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企業大多遷到郊區地帶,面臨拆遷的困境。這些承載著城市文明的歷史記憶成為了無人問津的廢舊廠房,破亂不堪的環境讓人無法想象它曾經的輝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力量。本文將以長蘆漢沽鹽場為例,探索其發展歷史及保護價值,調研其保護現狀,探討近現代工業建筑遺址的保護意義。
關鍵詞:工業遺址;長蘆漢沽鹽場;保護
工業文化遺產是指具有重要歷史、經濟、社會、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領域的遺跡和遺物。這些遺跡固然重要,然而由于它們距今年代較近,和居民生活距離較近。每每談及文物保護,這些工遺址都是極少被囊括其中。正是因為這種偏見,使近現代工業遺址無法發揮其可持續發展作用,甚至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相關部門直接將其夷為平地,許多有價值的工業遺產正面臨不可逆的拆毀,大量珍貴檔案正在流失,一些廢棄廠礦、工業舊址正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消失。
歷史上,鹽一直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工業革命以來,鹽還充當著多種重要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曾被譽為“工業之母”。作為中國海鹽產地的重要代表,長蘆鹽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產鹽區和重要的優質鹽產地。五大子鹽場中的漢沽鹽場一直長蘆鹽場的主體鹽場。它還孕育了一座城市——漢沽。整個漢沽發展變化的歷史都與漢沽鹽場息息相關。作為漢沽城市發展的縮影,鹽場遺留下的工業遺跡或是推倒重建、或廢棄于城市邊緣,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如同大多數近現代工業遺產一樣,孤立在城市化進程中,湮滅于工業化的洪流里。
1 長蘆漢沽鹽場工業遺址保護價值
長蘆漢沽鹽場工業遺址具有見證歷史的價值。“長蘆”,原本是古漳河一條支流的名稱,因河兩岸長滿茂盛的蘆葦而得名。長蘆鹽區是我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所處地域在冀、津兩省市的渤海岸邊,現有著名的鹽場五個,其中漢沽鹽場歷史最久。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幽州節度使趙德鈞為解決軍費短缺,在蘆臺南部鹵地設置了蘆臺場署。金大定十二年,奉皇廷之命在此置縣,“調鹽乃國之寶,取如坻如京之意,命之曰寶坻,列入上縣,著于版籍”。①明嘉靖年間,所產原鹽被譽為“蘆臺玉砂”,“歲煎白鹽一千八百斤貢上”。②清康熙初年蘆臺場大面積“廢煎改曬”。民國初年,蘆臺場署移駐漢沽,生產規模逐步擴大。
回溯往昔,長蘆漢沽鹽場在北方海鹽生產方面一直處于很重要的地位,它與近現代中國命運休戚與共。在國家危難之際,鹽業這等基礎產業把控在侵略者手中,只有一個國家擁有獨立的主權,逐步走向發展之路,才能做到保證民生。漢沽鹽場就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當時的社會。長蘆漢沽鹽場是近代漢沽發展的縮影,而這些工業遺址,也反映了城市的蛻變與升華。
長蘆漢沽鹽場工業遺址具有精神文化價值。它刻錄了一代代產業工人難以忘懷的人生歷程及其奮斗歷史。從長蘆場移駐漢沽起,第一代鹽場工人作為生活于時代交替的群體,身上處處體現了歷史的烙印。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后的新中國,鹽場給了他們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的生活處境大大改善。③
長蘆漢沽鹽場工業遺址具有科學技術價值,是工業化時期展示鹽業技術發展的重要窗口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長蘆鹽場的制鹽技術在不斷進步,1963年漢沽鹽場第一化工廠開始用土法精餾。1974年又創粒狀氯化鎂生產工藝等。這些工業遺產里貯藏了科技發展的信息,見證了制鹽技術發展的歷史,對今天制鹽技術發展也有借鑒作用。
2 長蘆漢沽鹽場工業遺址現狀
長蘆漢沽鹽場第一化工廠,它是漢沽鹽場化工產業的起點。在1976年遭地震破壞,廠房全部倒塌,經簡單修復后維持生產。1980年6月停產報廢。廠區占地200公畝,建筑面積7188平方米,現在舊址已不復存在。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第一化工廠遷往了城市邊緣,原址全部推倒重建,已變成城市發展用地。
長蘆漢沽鹽場五分場,舊址上只剩下一截圍墻,孤零零地立在漢沽與寶坻的交界處,倘若沒此地的老人提及,路過的人也只把它當做一片毫無意義的阻斷。
