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華
吉首大學生物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首先,部分民族地區(qū)的群眾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社會實踐認識明顯不足,不少人會認為大學生的任務是學習書本知識,參加社會實踐只是浪費學生的時間,對學習知識和增加才干沒有關聯(lián)。而這些思想與理念,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我國民族地區(qū)高校實踐教育的有效開展。其次,媒體對于民族地區(qū)高校實踐教育的宣傳缺位,在當前的媒體報道中,民族地方高校的校園建設、學生就業(yè)等內容仍是媒體宣傳的主要內容,對實踐立人教育內容的宣傳報道明顯不足,如此難以確保民族地區(qū)高校營造良好的實踐立人教育的社會氛圍以及輿論環(huán)境。
近幾年,我國已經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以及相關文件,展示出政府對大學生實踐教育的重視程度,但在具體的執(zhí)行和實踐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難以根據(jù)新時代的要求,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使高校大學生實踐立人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當前環(huán)境下,我國的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的實踐教育,沒有形成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體系,很難為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的實踐教育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首先,實踐立人教育,其內容應與學生所學的專業(yè)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但在一些民族地方高校中,客觀上,因受當?shù)亟洕纫蛩赜绊懪c制約,開展的實踐立人教育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yè)欠缺一定聯(lián)系,這樣難以發(fā)揮專業(yè)內容的特色,不利于高校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其次,相應保障機制有待改善。當前一些民族地方高校,尚未將實踐立人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必修課當中,也并未對實踐立人教育內容、方法和評估體系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導致實踐教育流于形式,這樣將不利于學生在實踐立人教育中綜合能力的提升。最后,師資力量有待提升。在當前的民族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與進步,從事實踐立人教育的師資有所加強,但因缺少充足的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整體而言,不利于學生社會實踐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首先,民族地方高校應轉變大學生在群眾心中的印象。當前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yǎng)出“學術型”的大學生,同時也要培養(yǎng)更多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基于此,當前的民族地方高校大學生實踐育人教育,其開展的領域將不再局限于校園之內,而是要有效地深入到社會、生活以及文化等多個領域當中去。
其次,當?shù)卣e極引導,為社會環(huán)境的建立提供保障。相關政府部門應增強對民族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相關的支持,對大學生實踐立人教育機制的建立加大投入的力度,并制定合理的規(guī)劃與部署,進而保障社會大眾能夠轉變以往的思想與理念,營造良好的實踐立人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讓大學生能夠在充足的實踐中強化自身能力。
最后,有效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力量。媒體是社會輿論的關鍵引導者,新媒體時代,通過有效地借助新媒體,來增強民族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實踐立人教育宣傳力度,讓更多人認識到大學生實踐立人教育的重要性,并讓大學生在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下強化自身實踐能力,促進大學生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我國要針對民族地方高校中的大學生實踐立人教育體系來制定專項的法規(guī)以及制度,結合實踐立人教育的開展時間、相應地點以及經費等給予相應的引導,而且對于社會各界的權利以及義務內容也應做出規(guī)定,進而為大學生實踐立人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堅實保障,并制定出完善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機制。
我國教育部要針對具體情況,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實踐教育的評估系統(tǒng),針對民族地方高校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情況,開展監(jiān)督以及指導等。而且教育部也要結合高校開展的實踐立人教育活動的時間、效果以及經費的運用等,對高校開展定期評估,及時把評估結果進行社會公開,由此讓公眾對高校社會實踐立人教育給予一定的重視度,并確保高校建立監(jiān)督與制約機制,為高校實踐立人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首先,高校必須要充分的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針對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機制的重要性進行宣傳,為大學生營造良好校園輿論氛圍。對學校中開展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并在校園網站、校報等媒介和宣傳平臺設立相應的專欄,定期對其內容進行更新;在借助校園論壇、社區(qū)等開展社會實踐立人教育宣傳以及互動等活動,由此增強師生對于實踐教育的關注度,確保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活動當中。例如,高校可以開展社會實踐的立人教育專題活動,讓學生參與到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并堅持“立德、立志、立業(yè),樹人、達人、惠人”的目標,使得學生能夠在理論演講、社會調查、學習參觀中不斷增強自身實踐能力,并從中強化自身品德素養(yǎng),由此滿足實踐立人的效果和要求。
其次,民族地方高校應建立明確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的內容,為活動有效開展奠定堅實保障。當前我國民族地方高校已經開設了很多類型的專業(yè)課程,因此社會實踐立人教育的內容也要相應的進一步得到豐富與優(yōu)化。高校應將自身主導作用發(fā)揮出來,建立符合社會需求、大學生特點的活動體系,也要結合地區(qū)特點來優(yōu)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機制。高校應以大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制定可以滿足其年齡特點、性格、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內容。
再次,制定完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的保障機制。在民族地方的高校中,應把社會實踐立人教育作為大學生必修課,并建立合理的學時、學分以及成績測評制度,保證社會實踐立人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針對高校教育的經費保障工作,高校要通過拓寬思路,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解決實踐教育的經費問題,進而保障社會實踐立人教育工作良好進行。而針對安全保障工作,高校要充分明確新時期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建立完善的事故處理的機制和體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前期要告知學生集體的活動注意事項,體檢要求等,要結合實踐活動來制定嚴密的安全保障計劃與措施。
最后,建立完善的評價以及激勵體系。對于民族地方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立人教育工作,要根據(jù)實踐活動具體要求,制定靈活、多樣的評價形式,并把大學生實踐教育的成績作為優(yōu)秀大學生評選、獎學金評定等活動的關鍵依據(jù),由此對大學生進行綜合分析,確保大學生實現(xiàn)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另外,在進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評定中,要注重學生在實踐當中的創(chuàng)新,結合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成果等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可有效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為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保障。
在新時代之下,為了促進我國社會實現(xiàn)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wěn)腳步,就必須要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教育機制的建設,以此提升我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民族地區(qū)高校應注重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立人教育活動,通過制定完善的教育機制,落實立人教育要求,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強化自身綜合素質,進而促進大學生學習能力、品德素養(yǎng)的提升,滿足大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