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朋
摘要:當前經濟形勢下,受內外部因素影響,違約事件時有爆發,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凸顯。不良貸款指標持續惡化、問題資產不斷劣變趨勢愈發明顯,信用風險問題日益成為商業銀行正常經營及資產質量管控的主要障礙。另一方面,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催生商業銀行以更敏銳的風險管控意識、更先進的資產處置手段和更精準的戰略布局來應對新常態背景下的信用風險。本文將圍繞現階段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特征、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內外部誘因展開分析,并基于此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控提出策略建議。
關鍵詞:信用風險 ?管控策略
近期,包商銀行因信用風險問題被中國建設銀行托管,這一熱點事件將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及處置推到新的高度。商業銀行應如何有效應對信用風險持續攀升的問題呢?及時掌握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特征,準確分析信用風險內外部誘因,并快速有效地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管控策略成為當務之急。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特征
(一)信用風險防控形勢持續嚴峻
一是不良貸款、不良率持續攀升。筆者通過對比全國主要商業銀行近幾年的不良貸款額及不良率發現,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及不良率整體均呈現出上升趨勢,浙江、山東、福建、四川、東北三省等區域更為突出;二是關注類貸款持續高位。作為居于不良貸款及正常貸款之間的關注貸款,連年居于高位,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了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控的難度和資產質量下遷的壓力。三是撥備覆蓋率明顯承壓。受不良貸款、關注貸款持續增加影響,各商業銀行年度凈利潤增長率逐年降低,撥備覆蓋率明顯承壓。從調查結果來看,多家國有銀行年度凈利潤增長率低位運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年度利潤漲幅相對較高,但相比以往仍呈現出明顯下降的態勢,個別銀行撥備覆蓋率甚至逼近150%的紅線。
(二)風險分類偏離比較明顯
隨著信用風險的持續爆發,各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承壓,部分銀行通過借新還舊、貸款展期、平移重組等方式進行化解和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對資產質量快速下遷起到了遏制作用,有利于逐步利用利潤和時間來有效處置信用風險。即使如此,各商業銀行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銀行仍存在逾期貸款與關注類貸款、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間偏差,這也反映出風險快速暴露與短期內難以有效處置之間的矛盾。
(三)擔保圈風險蔓延傳遞現象突出
在經濟上行期,特別是在部分民營企業比較發達的區域,各企業通過互保、聯保、循環保等方式進行融資,構建了復雜交織的擔保圈。但隨著經濟進入下行區間,擔保鏈條上部分企業發生風險后,信用風險快速沿著擔保鏈條蔓延傳遞,對這些區域的商業銀行及擔保圈內企業造成明顯負面影響,部分區域甚至嚴重影響到了區域金融環境,浙江溫州、山東東營比較典型。
二、信用風險內外部誘因分析
從宏觀形勢來看,國外主要經濟體經濟持續疲軟,有效需求受到遏制;國內經濟面臨結構性供需失衡,國家層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分傳統行業、兩高一剩行業等面臨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經濟進入下行區間,大宗商品及產成品價格長期低迷,銷售回款賬期延長,企業經濟效益難以快速實現,運營成本又持續提升,企業生產運營虧損或低盈利現狀明顯影響了企業的資金鏈,部分對銀行授信依賴度較高的企業開始爆發信用風險。
從內部原因來看,一是因為企業經營效益持續下降,導致企業履約能力及履約意愿明顯下降,各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意愿也開始下降,甚至對部分風險高發區域采取了抽貸、壓貸等強制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二是風險出現后,商業銀行內部信用風險管控機制不夠健全,各環節協同不夠、信用風險快速處置能力明顯不足,使之無法有效應對及快速處置日益增加的信用風險。三是風險處置手段相對有限,訴訟、打包、核銷是目前常用的處置手段,但以上手段各有限制性條件或因素,難以短期內實現有效推動和實質性處置。
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控策略
結合當下的風險管控實踐,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控策略建議如下:
(一)牢牢把握外部市場大勢,強化風控前沿性引領
