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熠
天津工業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消費者公益訴訟亦稱消費者團體公益訴訟,是指由于商品、服務經營者的不法行為,使正常商業秩序和絕大部分消費者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對社會公益有潛在危險時,法律允許特定的社會組織根據法律的授權為維護公共利益而提起訴訟。[1]即法院作出的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后,當事人和法院都受該判決所判定的內容拘束,當事人在判決生效后不得就該判決所判定的權利義務或者民事法律關系另行起訴。隨著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消費者公益訴訟既判力擴張的案件近年來也屢見不鮮,于是產生了對一些案件既判力追求不切實際的期盼。因此,為其擴張找到足夠的正當性理由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日本團體訴訟制度雖起步較晚,但卻有自己特色,尤其是對于既判力問題的研究理論深厚。因此,借鑒日本相關對于既判力的研究,有助于填補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理論上的欠缺。
主體是指既判力針對哪些主體,即哪些人受到既判力的約束。[2]傳統觀點認為既判力的主體范圍原則上只限于雙方當事人,具有相對性。但在實踐中,如果只對消費者公益訴中的主體范圍做相對性理解,往往不能很好地保障消費者的正當權利,也不能體現公益訴訟保護公共利益的需求。因此,實踐上的需要為突破理論上的局限,提供了充足且正當的理由。
根據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①,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維護消費者的公共利益。消費者公益訴訟有著“數額小但受眾廣”的特點。如果由若干消費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所花費的成本往往高于公益訴訟成本,再加上訴訟周期較長,導致消費者缺乏維權的動力。而法律授權的機構組織往往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避免了消費者爛訴風險的可能。在這個問題認識上,日本法律更多照顧到到涉嫌違法經營者的正當利益保護和司法機構的訴累合理控制。但無論如何都是以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整個消費者公益訴訟主體制度的出發點。
但該制度設計也就存在了既判力主體上的缺陷:一個是實踐中很多消費者公益訴訟的案件判決結果與實際受到損害的消費者并無因果關系②;其二,且針對消費者的同一侵權行為不同地區的影響效果不一。當同一案件判決之后,其他有訴權的主體是否還能提起訴訟。若嚴格按照既判力主體的范圍劃分,單一判決的效力僅限于雙方當事人之間,不能更好的保障更多的社會利益。因此,既判力主體范圍的擴張,也應以維護公共利益作為實踐上的出發點。
1.既判力對消費者的擴張
根據日本民事訴訟法“訴訟擔當”理論,即案外第三人代替訴訟當事人行使訴權,并且第三人承擔該判決的效力。[3]在消費者公益訴訟中,消費者協會根據法律的授權代替消費者進行訴訟,行使了消費者的訴權,該種情況也適用于訴訟擔當理論。因此,消費者公益訴訟的既判力應當將主體擴大至沒有參與訴訟的其他消費者。
2.既判力對其他有訴權組織的擴張
根據日本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在消費者公益訴訟中,經營者與特定的行業協會通謀或者達成和解造成消費者群體利益受損,法院可以取消該協會的訴訟代表資格;”對比我國《消費者民事公益訴訟》第15條,對于其他有訴權的組織的既判力的擴張范圍,我國單純強調的其他有訴權主體的對于既判力主體的消極承認,防止增添經營者的訴累,忽略了同一消費者公益訴訟案件在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的差異性影響而沒有規定例外適用。從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應借鑒日本《消費者契約法》中例外規定的做法,對不同消費者公益訴訟案件的案件的主體既判力范圍給予例外規定的適用。
所謂既判力的客觀范圍,是指生效判決主文中產生既判力的判定事項。傳統民訴法理論認為判決理由沒有既判力,只是對判決論證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不是判決的對象。但消費者公益訴訟具有團體訴訟性,其客觀范圍也有擴張依據。
團體訴訟制度發端于德國,此類訴訟的原告具有團體性、公益性的特點。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在制度設計之初也仿照了團體訴訟制度的架構模式,且嚴格限制消費者團體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和訴訟程序,確保消費者公益訴訟規范運轉,避免有訴權的機構在訴訟進行與經營者通謀而損害消費者的權益。但該制度也會引發一些客觀范圍缺失的問題:比如我國法律規定消費者協會無法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但如果單個消費者之后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能否援引在先公益訴訟中的判決理由,以至達到減輕或免除后續的舉證責任目的。
學界觀點認為,裁判理由不受既判力的約束:其一,判決理由中的當事人主張,與訴訟請求相比處于輔助性地位,當事人某些主張不一定成立。其二,裁判理由本就是法官的自由心證,若具有拘束力則會限制法官的公正裁量。但在消費者公益訴訟中,基于其維護公共利益屬性,應當將裁判理由的既判力有限度的擴大,方便消費者后續訴訟中直接援引。
1.與民事訴訟發展趨勢一致
裁判理由是法官依據事實和法律而做出的判斷,如果將既判力嚴格限定在判決書主文,則面臨之后法官可能面對相同的案件事實,作出不同的裁判,從而導致同一案件不具有統一性。在日本法院判例中,法院經常將前訴判決理由納入整個裁判的依據中。此外,隨著大陸法系不斷對英美法系的訴訟法進行借鑒與融合,判例的效力越來越在大陸法系國家受到重視,因此將消費者公益訴訟中客觀范圍擴大也符合當今訴訟法的發展趨勢。
2.與消費者公益訴訟設計的初衷相符
如前文所述,消費者協會不能提起損害賠償之訴。即使勝訴,消費者也要在后續訴訟中負擔舉證責任,而這些要件事實可能在公益中已作審理或在裁判文書中已有論述。在此方面,日本《消費者契約法》將既判力的客觀范圍延伸至判決理由,無疑會減輕消費者在舉證質證、庭審辯論等方面的訴訟負擔以及法院的審判工作量。同時因消費者最佳舉證時期已過,若之后賠償之訴中無法舉證,法院可能會對相同的案件作出與之前不同的判決,導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顯然,將既判力的客觀范圍擴大也符合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制度設計。
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作為我國新型的訴訟制度,理論上還處于理論發展時期,對于既判力擴張的問題目前也僅僅只能解決部分實踐問題。一個新的制度的出現必定伴隨著與其他理論制度的配套與融合。日本相關研究和理論讓我們從其他角度關注此問題,即在保護消費者公共利益的同時,防止其過度濫用,正是文章研究之所在,也是今后需要更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難題。
[ 注 釋 ]
①《民事訴訟法》第55條.
②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吉01民初819號判決書。該案件判決結果僅為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