一如其他城市工業遺址保護所遭遇的困境,長蘆鹽場老工業遺址也面臨被忽視的問題。城市化如火如荼地進行,大面積的工業曾用地被重新規劃設計,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的舊工業建筑物被拆除重建。這個進程不僅消除了舊工業城市群體記憶和舊工業文明痕跡,同時還對城市歷史文脈傳承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無視歷史文脈、造成資源浪費、破壞生態環境等等。而且這也是不可逆轉的局面,所以對長蘆漢沽鹽場遺址的保護再利用更應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 長蘆漢沽鹽場工業遺址保護建議
我們說保護工業遺址,并不意味著要全部保留,原樣繼承。大部分廠房都是統一樣式,是鋼筋混凝土筑成的灰色森林。而其他工業遺物,生產機器都是大批量生產的產物,倘若全部留存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基于此,根據《下塔吉爾憲章》的意志要求,提供以下保護建議。
對于廠房建筑較有設計感,且可以在修繕原建筑的基礎上繼續安全使用的,可以采取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公共休憩空間是為人們提供休息環境的場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城市的重要片斷。它具有提供公眾休閑場所,平衡區域發展,調節土地使用密度等多項功能。簡單的說,可以把工業遺址利用建設成對居民開放的休閑場所,這與我國當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發展理念十分契合,對于保護與再利用工業遺址極有借鑒意義。
第二種保護模式就是最為常見的主題博物館模式。長蘆鹽場曾組織專家編寫過《長蘆鹽場志》,但并沒有主題博物館記錄其發展歷史。相對于第一種模式,這種保護方法占地面積小,與城市發展用地沖突較小,且方便建設,有利于梳理一個完整的發展線索。長蘆漢沽鹽場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在現存舊址上通過再設計,建立起主題博物館,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機器,按照一定的發展線索,“以物展史”,可以由此全面了解長蘆鹽場從歷史上一路走來的輝煌與燦爛。
此外,現在較為成功的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模式還有創意產業區模式、工業博覽模式、綜合利用模式等。這些都可以結合長蘆漢沽鹽場的實際情況再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保護再利用模式是多樣的,也有許多成功的范例,歷史工作者與城市設計者的靈感也是無窮的,然而現在亟待解決的是加強保護意識的問題。
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久遠的物件當作文物和遺產,對它們悉心保護,而把眼前剛被淘汰、被廢棄的當作垃圾和障礙物,急于將它們毀棄。較之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和豐厚的古代遺產來說,工業遺產只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它們同樣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其所承載的關于社會發展的信息對于中國社會變革來說也許更加明顯。它們基于我們現代人的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文化的傳承,還有一個民族靈魂的寄托和自信心。所以對于近現代工業遺址保護于我們來說都是一種歷史責任,它和傳統古建筑保護一樣重要,一樣不容忽視。
注釋
①寶坻縣志編修委員會:《寶坻縣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第109頁。
②(清)黃掌綸:《長蘆鹽法志》,影印版,卷六。
③趙碩,馬曉馳:《長蘆漢沽鹽場三代鹽工生活變遷(下)》,《江淮文史》,2015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漢沽鹽場場志編纂委員會:《長蘆漢沽鹽場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2]長蘆鹽志編修委員會:《長蘆鹽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3]周嵐:《城市工業遺產保護的困境及原因》,《城市問題》,2011年第7期。
[4]趙碩,馬曉馳:《長蘆漢沽鹽場三代鹽工生活變遷》,《江淮文史》,2015年第4期。
[5]車璐,《工業遺址的再生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魯迅美術學院,2017年。
作者簡介
張子旋(1995-),女,漢族,天津,研究生,天津師范大學,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