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杰
摘要:隨著廣大聽眾的時間日益碎片化,便于靈活收聽的廣播新聞報道具有越來越突出的傳播優勢。而廣播系列報道憑借其深度挖掘、團隊表達,在宣傳、報道重大新聞事件和現象時更便于實現立體化、全方位的報道,具有更顯著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廣播系列報道 采制技巧 可聽性 獲獎作品
和其他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一樣,獲獎廣播系列報道代表著新聞媒體在系列報道采制方面的最高業務水準,這些作品在確定選題、選擇視角、增強可聽性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同行借鑒。整體而言,這些作品選題厚重,主題鮮明、具有很強的新聞性、可聽性和廣播特色。完成這樣高質量的系列報道需要報道團隊細致采訪,努力掌握第一手資料。廣播系列報道要發揮廣播媒介的特色,還需要在材料選擇和篇目的組接上下功夫,增強篇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圍繞重點工作選題
確定新聞選題是新聞采寫系統工作首先要完成的工作環節。有經驗的記者常常感慨“有好的選題等于作品成功了一半”。獲取高質量的新聞選題,需要敏銳地關注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社會熱點及受眾關注的問題、現象。
近幾年,脫貧攻堅一直是全國性的重點工作。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獲獎廣播系列作品《決戰貧困——莽莽黔山脫貧攻堅紀行》,八篇報道都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主題,用真實、感人、典型的脫貧故事展示了農民致富后的美好生活。經過縝密的策劃,報道組分為八個小組深入農村、農戶,搜集第一手材料。從致富路、特色種植到鄉村旅游,從電商扶貧到扶貧變扶智,報道組抓住精準扶貧的內涵,耗費兩年時間,用腳步丈量貴州省赤水市、赫章縣、黎平縣等地區。和農戶、農村扶貧一線干部進行多次深度訪談,尋找報道角度。并在牢牢把握報道主題的基礎上,尋找廣播系列報道需要的典型材料,提煉典型的助力脫貧故事。本組系列報道既有典型故事,又有重大主題,實現了思想性與可聽性的有機融合。在當前脫貧攻堅關鍵時刻,作品既客觀反映了黨和國家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和決心,也記錄了廣大扶貧干部和農民的群像,同時挖掘出來自內因的農村基層的自我突破,對其他貧困地區擺脫貧困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
廣播系列報道《誰幫他們打開心結》同樣關注脫貧攻堅這一全國性的重點工作。為完成這篇廣播系列報道,鄭州人民廣播電視臺記者深入河南省登封市晉爻村進行蹲點駐村采訪。蹲點采訪是實現“從觀眾中來,到觀眾中去”的有效采訪方式,雖然辛苦,且耗費時間長,但是有機會認真傾聽基層老百姓最真實的想法、真正的意愿,能夠有機會真正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在蹲點期間,記者偶然了解到村里的一起年輕人的自殺事件。通過對事件的分析,記者發現對很多農民而言,缺少的不僅僅是物質條件,還有精神層面的關愛、理解、幫助。曾經很多人認為,扶貧就是給予貧困戶物質、金錢。通過記者深度挖掘突發事件,讓更多人知道貧困戶的精神健康對真正脫貧具有重要意義。據報道,目前很多中學生、大學生有機會接受心理健康普查,這提醒人們,對廣大農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民,也應該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和救治。
廣播系列報道《那年我高考》,選題同樣具有社會意義,作品在2017年國家恢復全國高考制度40周年期間推出。40年來,高考改變了不少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系列特別節目《那年我高考》,采訪40年以來的高考親歷者,在眾多采訪對象中,選擇出適合系列報道的典型人物。通過他們的回憶匯聚著緊張、興奮、忙亂、焦灼的備戰狀態,以及在高壓狀態下引發的誤會與矛盾等。高考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只是最后取得的滿意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對個體的磨礪,在不斷的磨礪中得以慢慢成長。因此,當回憶過去時,節目中每個人都是飽含深情的。
