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故事,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理念、一套思維和行為模式。它最根本的價值在于,教師可以通過注意和識別去嘗試讀懂幼兒,嘗試從兒童的視角和教育專業的視角讀懂每個幼兒當時當下每一個想法、每一個意圖、每一種情緒……教師從注意、識別、回應、記錄、回顧,與幼兒建立互動互惠的關系,從而促進幼兒們的有效學習。
關鍵詞:幼兒教育;學習故事;提問;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0-0072-02
引 ? ?言
學習故事是教師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進行記錄,發現并分析幼兒的閃光點,抓住幼兒的精彩瞬間或者說魔法時刻,激發幼兒的正能量。它記錄的是幼兒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關注的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信與能力,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學習結果[1]。接下來就跟隨鏡頭一起看一看發生在科學區的學習故事吧!
一、什么樣的學習在發生
當我注意到浩浩的時候,他正在專心致志地擺弄著面前的材料,而他的小小“水利工程”已初具成型。
我看到他的“水利工程”是用吸管把紙杯相互串聯起來,再用吸管穿過打滿洞洞的泡沫板。而此時的他,還在繼續……我不忍心影響他的工作,于是我選擇在一旁細細觀察。這個時候他正在給紙杯的底部打洞:他先用手指摳——失敗了,又用剪刀戳——哇!成功了,于是他把吸管插了進去。他用這個方法打好了兩個紙杯的洞,并用吸管將它們連接,然后把它們擺到泡沫板上,看了又看,似乎有些不滿意。
尊重幼兒,前提是認可幼兒的價值。教師要做到相信幼兒,并且真正地相信每個幼兒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和溝通者,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游戲,說明他是一個自信、自主的孩子;他能用自己的游戲方式為娃娃家的游戲提供便利,說明他已經適應了集體生活。
他做出一個這樣的模型已經很不容易,聰明能干的他,用智慧給娃娃家增添了“水利工程”,最難得的是他的愛心,娃娃家的小伙伴們都很喜歡他哦!
我也被他對“水管”連接的創作所吸引,決定成為游戲的參與者,激發他的興趣。
我說:“這樣連接能接到上面的水嗎?”他忙說:“我試試。”然后又開始不聲不響地忙碌起來。他把水杯套在吸管中,在泡沫板上對應的洞洞里也接了根吸管;他輕輕地擺放好,然后喃喃自語:“好啦!”我又問:“這是什么呀?”“接水呀。”他順著吸管從上而下告訴我水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最后,他用手指著小廚房的方向:“這樣水就可以接到廚房啦,娃娃家的寶寶們就可以喝到水了。”
這樣的評價和學習帶來的是另一種學習狀態。在這種學習狀態中,既有幼兒發起的活動,也有教師發起的活動,但無論是誰發起的,他們都在彼此傾聽、對話、持續呼應,不斷有新的想法出現,進而推動課程的發展。
二、失敗可能引發的學習機會和可能性
當他再次來到娃娃家時,他發現他的“水利工程”被別的幼兒玩游戲時損壞了,這時的他走到了小廚房,打算修復、加固他的“水利工程”。我來到他的面前,輕聲問道:“你的水管接通了嗎?娃娃們能成功喝到水了嗎?”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拿水試了一下,很遺憾地發現吸管的接口處在漏水。
要對幼兒充滿好奇心,發自內心地從幼兒的視角去傾聽、觀察,了解幼兒可能在做什么、說什么、想什么?幼兒為什么這么做?幼兒可能在感受、體驗什么?幼兒所有的探索都會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這個“水利工程”明顯是他觀察到了洗手間的水管連接而引發的一場探索,這對于一個中班的幼兒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教師不僅要看幼兒在做什么,還要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思考如何支持幼兒的學習,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看到幼兒做什么后,要解讀和識別幼兒行為背后的意圖、想法、情感和體驗,發現他們的興趣和動機。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他們與生俱來就有藝術創造的潛能,自主游戲又是集自主性、愉悅性、想象性和創造性于一體的活動。于是我選擇幫助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激發他繼續探究的欲望。我問:“如果不漏水就好了,你能想到用什么新的材料嗎?”他說:“我要回家想想!”
三、從圍觀開始的持續、深入學習
今天的建構區多了一些長長短短的PV管子,浩浩對它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嘗試建構新的“水利工程”。
漸漸地,搭建“水利工程”的隊伍越來越龐大。
我在設計學習場景時,可能把“很愿意”這個維度放在了前景位置。我可能重點思考了如何創設一個讓幼兒很愿意去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的情境?如何讓幼兒在這個情境中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識別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機會?如何讓這個“很愿意”參與的環境激發出幼兒多種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如何讓他們有可能深入學習和發展某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實錄里我發現,在他的帶動下,幼兒都開始玩起了接水管的游戲,一個人的游戲開始成為一群人的游戲。
在故事里,我試著讓這個“情境”自然地融入幼兒日常生活環境中,不給幼兒帶來必須參與的壓力,而只是讓它成為幼兒可以選擇的眾多活動中的一個,賦予幼兒自己識別當下這個“情境”中是否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機會的權力和機會。我也試著讓這個“情境”給幼兒發出無聲邀請,這樣參與接水管游戲的幼兒漸漸多了起來。為了促進幼兒的探索與交往,經過大家討論準備開展一場“接水管”的主題游戲活動,將個別游戲推進為集體合作游戲。
四、在“學習故事”中呈現兒童的進步和發展
那么,這樣的“圍觀”還要繼續嗎?我們的回答是“當然要繼續啦!”
于是,“接水管”的主題建構活動開始了。
上周大家在水管拼搭的自主探索中積累了經驗,幼兒們對各種水管的連接操作都比較熟練,有互相合作的,也有幼兒找來三五個小伙伴打算做一個超長的“水利工程”的。于是,幼兒們有的接水管,有的運水,有的接水,有的檢查哪里有漏水隨時修補,大家都沉浸在快樂的“水利工程”中。
事實上,在我持續的注意、識別、回應中,“圍觀”真的引發了持續、深入的學習,而且是跨越了幼兒園圍墻的學習,是見證了幼兒進步和發展的學習。從獨立游戲到平行游戲,最后發展到集體合作游戲,幼兒的游戲行為發生了變化,溝通能力也在幼兒的相互合作和解決問題中不斷提升。
浩浩在整個“水利工程”的搭建過程中,無論是任務的目標意識,或者是精細動作的協調性都要優于其他同齡的幼兒:他會自主設立目標、自主調節材料、自主解決問題。
但是當大量新材料加入時,當大部分幼兒都加入集體合作游戲時,他還是沉浸在獨立探索中。這樣的他,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專注、持續、執著,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受到了他社會交往能力的缺乏。
我們也期待,他在今后的區域活動中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嘗試和觀察,發現:如果自己在操作時遇到困難或材料大小不是他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時,他是可以選擇和朋友一起合作來完成任務的,這樣的合作同樣快樂!
結 ? ?語
這個“學習故事”中所記錄以及教師努力促進的學習,是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影響中發生的學習,是融合了動機、情境和知識技能的學習,是能夠促進學習者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學習,更是能夠建構學習者有能力、有自信、積極主動形象的學習。而這樣的學習,很多時候可能從幼兒主動選擇的旁觀開始,也可能從教師為幼兒提供的圍觀機會開始。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崔靚(1981.12—),女,江蘇常州人,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