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察和理解是教育工作的起點。基于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我們嘗試把著眼點放在幼兒身上,從幼兒感興趣的身邊事入手,選取有價值的內容,制定詳盡而細致的目標,同時嘗試多元化的記錄方法,在培養幼兒的同時,也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師幼的共同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觀察;記錄;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0-0008-02
引 ? ?言
觀察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逐步建立較好的觀察習慣,掌握基本的記錄方法,養成一定的反思習慣等。選擇和幼兒比較貼近的話題,注重觀察的過程,嘗試運用多樣化的記錄方法留下痕跡,便于在過程中比較和發現,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更能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達成師幼共同成長和發展的目標。
一、著眼幼兒——把脈幼兒的需求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幼兒身上,從繁忙的事務中抽離出來,看幼兒所看,想幼兒所想,做幼兒所做,不斷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1.從幼兒感興趣的身邊事著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1]”因此,以觀察為主題的種植活動開始啦!
活動室一隅的自然角每每能帶給幼兒很多好奇、驚喜和期待。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究興趣和關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斷深入的探究活動或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隨機教育活動。鼓勵幼兒把看到的內容用圖畫畫下來,或用符號標注出來,于是就有了“種子發芽實驗”“蠶寶寶成長記”“樹葉大本營”等富有生命力的觀察記錄。中大班幼兒有了自己專屬的記錄本,并結合值日生工作,就此拉開了一天快樂活動的序幕。戶外種植園地可以帶給幼兒更多的想象空間,從一粒種子到碩果累累的變化,無一不牽動著幼兒的心,他們突發奇想的疑問、一探究竟的執著,使“田園觀察記錄”應運而生,由此可見興趣引發的觀察記錄有很強的實效性。
2.縮小觀察的范圍,目標“從小做起”
為了提高幼兒觀察的有效性,我們盡量把觀察的內容和范圍設定得細小、詳盡。例如,從幼兒角色概念、自我控制、學習方式、交往互動等方面開展觀察記錄和反思活動。如果觀察沒有目的性,就會找不到觀察的方向,不利于觀察記錄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嘗試先選擇一個游戲區作為重點觀察對象,持續一階段后,使幼兒獲得初步的觀察記錄分析能力。另外,在記錄時嘗試降低要求和難度,如每次選擇一項內容展開觀察時,運用照片、錄像、關鍵詞等記錄方法實施記錄,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幼兒觀察的有效性,同時也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于細節處著緊用力”的理念。
二、關注過程——實現師幼共同成長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但是過程需要且行且思考,走好過程中的每一步是每所幼兒園的追求,它能助力幼兒和教師的共同成長。
1.細化過程,讓過程留有痕跡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一書中提出,一個教育工作者,既要志存高遠,又要求真務實;既要總攬全局,又要細處入手;既要德正學高,又要自強弘毅;既要富有創見,又要勤于時間;既要善于借鑒,又要勇于創造;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為了更好地達成目標,我們通過細化過程中的步驟來降低難度、明確方向。如個案觀察,首先對幼兒的基本情況展開分析,包括生活、學習、游戲、運動等各個方面,并明確對該名幼兒實施個案觀察記錄的目的;然后階段性地展開觀察,記錄其特殊的行為表現,并將記錄作為策略調整的依據,有針對性地對觀察者實施幫助和干預。同樣,作品取樣的方法能巧妙記錄同一名幼兒在不同階段能力水平的情況,教師通過分析圖片、照片和文字,能近距離了解幼兒,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幫助。這些過程中的痕跡有力地證明了觀察記錄的實效性。
2.平凡中尋找亮點,有序推進
平凡中隱含著的亮點,關鍵在于要用專業的眼光去甄別。小班幼兒初入園要掌握很多生活規則,以實現自我服務,為了幫助幼兒自主掌握生活規則,我們為小班幼兒量身定制自評和互評的內容,可通過貼圖標來幫助幼兒;中班幼兒采用自然角記錄,設計一些勾選式、做標記的記錄形式,由一組幼兒合作記錄,可用顏色區分不同的時間;而后過渡到大班幼兒人手一本記錄本的使用。在實施區域記錄時,我們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讓幼兒用圖標、符號等方式記錄玩過的內容,然后進一步推進幼兒對材料是否運用得得心應手、對作品是否滿意的自我評價。
三、多元嘗試——尋找適宜的記錄方式
記錄方法的多樣性,讓觀察更具表現力,什么才是最合適的記錄方法,哪些組合搭配會更有效,必定要經歷不斷嘗試和多次調整。
1.記錄內容的多元涉及
記錄的內容有集體教學、區域、角色游戲、成長檔案等,涉及面甚廣,我們嘗試階段性、有側重點地開展,為提升教師教學的實效性,在活動前期投放調查問卷,活動中提供觀察記錄表,活動后結合區域開展多元化操作,或呈現在主題環境中,或歸放到成長檔案中,多元化地表達幼兒的觀察和記錄;根據研究步伐開展一系列的觀察記錄,如在幼兒探究性游戲中,借助錄像、文字的分析,對幼兒的專注力、探究精神、動手能力等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以探究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特點。多元化涉及是為了幫助教師不斷嘗試,努力篩選,尋找更有效的、更適宜的記錄方式。
2.記錄形式的多元嘗試和呈現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圖畫、符號、數字等方式更能吸引幼兒參與到觀察記錄中。如在游戲區中根據不同年齡設計不同的形式,小班可貼圖,中班用幾何圖形,大班可書寫名字。另外,針對每個幼兒的主題作品評價,我們鼓勵幼兒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標記,可以是繪畫、粘貼,讓幼兒個性化地開展觀察記錄活動。在自然角、主題墻、主題區域、主題課程中,我們讓幼兒通過繪畫、粘貼、日記畫、自編故事等形式表達多元化的記錄方式。如自然角為小班幼兒制作生長尺,中大班幼兒則以小實驗用實物和圖片匹配的方式呈現。這些多元的記錄方式不由讓我們感慨: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結 ? ?語
我們在“幼兒觀察”活動中,努力嘗試在平凡中找尋“亮點”,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選擇適宜的觀察內容,利用多元化觀察記錄方式有序開展各項活動,在工作中正確面對師資水平,設計易于把握、真實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并嘗試多樣化的記錄形式,努力讓觀察和記錄的呈現更富有立體感,最終實現幼兒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章蕾(1975.5—),女,浙江紹興人,幼兒園一級教師,蘇州工業園區新加花園幼兒園副園長,研究方向:幼兒教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