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玉
摘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撐與引領,弘揚凡人善舉,引領崇德向善,營造和諧社會氛圍,是媒體的重要使命之一。文章以南通“莫文隋”現象報道為例,啟示媒體在致力于時代宏大敘事的同時,要樂于為凡人立傳,善于用草根故事標注時代價值,追求暖新聞的示范效應、恒久效應,為社會注入溫暖、善良和正義的力量。
關鍵詞:暖新聞 凡人善舉 價值傳播
當前,社會輿論環境日趨復雜,在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社會思潮多元、價值取向多元的形勢背景下,社會負面新聞頻出,網絡空間戾氣彌漫。地方媒體積極主動,順勢而為,把發現、宣傳凡人善舉、平民英雄、草根“民星”作為弘揚主旋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應有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從24年前報道“莫文隋”起,多年來南通地方媒體堅持把筆觸、話筒和鏡頭對準身邊普通百姓的凡人善舉,為社會注入溫暖、善良和正義的力量。“莫文隋”從個體到群體進而成為一種城市現象,給我們以諸多的啟示。
暖新聞:善作善成 ?恒常恒久
2019年7月12日,一位南通老人的離世引發社會各界追思,《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國家級媒體也先后推出重磅報道。他就是生前“但行好事,莫問是誰”,身后“不發訃告,不留骨灰”的南通大學退休教師湯淳淵。
1995年3月,就讀于原南通工學院的石洪英因寡母去世,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每月收入也只有900元的湯淳淵得知此事后,給她匯了100元,匯款單附言“生活補助費”,地址為南通市“工農路555號”,署名“莫文隋”。從此,“莫文隋”每月都要給石洪英寄去100元錢。這年秋天,學校學工處也收到一筆1000元的匯款,匯款人又是“莫文隋”,附言里說從蘇北貧困生中選取一人,“每月發給100元,作為生活補貼”。這位好人心是誰?石洪英和學校幾次尋訪未果后方才明白:“555”號其實就是“無無無”號,“莫文隋”則是“莫問誰”的諧音。南通地方媒體以高度的新聞敏感,發現了“莫文隋”身上所蘊藏的時代價值,發起了全城尋找“莫文隋”的活動。廣播電臺記者經過29天的追蹤尋找,通過筆跡辨認、比對,初步確認“莫文隋”就是湯淳淵,并來到他的家里要求采訪。在確鑿“證據”面前,湯淳淵要求記者以職業道德向他保證,在報道中不透露他的姓名和真實身份,參與報道的記者遵守了承諾。多年來,湯淳淵堅持不在媒體面前露面,直到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奧運圣火在南通傳遞,湯淳淵所在的學校才公開將他跟“莫文隋”聯系在一起。
一個人點亮一座城,暖新聞的效應是巨大的,“魏群”(為群)、“吳銘”(無名)、“任友琴”(人有情)等一大批“莫文隋”式好人不斷涌現。據南通市慈善會、社會福利院和希望工程辦公室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尋找“莫文隋”開始,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就收到各界群眾捐款近百萬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筆。在媒體的推動下,南通市于1997年3月5日把“學雷鋒日”確定為“學莫文隋日”。以凡人善舉彰顯博大情懷,以情感觸發價值思考。由此發端,南通廣電媒體先后開設了《百姓故事》《身邊的感動》等專欄,定期舉辦最美人物、感動南通人物評選活動,聚焦人間美好,凝聚溫暖力量,形成價值認同,實現恒久效應。久久為功,如今“莫文隋”現象已成為南通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由“莫文隋”引發的南通市江海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4人發展到150萬人,全市登記在冊的志愿服務組織近5000個,志愿項目超10萬個。“裸捐”百萬元的九旬老黨員宋英、“磨刀老人”吳錦泉、“修車老人”胡漢生、“江海神探”顧瑛、“排雷英雄”尤建華、“救人英雄”周江疆、“支教玫瑰”趙小亭、34年來忠實履行對犧牲戰友的承諾照料烈士雙親的如東老兵……這樣的人,這樣的群體,鮮活、光亮、樸實而又偉大,經由廣電的聲屏、報紙的版面,走進千家萬戶,走出南通,走向全國,形成了“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價值觀,以群體效應提升城市文明度”的時代好人南通現象。
以普通百姓為主角的暖新聞,托起了正氣的力量,凝聚了向善的方向。主流媒體在致力于時代宏大敘事的同時,也要樂于為凡人立傳,善于用草根故事標注時代價值。特別是在全媒體背景下,必須保持頭腦清醒,莫以善小而不為,更不能被利益和流量沖昏頭腦,一定要堅守價值定力,傳遞主流價值。
善傳播:可親可學 唯真唯實
在全媒體傳播這樣的復雜形勢下,暖新聞的報道旨在彰顯善良、信任、友愛、扶助、共濟等價值,而要讓暖新聞取得好的傳播效果,發現與選擇、表達與呈現的方式極為關鍵。
報道對象可親可學。在價值多元時代,“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往往不被人接受,相反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草根人物、平民英雄,盡管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總有一些不經意的善舉令人感動,讓人從中感知人性中的“真善美”。“莫文隋”之所以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其兩個鮮明的特點:助人為樂,一定是“不留名的”;凡人善舉,一定不是“驚天動地的”。相比有些企業和個人的高調慈善,淡漠名利、隱姓埋名者更讓人欽佩,也更能打動人。獻愛心,做慈善大可不必“傾家蕩產”“赴湯蹈火”,而更應該做能力范圍內的事,才能讓更多人效仿、跟隨。媒體要善于沉下身子,貼近群眾,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最能打動人心的凡人善舉,同時,要極力避免暖新聞報道題材的同質化。
人物故事唯真唯實。真實是媒體的基因,也是傳播的力量所在。一則暖新聞,要受到受眾的關注,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情。真人真事,內容才有生命力;真情實感,內容才有感染力。講好人物故事,特別是要善于選取感人的細節,捕捉動人的瞬間。如對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南通88歲“磨刀老人”吳錦泉的報道,突出一輛舊自行車、一張長條凳、一只竹簍子、一塊磨刀石便是他謀生的全部“家當”。他沒有經濟來源,家境并不富裕,至今還住著三間破瓦房,可是2008年,當汶川發生地震時,老人拎著一袋子硬幣,來到南通市紅十字會,嘩一聲將硬幣倒在桌上,請求工作人員清點接受他的捐款,其中1元硬幣1715枚,5角硬幣501枚,1角硬幣7枚。誠如頒獎詞所言“一摞一摞硬幣帶著汗水,沉甸甸稱出高尚”,這位老人的慈善形象,因其真實立體而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