和此前獲中國新聞獎的中央電視臺作品《家風是什么》一樣,《那年我高考》關注老百姓的命運,以百姓小視角折射時代大主題,將百姓的個人夢想與祖國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適當選擇新聞視角
系列報道形成系統化、立體化的宣傳效果,需要各個作品圍繞同一主題選擇恰當視角,以獲得最佳的表達方式。“以小見大”是系列報道完成故事化講述常用的手法。記者深入基層搜集選題和采訪的過程中,能否實現以小見大的宣傳效果,依賴于記者的專業素質,也需要記者長期培養的政治敏感性。只有具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才能從看似尋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發現一般人難以覺察的規律性的東西。新聞的發現力是記者發現新聞和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是記者最重要的能力。
在獲獎的系列報道中,記者之所以能夠發現現象背后蘊藏的價值,得益于記者扎實的付出。在關于脫貧攻堅的采訪中,如果記者沒有突出的發現力,或許也會像很多記者那樣只看到貧困地區勞動力流失、生態環境的惡化,或者房屋新了,不再是泥巴路了,就不會挖掘出致貧的根本原因和如何擺脫貧困的創新思維能力。
《那年我高考》講述了10個不同年代、不同行業和崗位的小故事,記錄了我國高考制度的發展、變遷和高考制度給千千萬萬家庭、個體帶來的影響。作品以點窺面,以關注高考制度為切入點,記錄幾十年之間中國逐漸發展、壯大、騰飛過程中的精彩片段。《那年我高考》選取了11位有代表性的報道對象,有著名畫家、作家,有高校專家、學生,有國家重點工程的參與者等。他們共同講述了高考給自己留下的難以磨滅的記憶,以及高考政策為個人和國家帶來的發展變化。《羅中立,趟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河》《王永,下苦功在少年》回顧了改革開放初期破除極左思潮,高等院校的撥亂反正。《張嘉振:回自己的祖國去》《錢穎一:又見水木清華》介紹了兩位恢復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學生。高考給這代幸運兒的人生帶來了重要的改變。內心的感恩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和激情、夢想回饋祖國。
《忻力,給高鐵造“心臟”》講述了國內培養的“土”大學生、中國中車株洲所首席設計師忻力和他的團隊為中國高鐵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近年來,中國高鐵已成為中國最新科技大幅進軍海外的標桿。中國高鐵憑借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價格低、性價比高、運營經驗豐富等優勢,享譽全世界。有數據顯示,中國高鐵約占全球30%的市場份額。這些顯著成就的取得,與無數像忻力一樣忠誠于祖國經濟建設的人才密不可分。
《決戰貧困——莽莽黔山脫貧攻堅紀行》圍繞脫貧攻堅,從產業扶貧、旅游扶貧、教育扶貧等八個方面全面呈現貴州扶貧開發取得的成績。該組報道對貴州的脫貧過程做了細致的梳理和深度剖析,總結出獨有特色的“貴州路徑”“貴州模式”,為全國脫貧攻堅工作探索了經驗。
新聞主題的確立有時如同靈感迸發,但是新聞視角的選擇則需要記者保持堅持不懈的探尋精神。在實地采訪中,只有本著為選題高度負責的態度,不斷發現具備新聞價值的事實,不斷進行比較,才能最終確定最有新聞價值、最能夠凸顯新聞主題的視角。
努力增強可聽性
廣播系列報道在增強可聽性方面,除了和其他體裁一樣,可以通過選擇典型音響、合理配樂等途徑以外,還可以發揮系列報道的獨有優勢,通過不同篇目之間的關聯,來充分培育聽眾對作品的期待。
增強內容間的系列性。廣播系列報道各篇目之間,看似各自都有自己表達的側重點,但實際上內容之間的聯系是潛在的,是必須存在的。比如在《決戰貧困——莽莽黔山脫貧攻堅紀行》中,八個篇目各有不同的角度,深度挖掘了莽莽黔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采取的不同策略,如產業扶貧、旅游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交通扶貧、電商扶貧、搬遷扶貧等。正是這樣不斷求新的報道角度,為聽眾設置了懸念:下一篇會講述哪個角度的扶貧故事?當然,今后還可以從哪個角度挖掘扶貧故事,是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課題。