在當前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各商業銀行要善于主動搜集并認真研究經濟發展宏觀大勢,準確把握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結構特征,并以此作為業務發展方面及風險切入點,強化風控的前沿性引領作用。一是要加大對互聯網經濟、高附加值經濟、雙創經濟、創新驅動經濟、國家戰略及區域戰略重點推動領域的研究力度,從國家政策、行業發展、區域環境、金融產品等各個層面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架構“戰略規劃—政策支持—產品對接”的業務發展模式,信貸投放方向與經濟發展大勢相匹配,最大限度避免因盲目準入而引發的風險隱患。二是要切實推動風控前移,切實發揮風控的引領作用。從近幾年的信用風險管控實踐來看,除企業過度融資外,各商業銀行盲目投放也是導致信用風險集中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要求風控理念、風控人員要前移支持,切實把住業務準入關,避免“病從口入”,也最大限度避免后續處置的被動。
(二)優化信用風險管理機制,提升信用風險管控的工具支持
商業銀行內部要進一步健全信用風險管控機制,以新興信息技術為基礎,傳統管理模式與新興技術相結合,建立全面涵蓋風險推送、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應對、風險處置五個環節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實現全方位、全流程的信用風險管控。一方面,各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日常業務運營管理中的運用,通過打造智能化信用風險管控平臺,對外部市場環境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做到及時獲取、實時應對,以求最大限度遏制因各類風險因素造成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智能化信用風險管控平臺的有效運行并發揮作用,對銀行內部風險管控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知識和技能上的要求,實現平臺支撐與風險管控人員的經驗結合,是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控亟需突破并快速提升的命題。
(三)創新風險處置思路,加快推動信用風險處置工作
在信用風險嚴峻的當下,存量信用風險的有效處置、快速處置是各商業銀行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家監管、銀行自身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單戶風險客戶擬定一戶一策。各商業銀行要切實摸清信用風險底數,有針對性的擬定一戶一策,并按照一戶一策有效推動,這是單戶信用風險快速處置的必然要求。二是對風險客戶實施分類處置。各商業銀行要根據信用風險客戶的風險現狀和一戶一策,運用系統思維和分類方法,通過組合管理的思維,建立信用風險處置矩陣,動態做好風險處置,對于正常類客戶,加強日常監測,無風險惡化跡象的情況下,強化授信支持,確保正常運行;對于潛在風險客戶,要根據其所在的風險處置矩陣及一戶一策,靈活采取增信、強化監測等措施,全力避免潛在風險劣變為信用風險;對于已經暴露風險的業務,根據其持續經營能力和履約意愿,分別采取重組化解、現金清收、訴訟施壓、打包、核銷或債權轉讓等策略,有步驟、有差別的推動有效處置,加快風險出清,盡快甩掉資產質量包袱。
(四)對接國家誠信體系建設,切實打擊逃廢債務行為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規劃期為2014—2020年。這為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控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商業銀行要配合好各級政府、監管等機構,大力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持續增強銀行從業人員和企業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將法律法規真正貫穿到信用風險管控的各個環節,進一步優化信用風險環境和地方金融環境。對于一些企業的逃廢債務等不良信用行為,要切實加大打擊力度,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同時將不良信用行為永久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強化信用約束。
參考文獻: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分析[J].江瀾.智富時代.2016(09).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分析[J].汪嘉卉子.經貿實踐.2016(01).
[3]做好信用風險管理的“頂層設計”[J].陳應雄.中國農村金融 2015年12期.
[4]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探析[J].何亭.中國市場 2015年21期.
[5]信用風險管理:治標更要治本[J].李曉海.中國農村金融 2015年12期.
[6]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信用風險管理[J].陳敏.中外企業家 2015年02期.
(作者單位:平安銀行濟南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