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隨著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會計國際化亦已勢不可擋,而我國推進會計國際化的工作也異常艱辛。本文結合“一帶一路”時代背景,分析我國會計國際化發展中的問題,探討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策略。
關鍵詞:會計 國際化
一、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呈現出一體化的形式,中國經濟轉型也在不斷深入,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了包括政府、企業和投資者等在內的多方關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了符合經濟發展且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也是我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促進了對外開放,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促進各國經濟貿易、資金融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也出臺了多種政策,為多國之間的貿易、資金融通提供便利條件,大力支持國內企業與沿線國家企業的共同發展。但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多種官方語言和多種會計制度,同時由于不同國家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稅收法規等與中國的巨大差異,中國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極強。推進會計國際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會計國際化的內涵和國際化發展現狀
(一)會計國際化內涵
會計國際化能提供公允、真實、可比的會計信息。會計領域的國際化行為,在會計界常簡稱“會計國際化”,主要出于國際間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求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業務時,采用國際通行會計慣例,實現各國會計行為的協調規范和統一,也是要求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原則和方法,處理并報告本國經濟業務。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自加入 WTO 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健全,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程度加深,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亦日趨眾多,對外貿易數額逐漸擴大。同時,我國會計行業與國際會計行業交流愈加密切,提高了整個會計行業的基本能力,也促使我國會計領域各項改革不斷推進,積極順應國際會計準則發展趨勢,先后頒布、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改進、完善會計核算體系。從積極應對“瓊民源”等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開始,第一項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于1997年發布并于1998年開始實施。而從2007年正式實施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和新會計準則,降低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是會計國際化的進步。同時,我國逐步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和會計核算體系,在促進會計國際化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也對我國的會計國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一)多國會計準則存在差異
國家之間會計政策的協調是信息溝通的核心機制之一。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會計準則的差異已成為跨境投資的障礙。“一帶一路”的倡議涉及到多個國家、多種文化、多種語言,多種會計制度①。推動我國會計國際化,需要多方參與,實現會計準則、會計行業協調發展的難度之大。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會計制度、監管方式等都存在差異。
(二)我國會計制度及實務深受傳統文化影響
有研究表明,文化因素會對會計制度的形成及會計實務操作產生影響。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我國會計制度在制定的思路上是由政府請專家進行分析、制定,然后再立法強制執行,在監管方面也是由政府直接控制而不是由會計專業團體進行專業的監管。政府干預為主導的狀態,使得政府在制定會計標準、監管會計實務方面影響較深。而這些影響通過法律、經濟和企業所有權等體制對會計的專業化產業影響,導致我國會計專業化程度偏低。同時,由于是政府用立法形式對會計制度強制執行,我國企業的財務報告格式、內容、措辭、會計方法等方面高度統一,財務報告在編制時也重點強調“合法性”。此外,企業在披露財務資料時,會間接受到傳統文化因素影響。我國企業在披露財務信息時,非常注重秘密性,披露的財務資料信息量偏低,特別是我國的家族式企業,并不愿積極主動披露財務資料,除非受到政府法規的強制要求。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在“走出去”的同時,吸引外來資本,又需要政府以法規的形式來強制要求企業披露信息。文化因素對會計制度及實務操作并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比如國際政治、經濟等環境的變化導致企業在發展中企業體制等發生改變時、國際化合作的需要時,為了發展的需要,趕上國際化水平,也要主動改善由于文化因素帶來的影響。2006年我國實施新會計準則,積極趨同國際會計準則,是排除文化因素影響的舉措,但還要繼續推動我國會計國際化,完善我國會計制度和實務操作,提高企業競爭力。
(三)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缺乏
會計國際化需要專業的、高端的會計人才。高端會計人才除了具備基本會計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還要具備管理意識、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有豐富的從業經驗、能適應會計行業發展,對于法律、金融、信息技術等知識有一定的掌握,能將綜合信息應用到企業管理活動中,滿足國際化企業管理的要求。當前我國處于推動會計國際化時期,基層會計從業人員數量多,但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會計人才缺乏,制約了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推進。
(四)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則不夠協調,監管體系工作機制乏力
1.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則的差異降低信息透明度。會計準則和金融監管規則之間協調,可以增強監管的有效性,降低監管成本。在金融監管方面,會計信息是金融監管的依據和起點,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定之間應該注重協調。首先,在進行金融監管時,會對會計信息進行選擇、調整,但會計實務的監管、問題的處理,不能僅僅通過對信息進行選擇性的調整來加以解決。其次,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則之間長期的差異會降低信息透明度,導致操作風險的增加,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成本,增加管理層管理難度,還會給信息使用者帶來負擔。
2.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則不協調降低信息的可理解性。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則之間的協調可以提升企業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減少信息使用者的交流成本、降低信息使用成本。也有利于金融機構進行風險信息分析與評價。但在實務中,財務報告在編制時是采用會計專業語言,按照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披露會計信息,而金融監管報告按照金融監管規則編制,披露風險信息也是按照金融監管規則進行披露。根據兩套規則編制不同的報告,可能存在矛盾與沖突,不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信息、使用信息。
3.會計監管體系本身缺乏有效的工作機制。內部控制結合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加上外部監管,可以給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和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提供重要保障。按照《會計法》的要求,經過多方的探索和共同努力,我國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和單位內部監督為一體的“三位一體”會計監管體系。但在實際的會計監管工作過程中,不乏政府監管分散、社會監督乏力、單位內部監督薄弱等問題。
四、結語
基于以上分析,在推動中國會計國際化策略中,我們一是可以考慮完善、推廣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立目標協調的合作機制;二是把握會計準則執行力度,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三是加強合作溝通,培養高端會計人才;四是理順監管關系,加強各組織協調合作;五是有效結合內部外部監督機制,完善監督制度等方面,促進會計國際化的發展。
注釋:
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超過60個,使用50多種官方語言、10余種會計制度。數據來源:“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會計基礎設施構建[J].管理會計研究,2018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曾峻,伍中信“一帶一路”戰略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沿途各國現狀及我國的策略研究[J].財會通訊,2017(12):114-117.
[2]葉康濤,臧文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一個分析框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1):3-12.
[3]許閑,蔡子婕.歐盟各成員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施情況考察及對我國經驗借鑒[J].會計研究,2013(6):18- 25.
[4]涂玉龍,孟勛彪.文化差異對會計制度及實務的影響分析[J].財會通訊,2012(1):50-52.
(作者系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