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加堯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已成為新時期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形式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變革,“互聯網+”具有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發展;變革
近年來,全球互聯網產業進入了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互聯網產業向其他產業領域的滲透,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1 “互聯網+”的相關概念
1.1 定義
“互聯網+”理論上是指傳統產業上互聯網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整合,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系統,重建業務模式,完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經濟形式。
“互聯網+”概念的核心詞是互聯網,它是“互聯網+”計劃的起點。“互聯網+”程序可分為兩個級別。另外符號“+”表示加號,表示加法和并集。可以看出,“互聯網+”項目的應用范圍是傳統行業,如互聯網。這是不同行業發展的新計劃,互聯網利用傳統產業的開放性、平等性和互動性等網絡特征,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整合,通過轉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勢頭,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1.2 基本內涵
“互聯網+”是兩者集成的升級版本。關鍵在于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使這個+真正有價值和意義。“互聯網+”是知識社會創新2.0驅動推動的一種新形式,也是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式。通常來說,“互聯網+”是“互聯網+各種傳統產業”。
1.3 主要特征
一是跨境一體化。+是跨國界的,也就是改變,也就是開放,也就是重新融入社會。敢于跨界,創新的基礎就更加扎實;二是驅動創新。中國廣泛的資源驅動型增長長期以來難以維持,必須轉變為創新驅動型發展的正確道路,這也是互聯網的特點;三是改造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和互聯網產業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經濟、地理和文化結構,權力、程序規則和聲音不斷變化;四是尊重人性。社會進步、經濟增長都離不開人性的作用,互聯網的力量也從根本上源于對人性的最大尊重,以及人類創造性的重要性;五是把一切聯系起來。連接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互聯網+”價值的目標。
2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
2.1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經濟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以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互聯網經濟,促進互聯網與醫療、交通、教育、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融合。互聯網將進一步與傳統產業融合,幫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
在“互聯網+”發展模式下,我國的電子商務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1)消費群體正在快速發展。網絡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并改變中國人的消費方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學會進行網上購物。
2)參與電子商務的行業正在擴大。電子商務不僅在電子產品、服裝、家居用品等領域發展,而且在對外貿易、能源、制造業、金融等行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中國電信運營商、軟件和系統集成商積極從事電子商務服務,移動商務已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新領域;電子商務服務業和網絡公司自身也在向工業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一個大型的電子商務服務業,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阿里巴巴、中國鋼鐵等在線采購市場的BER已經出現。此外政府機構已加入“政府網上項目”行列,并通過互聯網發布政府采購信息。
2.2 “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使農業現代化也提上了日程。然而,幾千年來,一個家庭中的小農戶數量仍占中國農業人口的80%以上,這便阻礙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電子商務方面出現以下問題:
1)農村網絡還不夠普及,農民網絡交易意識薄弱。近年來,我國雖然出臺了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項政策,農村互聯網應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區的網絡使用的條件還比較薄弱,農民無法及時在線獲取交易信息,網絡使用的增長空間和條件也不足。我們必須了解大規模建設面向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是“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2)農產品電子商務信息服務水平低。目前,政府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推廣還遠遠不夠,尤其是農產品信息發布方式還比較傳統,而信息不對稱一直存在于傳統農業中,互聯網的出現是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的有效平臺。如果產品信息能夠及時傳播,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也會提高。目前,農村還沒有這樣方便的信息系統,讓農民隨時隨地都能獲得準確、可靠、方便的工業信息。
3)農產品物流配送領域存在空白。電子商務的發展首先需要物流渠道的順暢流動,但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流通的基礎相對薄弱。而電子商務通常是一種非庫存交易,在供需之間不可能出現脫銷現象,同時也增加了物流系統的設計難度。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幾乎為零。
并且一些農產品本身易受品種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難以把握商品的標準化。特別是對新電子商務的限制是顯而易見的。對物流、保鮮設備條件和運輸時效性要求很高。
3 “互聯網+”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變革
“互聯網+”連接所有形成有效互動的信息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重塑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關系,帶來轉型的經營理念。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可以通過互聯網更多地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進行更多的比較和選擇,這將迫使企業改變消費者的定位和服務方式
1)“互聯網+”推動了經營理念的重新定位。過去,公司更加關注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更關注產品的銷售方式。一是小眾需求得到重視。在過去,“不經濟”的長尾需求可能會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演變成一個利基市場。二是基于產品的服務成為重心。以制造業為例。基于互聯網的服務,特別是增值服務,正日益成為商業競爭的核心。三是用戶地位得到提升。在互聯網世界中,公司開始更多地關注使用產品的用戶,而不僅僅是購買產品的用戶。大量用戶的社交和參與確實是企業加速產品迭代,把握市場趨勢,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2)“互聯網+”支持企業的創新方法。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全球智力資源和創新能力廣泛融合,打破了過去企業創新的束縛。從封閉式創新到開放式創新,從單手到公眾的智慧,它催生了新的平臺和新模式,如眾包研發,在線協同研究和開發。它成為大眾創業和創新的助推器。典型的例子包括海爾利用互聯網創建全球開放式創新平臺HOPE,該平臺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萬名專業設計師,涉及食品,電子和家用電器。滿足全球設計資源和用戶需求,收集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3)“互聯網+”使企業營銷模式得到改造。過去,企業營銷方法主要基于廣告,但廣告是單向的。互聯網社會化的深化為企業營銷提供了新的渠道。從最初的論壇和博客到后來的微博和微信,互聯網社交平臺匯集了有共同興趣的同學,朋友,親戚,同事和陌生人,形成一個個“朋友圈”。基于“朋友圈”的口碑營銷由于“口口相傳”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并且成為比純廣告,促銷和商家推薦更有效的營銷方法。
4 小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給我們的經濟結構帶來變化,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互聯網+”模式下的互聯網金融業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目前“互聯網+”模式下的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監督制度,推動“互聯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田亮.簡述“互聯網+”發展現狀和政策支持[J].消費導刊,201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