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形-背景”理論基于凸顯原則,源于心理學,后來得到認知語言學的廣泛關注。該理論是人類認知體驗的結果,反映人類的認知過程。國內對于該理論的相關研究多用于詞法、句法等語言本體的研究,而本文將之應用于英語教學。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運用“圖形-背景”理論指導綜合英語的教學,這對外語教學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綜合英語;英語教學;認知語言學
1 引言
綜合英語是高校本科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是必修課程中特別重要的一門課程,它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旨在培養英語專業的學生對英文原文原著的閱讀和賞析能力。加上在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中閱讀理解占有很大比重,材料多取自英美報刊上的社論書評,以及一定難度的歷史傳記、文學作品等。因此對英文原文的閱讀和欣賞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該課程綜合性強、難度大。因為難度大、課時有限,所以多數教師會把課程重點、難點放在學生可習得、教師易考察的具體的知識板塊上,例如詞匯、語法和修辭手法等,而多數學生的最大收獲也是詞匯、語法和修辭這些知識,而文章的閱讀和欣賞能力并未有所提高,所以綜合英語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并未全部達成。因此,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認知語言學領域的圖形-背景理論在綜合英語這門課的教學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辨能力。
2 “圖形-背景”理論
“圖形-背景”理論源于心理學,以凸顯原則為基礎,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提出。他認為,人們在觀察周圍環境中的某物時,通常會把焦點鎖定在該物體上,把周圍的環境作為襯托焦點物體的部分,這就是凸顯原則。因此圖形指的是認知概念或感知中注意的焦點部分,背景即為彰顯圖形而作為陪襯的那一部分[3]。換言之,就是人們在觀察事物時,很容易把該事物分為圖形和背景兩部分。圖形是在認知過程中容易引起關注的那部分,而背景就是圖形之外的其他部分。Talmy最先將“圖形-背景”理論應用于認知語言學,他認為“圖形和背景分別對應的都是極為具體的物體,其中圖形代表的是移動的物體,而背景代表的是相對于并且作為圖形參照的靜態物體”[1]。他結合“注意觀”,給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分別列舉了定義特征和聯想特征,并且著重考察了語言的空間關系,之后又深入到了復雜句的研究[2]。
3 “圖形-背景”理論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綜合英語是一門英語綜合能力課。教師通過對英語原文材料的講解和分析,除了向學生傳授詞匯、語法、句法、篇章、修辭等英語基礎知識之外,還需要鍛煉學生對英文原文的閱讀和鑒賞能力;學生在進行了全面、嚴格的語言基礎技能訓練之后,需要掌握英語基礎知識,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將“圖形-背景”理論應用于綜合英語詞匯、句法、修辭等賞析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深刻體會到其語言用法的準確,嚴謹或美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英文原文的賞析鑒賞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本文分析的例子出自王立非主編的新世紀商務英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第二版)的商務英語綜合教程Unit1和Unit 3中的文章。
Peter Stockwell認為閱讀是圖形和背景不斷形成的過程, 是不斷產生意象和共鳴的過程,文學的語篇特征、含義和聯想意義正是建立在這一動態過程之上的[4]。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運用不完全是由語法規則制約的,而是由人的經驗結構和認知方式決定的。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基于人們對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對它們進行整理,劃分成圖形與背景來組織語言表達。因此,可以說圖形-背景理論不只是人們知覺認知的原則,也是人們組織語言的一個重要規則。因此,在英文表達中,詞匯、句法和修辭的選取都不是隨意的,而是代表著作者的感知和用意,值得讀者好好品味。
3.1 詞匯
綜合英語中出現的詞匯數量多、難度大,如何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并事半功倍得記住一些高階詞匯,方法尤為重要。
