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 要:當前在融合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即便在特殊的教育學校面對特殊的學生,也需要在教育教學中嘗試實踐融合教育理念。如何融合?從生活中尋答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引著教師從生活中找到“活的書、真的書、動的書、用的書”,結合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抓住一個個小的教育教學契機,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德育融合,以實踐為中心,把教與學統一起來,從“引導言行、開解困惑、主題活動”等方面,踐行行知理論,努力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生活即教育;引導言行;開解困惑;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94-02
引 言
融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以經過特別設計的環境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特質學生的學習,即針對學生不同的特質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合作學習、合作小組及同輩間的學習、合作達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終目的是將特殊學生包含在教育、物理環境及社會生活的主流內。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指出:“總體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即從生活中找到“活的書、真的書、動的書、用的書”,結合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抓住一個個教育教學的契機。在“生活即教育”的基礎上,陶行知把教與學視為一件事,以“做”(實踐)為中心,把教與學統一起來,主張“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作為一名特教教師,筆者面對的教育對象主要是聾生,更需要汲取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中踐行普特融合的教育理念,旨在為每位特殊的孩子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群體而奠基。
一、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在引導言行中促進學生明理
對學生的德育,筆者認為最見效的是在引導學生日常言行中,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所以在晨會和班會上,筆者都安排了學生表達自我的環節,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交流,達到互相促進的目的。
有一次在晨會上,小浩同學寫了一句班干部贈言:“為了自己想過的生活,勇敢放棄一些東西。”筆者追問:你覺得哪些東西需要放棄?生1:放棄“想過的生活”。(很明顯,學生不理解這句話)筆者點撥:你想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學生茫然,似乎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筆者舉例引導:例如將來想成為有文化、有本領、有工作、能承擔起責任的人,從而過上幸福的生活。筆者繼續點撥追問:那么現在要放棄什么?生2:放棄工作(該生還是沒理解這句話)筆者再次慢慢點撥:為了將來有一份好的工作,你現在需要做什么?小浩:好好學習。筆者:好好學習,需要花時間,可能就要放棄什么?全班學生:放棄玩的時間……
聾生由于接收外界的信息通道有缺失,所以在理解事情、道理上教師必須做到急不得,而是細心、耐心地對其加以引導。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對待這些特殊的孩子,工作需要往“細處”做、往“慢處”做,班主任工作尤其如此,對學生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方面的努力都是在為特殊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二、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在開解困惑中幫助學生正行
學生常常會做出一些讓人覺得不合理的事情,如果不深究原因,學生就有可能一直錯下去,久而久之或許真的會成為所謂的“差生”,所以遇到學生做錯事,不應簡單放過或粗暴壓制,教師要深究不合常理行為背后的原因。
有一次元旦表演,小遠一直表現不太積極,但還是跟著大家一起排練。可是,臨近表演的前兩天,他突然說不參加了,還滿臉賭氣的神色。筆者問他為什么,他不說,一副不理不睬的樣子。筆者耐心地追問幾遍,他依然不開口。筆者換個問題:“你有什么委屈?”他的表情有所放松,但表示不知道怎么說后,又緊閉雙唇冷了表情。筆者知道即便同他發火也沒用,就和他面對面坐著,等他自己冷靜之后再開始。
過了一會兒,小遠說:“小浩衣服上的亮片劃傷了我的嘴角。他雖然道歉了,但是不夠真誠。不只是小浩,還有小朝,就是沒有注意到我,仿佛把我當空氣一樣。”
筆者從小遠的表述中聽出,他其實渴望融入班集體,但又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極其敏感地把原因歸結為全是別人的錯。明白了他思想深處的原因,筆者重點突出一個建議,建議他把常說的“不會”改為“試試”。聽了筆者的建議,他露出輕松的神情,似乎有了勇氣,也笑著去請小朝教他,最后舞臺表演取得成功。而對于小遠來講,這次是他認識自我、獲得自信的一次成功體驗。
三、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在主題活動中促進學生發展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為了不讓這一理念流于口號,筆者聯合另一個班級開展“愛綠、護綠、培綠”行動,帶著學生走進花卉市場,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我愛綠色”自主體驗活動。
我們做了細致的方案,并指導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活動一開始,學生按既定時間乘坐公交車來到花卉市場,分組后學生開心地活躍在各式綠植花卉前,一邊欣賞一邊向花店老板詢問花卉的名稱、特性等。當然,他們不會忘記自己的任務——看,有的組不確定花卉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正拿著照片比來比去;有的組迅速看準自己想要的花,正在微笑著和店家討價還價……
順利完成任務后,學生懷抱綠植鮮花,臉上綻開鮮花般的笑容,那笑容是收獲滿滿的開心。收獲的是了解更多植物的特性及其養護知識;收獲的是增強了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懂得為學校、社會、國家增添綠色從我做起;收獲的是作為特殊學生做到與健全人交流溝通自信自如;收獲的是公交車上主動讓座,文明禮儀記心中付行動……
此次主題活動,沒有草草收場,而是在后期的“綠植花卉養護知識交流會”、分組養護中繼續進行。首先,學生兩人一組多方面查找資料,了解每盆植物的名稱、花語、特點、養護注意事項等,然后把這些重要信息寫在小卡片上,最后帶到班會課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在整個班會課上,一組又一組的學生輪流上臺介紹自己購買和看護的綠植,讓大家大開眼界。臺上講得認真,臺下聽得專注,一些學生還拋出了自己的問題。學生們在歡聲笑語中增長了知識,加深了愛生活、愛綠色、愛祖國的情懷。在之后延續的“護綠”行動中,學生又為實現“綠水青山”增添了一份責任感。
這次活動,既定的主題是相對單一的,然而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自主體驗后的收獲、得到的發展絕不是單一的。陶行知說,“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是“引人向上向前生活”。所以,從生活中來的活動,要從小事做起,做生活中的小事,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結 語
融合教育理念,注重合作學習、主題教學。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也強調生活與教育的一致性。于教育教學的生活中,敏銳發現并抓住一個個小契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其毅力,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而面對特殊學生的特殊教育,更需要教育教學與生活的融合、學科間的融合、學科教學與思想教育的融合。
[參考文獻]
胡永琪.踐行融合教育理念 辦好城市隨遷子女學校[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16):17-19.
作者簡介:黃立英(1976.3—),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