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夏
摘要:本文對歐洲布魯蓋爾研究所2019年工作論《Europe in the midst of China-USstrategic competition:What are the European Unionsoptions?》進行了編譯,并梳理相關研究,回顧了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的影響,研究發現其對中、美和歐盟的直接后果,一是中美貿易戰導致雙邊貿易減少,將有利于向中國出口的歐洲企業;二是中美貿易沖突的解決方案中人為增加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措施只會損害歐洲出口商的利益;三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是更廣泛、更具結構性的協議。本文闡述了歐盟在中美戰略對抗新形勢下的選擇。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 ?歐盟 ?抉擇
一、引言
2018 年 2 月初,美國開始對中國采取越來越有針對性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以中國侵犯了知識產權為由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 500 億美元的商品征收 25%的額外進口關稅。而對額外進口關稅的迅速實施表明美國決心改變全球貿易體系運作的現狀,至少就與中國的貿易而言。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對美國商品征收同等的進口關稅進行報復。
隨后,美國計劃提高關稅的中國進口商品清單擴大到其他的 2000 億美元的商品。因為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規模不足,所以對美國進行報復的能力相對有限。中國市場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反應似乎比美國市場更消極,2018 年中國股市下跌了約 25%,人民幣貶值,但截至目前歐洲市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不大。同時,由于市場可能意識到風險遠不僅在于貿易保護主義,因為美國的最終目標是遏制中國。于是國內外的投資者開始擔心投資會受到中美關系惡化的影響。此外,美國維持的多邊貿易秩序很可能發生重大轉變。由于這些不確定性的增加,2018年市場投資者的情緒呈螺旋式下降。
二、歐盟立場
中美貿易戰對歐洲的影響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集團,是中國和美國的第大出口國,歐盟的出口商最有可能占據陷入貿易戰的中國和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然而,通過比較這三個經濟區的出口結構時發現,歐洲產品是美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潛在替代品(包括運輸設備、汽車、醫療器械等),同樣,歐洲產品也能替代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如計算機器、家具等)。因此,歐洲要想獲得這些利益,就必須在貿易政策上保持中立,避免與美國結盟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文章指出,只要中美貿易摩擦是全球經濟霸權之爭的一部分,就會持續下去。美國希望遏制中國的未來,而以出口為導向、經濟結構相似的歐洲,可以通過替代美國對中國的部分出口而獲益。
中美之間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下,歐洲的選擇中美貿易戰不僅帶來了短期的貿易緊張,更重要的是,支撐了過去一個世紀世界發展的貿易秩序發生了系統性轉變。中美冷戰的全球影響將是持久的。作為世界上唯一能夠平衡中美力量的經濟體,歐盟在討論該如何應對貿易戰:
第一,維護多邊主義?長期以來,歐盟一直呼吁經濟多邊主義,并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以適應中國的龐大規模。一方面,歐盟將發現,在世貿組織改革方面,與美國的合作將是困難的。特朗普總統一直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美國以“安全”為由采取的關稅措施繞過了世貿組織多邊解決機制,明顯表明美國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推翻多邊秩序。另一方面,中國對世貿組織改革的預期似乎與歐盟不一致。事實上,中國希望以一個新興經濟體的身份享有特殊的地位,即允許中國在繼續享受開放貿易好處的同時,繼續保持其經濟模式。歐盟在追求多邊主義的過程中仍有被孤立的風險,在繼續努力維護多邊主義的同時,歐洲可能需要探索其他措施以應對中美結構性競爭的新現實。