Stockwell提出,在“圖形”和“背景”這一組關系中,圖形與背景有明顯的界線;圖形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先于背景;從背景的一部分脫穎而出;被賦予更多的細節和聚焦,亮度更高,比其余的部分更具吸引力;被置于頂部、前部、上部,或者比其余部分都大[5]。雖然單詞在句子線性關系中不一定處于句子首位,但教師在講解該重點單詞時,可以將該單詞置于圖形焦點位置。感官上,教師可以將該單詞書寫在黑板上,或者在課件中將該單詞通過改變顏色、加大字號、加粗等方法使其醒目;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重點分析該詞匯凸顯其圖形位置,使句中其他單詞暫時居于背景位置。例如:教師從文中挑選出含有重要單詞或者具有一些有特殊篇章功能的句子,讓學生在該句中找出哪個詞具有很好的功能或者深層含義,給出它的同義詞,并讓學生自行討論該詞是否不可替代并給出理由,最后由教師給予評價。以Unit1 Text 1中的第二段第一句為例,During these almost unimaginable stretches of time,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on many edges. 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這句話中挑出他們認為用的很好的詞語或詞組,學生應該會很容易選出這些:stretch 和be on edges;他們可能會給出同義詞expansion和be dangerous,教師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expansion和be dangerous是否在文中可以替換掉stretch 和be on edges,如果不可以給出理由。Stretch意為“延伸”,給讀者一種時間上的延綿感和遙遠感;而be on edges中的edges意為“邊緣”,也通過空間上的緊迫傳達出“危險”的含義,更加生動。當然,并不是所有詞匯都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或者非它不可的,但學生在詞匯挑選和對比中一定會將該詞匯牢牢掌握,因為在學生已經將這些詞匯置于圖形位置了。
3.2 句法
句法表達的不同也蘊含著作者不同的認知選擇,因此引導學生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分析句法可以加深學生對句法的理解和賞析。以Unit3 Text1中的例句為例,It was in the seventies, of course, that Bill Gates was dropping out of Harvard to found a software company and Steve Jobs and Steve Wozniak were building circuit boards in a Los Altos garage. 該句運用強調句型強調了“七十年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里要強調這個時間,不用強調句型好不好。經過分析,得出結論作者就是要強調雖然是70年代,但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有勇氣和膽識踐行著當時看似不被看好的計算機行業(計算機也是愛德的特長),而愛德因為是工薪階層家庭孩子所以只能選擇穩定的生活而放棄自己的特長。70年代這個不適合他的夢想計算機的時代,但卻造就了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的年代。這里把70年代作為圖形,解釋了艾德的選擇也或多或少表達了艾德的遺憾。
3.3 修辭
引導學生運用“圖形-背景”理論的認知原則感受不同句型帶來的圖形-背景的變化,可以加深學生對該修辭手法的理解和作者運用該修辭想要傳達的情感的理解。以此句為例,The last couple of centuries have seen an extraordinary stretching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space and time. We can now look beyond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our galaxy, beyond billions of other galaxies---back to the big bang that initiated the universe we know。這段話的意思是“過去的幾個世紀見證了人類在理解空間和時間上的非凡進展。我們現在可以遙望太陽系、銀河系以及數十億其他星系以外,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二句話運用了排比“look beyond...beyond...beyond”,該平行結構在形式上可以獲得整齊的美感,在音節上富有節奏感,在情感上給讀者一種空間的延綿感,非常符合文中的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更遙遠星系給人帶來的空間上的延伸感和遙遠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句話換成沒有平行結構的句型,讓學生討論對比分析兩種句型有什么不同。將有此平行結構的句子從該段挑出來并著重分析的過程就是將此平行結構置為圖形、將段落剩下部分作為背景的認知過程,同時將該修辭手法著重分析也是將該修辭手法置圖形、將句中其他成分置為背景的認知過程。
4 結語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理論出發,主要從英語詞匯、語法和修辭這三方面探討了該理論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此研究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角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Talmy, 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M].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2000.
[2]Talmy, 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J].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Syntax, 2017(1) .
[3]Ungerer, F.&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96.
[4]劉世生,朱瑞青.文體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 2002.
作者簡介
張馨月(1988-),女,河南新鄉,河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