市場對初級農產品的供求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這就導致初級農產品的價值較低,農民的收入無法提高。如果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改進和完善加工的產業鏈,則不僅能夠使農產品的價值和質量有所提升,也能避免副產品污染環境,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改進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工業化和社會科技的發展,農藥和化肥在農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嚴重加深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并且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往往難以恢復,因此如果不立即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自然環境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破壞,所以為了人們發展的長遠利益而言,也需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和不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和種植技術都在逐漸發展,人類發明了許多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技巧和工具。但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為期較長的停滯期,這不僅阻礙了農業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進步。
(一)勞動力素質、信息化程度都較低
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業發展中,機械效率較低;農民所受到的教育程度還較低,綜合素質不強,無法使農產品的綜合指標得到提升;農產品信息相對滯后和閉塞,許多農民不能及時的根據市場情況對農產品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加之我國仍然存在城鄉收入差距大的情況,許多農民都不愿意待在農村,希望到城里尋求更好的發展,這導致在農村進行種植的農民數量較少,直接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數量,嚴重破壞了農業結構。
(二)農業生產規模小,經濟效益低
種植業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部分,但是由于農民的素質較低,沒有科學的生產措施,并且缺少規劃,導致糧作物的占比遠遠大于經濟作物,加之農業聯產承包之后,許多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只有少數或農場才會進行規模化的經營,因此,這就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規模較小,占比不平衡,經濟和社會都難以得到提升。
(三)生態環境惡化嚴重,資源緊缺
由于農業灌溉用水的效率較低,以及企業未實行精細化管理經驗,導致水資源浪費和流失嚴重,空氣污染嚴重;而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被過量的開采和開發,非農占地難以進行管理,導致森林面積逐漸縮小、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都日益嚴重。這些問題都直接導致了自然災害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果不積極進行解決,人類生存的環境可能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損害,最終導致農業生產不能順利開展。
四、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措施
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即可以滿足人類和社會發展為基礎,形成一個效益與公平并存、和諧發展的模式,從而使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改善。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農業自身出發。
(一)加強環境保護,控制環境污染
為了加強環境保護,減輕環境污染,首先要建設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主要是農產品深加工、副產品回收再加工產業鏈,這樣能夠有效減少資源的過度浪費,還能減少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不可逆的污染;其次還要減少地膜、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避免其殘留物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源,對于農業資源,也有進行嚴格的控制和宏觀調控,避免只為了增加農業收入而破壞了生態環境,施行退耕還林等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最后,還要合理利用環境的資源,促進農業經濟、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改進和完善農業生產技術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可持續和適宜性的標準,可持續是指農業基礎要基于食物充足性、發展性和公平性的特點,盡量保證所選擇的農業技術能夠實現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會發生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損害土地的情況,還要能夠提升農業市場運營的效率、農業管理系統工作的效率以及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最后促進農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適宜性則是需要選擇能夠適用于各個地區資源、技術、生態等不同情況的資源,并且要具有實效性較強、工業化的特點,能夠從單一的農業技術向多元的科學領域轉化和發展。
(三)健全我國農業發展的制度
健全我國農業發展的制度,首先要健全農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在規劃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與可持續發展相符,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依據,建立利于環境、農業市場、農業產品、農業生產等方面發展的規劃;建立能夠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符的政策,包括農業產業政策、農業區域性政策以及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等。其次,要建立健全行為準則。人們在生活中主要會受到生產、生活中遵循的習俗、慣例、習慣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約,但是這些因素中,有些與社會發展和文明相一致,而有些與社會發展相悖,與可持續發展相悖的行為準則可能會阻礙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于我國人們的行為準則,需要進行引導和約束。最后,要健全和完善農業經營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需要定期普查自然環境信息化管理、動態監測的管理機制,農業資產管理制度、農業自然環境資源核算制度以及農業資源產權保護制度,并且要在此基礎上建立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規。
五、結束語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由我國國情決定,一方面由我國發展的長遠利益決定,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此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勞動力素質、信息化程度都較低、農業生產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生態環境惡化嚴重,資源緊缺的問題,因此在實施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時,需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措施,并積極控制污染;完善和改進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選擇合理的技術生產;建立和健全我國農業發展的相關制度,以促進我國能夠堅定不移的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趙俊亞. 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 農業經濟, 2017(3):25-26.
[2]周淑梅, 韓景元,劉力軍. 基于相圖法的河北省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8, 34(12):20-27.
[3]楊照, 朱明, 陳偉忠, 等. 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與發展模式研究——基于44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數據[J]. 生態經濟, 2018,34(12):56-59.
[4]張晨, 秦路. 我國農業援助項目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分析與對策建議——以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為例[J]. 國際經濟合作,2018, 396(12):50-57.
[5]王凱.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 時代金融(21):210+214.
[6]黃慶革. 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 種子科技, 2017, 37(2):20-20.
[7]楊蘭霞.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狀及改善對策研究[J]. 農民致富之友, 2018, No.57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