而在《那年我高考》中,則注重通過設置篇目之間的對比元素,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比如在選擇的報道對象中,有新聞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對比,也有年齡之間的對比,還有行業間的對比、地域上的對比等。隨著后一個篇目的推出,也不斷刷新、補充了聽眾的認知,不斷豐富著關于“高考”這一選題的現實意義容量。
選擇典型同期聲。獲獎系列報道都注重通過小切口導入大主題,注重講述典型人物的故事。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運用同期聲是廣播新聞傳播有效的手段。
比如《決戰貧困——莽莽黔山脫貧攻堅紀行》系列報道中的《小核桃的“核”變之路》一篇中,核桃種植戶陳虎說:“以前就是山上一望上去就是光禿禿的,全部是耕地。現在把它種成核桃樹,生態還可以。以前下雨的話,山上的土表層都是松的,就順著山水全部淌到這下面來。只要一下雨,十天肯定有六七天是渾的。”從這段話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當地農民以前上山耕地時,遇到下雨天山水十天有六七天是渾的,種植核桃之前當地水土流失的嚴重情況和當地百姓生存處境的不易,表達了當地農民愿意改變生產方式迫切求變的原因。
在《小核桃的“核”變之路》的結尾,赫章縣常務副縣長朱大庚說:“留金留銀,不如給子孫留一片核桃林……‘核裂變以后,現在咱們森林覆蓋率是53.06%。再過幾年,咱們這166萬畝核桃都成林,赫章的森林覆蓋率就接近80%,為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做出巨大貢獻。”“留金留銀,不如給子孫留一片核桃林”,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句話由當地的領導干部說出來,符合其身份,表現出地方干部緊跟時代、履職盡責的引領擔當。“核裂變”,一詞形象、生動。“為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做出巨大貢獻”,則體現出新時代領導干部的大局意識和前瞻性觀念。
借助細節描述增強現場感。廣播作品是依靠聽覺傳遞信息,這是廣播媒介的特點,也是它的劣勢。在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中,怎樣吸引聽眾?可以通過描述細節,給聽眾想象的載體,從而再現場景。好的細節是真實的、準確的、鮮活的。比如在《小核桃的“核”變之路》中,描述百里核桃長廊時,“長廊依山而臥,曲折蜿蜒”,接著出現場音響:鳥鳴聲、流水聲。
借助細節,可以突出人物的真實感受和情懷。比如《那年我高考》娓娓道來一個個小故事。節目通過樸實自然、細致入微的描寫,層層展開觸及當事人內心深處的舊事舊人舊情,充滿了感染力,增強了吸引力。《羅中立,趟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河》講述了進入大學學習的羅中立的獨立思考、揮灑激情。他大膽地用只有在領袖畫像上才使用的大尺寸、肖像式手法,畫出了一位貧困、苦澀的大巴山老年農民形象。節目詳細描述了這幅名為《父親》的經典畫作。在高2米、寬1米5的畫布上,金色背景下,一張古銅色的老農面龐、一道道溝壑般的皺紋,殘缺的牙齒、干裂的嘴唇、稀疏的須發纖毫畢現,雙手捧著一只粗瓷茶碗,指縫中還殘留著泥垢,眼神在幽暗的光影里朦朧不清。這些對畫作中父親形象的細節描述,使人強烈地感受到畫作真實面貌的視覺沖擊力,表現了畫家對農村農民的認識理解、對大巴山真摯深厚的情感。
貼切的配樂增強作品感染力。廣播新聞中,充分發揮廣播媒介的優勢,運用多樣化的音響可以增強作品的可聽性。音樂的運用可以進一步豐富聲音元素,營造意境,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陳曦:我愛這藍色的海洋》選用了軍旅歌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作為配樂,用來表現從地方高校畢業后入伍的“80后”陳曦,從軍迷到鄭州艦實習艦長,與中國海軍一同迅速成長的經歷。節目中歌曲恰到好處的出現,與故事情節自然銜接,優美抒情的旋律調節了氣氛、抒發了情感,讓人物的內心世界得以外化。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欄目責編:楊 剛
參考文獻:1.趙 健:《增強廣播系列報道的可聽性》,《新聞記者》,2005(3)。
2.陳 怡:《傾聽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走轉改”系列報道的探索與思考》,《新聞與寫作》,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