第二,增強歐洲對跨大西洋聯盟的依賴?歐洲的另一個潛在選擇是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從效仿美國遏制中國經濟/技術崛起的行為。但問題是,美國現任政府已明確表示,多邊主義和開放貿易已成為歷史。美國不僅瞄準了中國,還瞄準了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其它經濟體。因此,對歐盟而言,與美國結盟的成本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因為美國對目前這個跨大西洋聯盟的成本和利益分配感到不滿。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國選擇了非市場化的雙邊方式來處理與中國的關系,若歐盟完全支持美國則將意味著歐盟放棄了以規則解決問題的方式,放棄了它的原則和價值觀。另外,歐盟不是一個單一的國家,而是一群對美國和中國有著不同看法的國家。而2019年3月5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批準的外國投資監管新法規也指出,難以聯合起來建立緊密的跨大西洋聯盟會損害歐盟成員國與中國的關系。
第三,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也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盡管可能性不大。因為歐盟目前的戰略盟友美國明顯在關注歐洲,使得歐洲放棄美國這個一直以來的靠山的代價越來越高。然而,即便是處在中美之間更為中立的立場的成本也在上升,因為中國市場的規模實在太大以至于無法避免。如果中國給外國公司(歐洲公司)真正的市場準入,對歐洲保持中立的好處可能會激增。改善市場準入,遠不止是在中國某些市場領域里向外國競爭開放,它還必須包括在這個市場上獲得平等遇。鑒于與美國的關系日益艱難,歐盟應該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國傾斜。然而,中歐經濟合作的關鍵絆腳石將仍是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以及外國公司在中國缺乏市場準入。中國的內部改革是歐盟加強對華關系的關鍵。歐盟和中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市場自由化,以便任何通過《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獲得的市場準入都會促使歐洲企業與中國的競爭對手(甚至國有企業)處于平等地位。這顯然至少需要有互惠互利政策。但是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研究結論
第一,歐洲企業替代中美出口商從中美貿易戰中獲得收益的機會較少。
第二,歐盟愈發感到受中美戰略競爭的擠壓,歐盟不惜一切代價支持的多邊主義在美國的干涉下至今無果。而鑒于歐洲不愿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回歸多邊主義似乎不是未來的選擇。
第三,歐盟第二個最明顯的選擇是進一步推進與美國的戰略聯盟。然而首先,作為盟友的美國越來越不可靠,在成本和利益分配上,歐盟的成本會更高且貿易方面的獲益更少。其次,歐盟需要在美國關心的問題上一同抵制中國。但在這場斗爭中,美國的利益將是第一位的。而歐盟可能會由此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潛在優惠準入。
四、未來展望
縱觀未來 5 年,歐盟目前處于相對較好的經濟發展狀態。就業水平相對較高,近年來的經濟復蘇并未受到干擾,收入不平等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相比并不顯著。但是,歐盟面臨著艱巨的經濟挑戰。短期看,經濟增長潛力弱化的概率很大,部分源于全球貿易沖突引起的不確定性。歐盟也存在長期的增長和生產率弱化問題。最終,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缺乏趨同性,其社會凝聚力受到威脅。
歐盟一定要整合歐洲的經濟發展戰略,聚焦于創新并解
決好其后變化問題、提高社會凝聚力。當下關于產業政策的討論受到歡迎,歐盟應謹慎維持或改善歐洲的經濟增長質量,避免調入保護主義的陷阱。為實現氣候目標,歐盟必須確保在2050年或更早的時間之前,其消費和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性,也暗示所有的經濟活動要經歷大規模的轉型。這也將為經濟社會帶來挑戰。在轉型過程中,分散于歐洲的關切會顯著地呈現。經濟增長的收益需要更公正地分配。盡管社會政策是、也應該是國家的責任,但歐盟應確保單一市場(這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關鍵)不能削弱單個國家對資本收入、財富和遺產征稅的能力。工薪中產階級的稅收負擔越來越大,這也許已經與歐洲的社會市場經濟不相適應。
在歐元區,為解決差異的系統性根源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特別是,當前勢在必行的是完善銀行聯盟、資本市場更加一體化,因為功能健全的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安全的歐元區資產能帶來收益,但目前很難實現。歐盟的財政規則需要改革以改善對歐元區的宏觀經濟管理。歐元區預算和更負責任的國家財政政策是應對周期性經濟下行的重要工具。最后,需要妥善處理歐元區和非歐元區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歐盟貨幣市場基金——新的壓力測試要求:貨幣市場基金通過將投資于短期流動性產品的投資者與需要短期資金的政府和機構聯系起來,在歐盟貨幣市場發揮重要作用。新的歐盟貨幣市場基金管理條例旨在通過解決某些問題,如“先發優勢”,提高該行業的彈性。作為基金風險管理和監管的一部分,該規定引入了新的壓力測試要求。
參考文獻:
[1]趙碩剛.特朗普政府頻繁發起對華貿易爭端的動因、影響及對策建議[J].國際貿易,2018 (05):16-20.
[2]周文重 .斗而不破:中美博弈與世界再平衡 [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