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屏 董超 佟明匯 劉若凡
心臟手術后,患者將面臨很多問題,包括吃飯、喝水、服藥、睡眠……中國醫學院阜外醫院成人外科中心的許建屏教授和董超教授總結了11個最常見問題,出院前先了解清楚,術后康復也將更順利。
Q1:術后,飯怎么吃?
許建屏教授:術后采取優質高蛋白飲食。以瘦肉類、雞蛋類、奶類(酸奶)最為理想。推薦蒸煮方式烹調,忌油膩辛辣以及湯湯水水,減少淀粉類攝入,如饅頭、粥、大米飯、面條。
術后胃腸道功能逐漸恢復,患者多有食欲差、喜歡吃稀湯帶水的食物的問題。營養差,除了會增加醫療補液、藥物等消耗,還會延長術后切口愈合、心功能恢復時間,也容易出現胸腔積液等并發癥。因此,必須保證患者營養供給,可以安排少量多餐,根據病人恢復情況一天安排 5餐~6 餐(虛弱病人甚至每天 7餐~8 餐),每次 進 6、7 分飽,切忌暴飲暴食,避免嗆咳誤吸。糖尿病人應該注意每日主食份量,同時減少含糖分比較多的食物,包括水果。尿酸高患者建議采用低嘌呤飲食,減少海鮮類、酒精的攝入,以免誘發痛風發作。
Q2:術后,水怎么喝?
許建屏教授:術后早期需要嚴格遵守醫生的出入量目標,出院后可根據身體情況,逐漸放寬入水量控制,同時手邊可以備用利尿補鉀藥物靈活使用。
絕大部分的住院術后病人都會限制經口入水量,主要通過靜脈補充身體容量,對于正常體重的成人(70kg)而言,術后初期每日入量1500毫升~2000毫升,出量控制在200毫升~1800毫升是比較滿意的;在出院前兩日,醫生會減停液體,讓患者自行調整飲食和口服藥物,多向護士學習,調整好飲食比例后回家維持;三個月復查結果滿意后,可在醫師指導下逐步恢復至正常喝水量。
有些患者出院以后三個月以上,依然很嚴格限制而且用著很大劑量的利尿藥物。除非是那些心功能非常差、肢體水腫很明顯的患者,太狠的點點滴滴式控制,實際上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是不必要的。實際上,滿意的出量是基于滿意的入量和充分的營養支持上的。即便是術后沒掌握好入水量,喝多了或者勞累以后覺得不舒服, 也可以備用利尿補鉀藥物,比較彈性地臨時使用。若實在拿捏不準時,及時咨詢外科醫生來判斷,會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Q3:術后藥物怎么用?
許建屏教授:推薦按出院帶藥方案,規律用藥至術后 3 個月,根據復查結果調整藥物。冠心病人更是需要長期規律藥物治療,切不可隨意停藥。心臟手術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術后患者心功能恢復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逐漸好轉。因此,大部分心臟專科藥物在出院以后還需要繼續使用。一般外科醫生會在患者出院時候開具1~3 個月的專科處方藥物,除了抗生素、胃腸道藥物以及其他臨時藥物之外,建議患者在術后首次復查前,還應該維持出院帶藥專科藥物的規律使用。
若部分藥物出院帶藥吃完了,應該咨詢專科意見,是否要繼續使用藥物。
對于治療術前已經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者基礎病(如內分泌、呼吸道、胃腸道以及其他專科病變)藥物,應該繼續使用。如果有疑問, 可以咨詢各專科醫生意見。
不推薦術后針對單一疾病,去單純使用中成藥物,或保健品治療。
總之,在出院時候,絕大部分醫院都會提供明確的用藥指示, 患者應該在離院之前及時咨詢清楚各種藥物的使用方案以及服用時長。
Q4:華法林患者在藥物和飲食上應注意什么?
許建屏教授:華法林是心臟外科手術最常用的抗凝藥,無論是植入機械瓣還是持續性房顫患者,都需要長期服用該藥,同時還需要配合規律檢測抗凝指標(INR) 。然而華法林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導致血栓形成、人工瓣膜卡瓣以及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
我們遇到部分長期盲目服藥的患者甚至會有危及生命風險。那么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在藥物以及食物選擇上要怎么注意呢?我們為您羅列三點秘訣:
1少吃富含維生素 K 食物:必須注意這里是“少吃”,并不是“不吃”。事實上,即便是富含維生素 K 食物的食物,只要不是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那么對華法林的影響也是可控的。我們建議您保持均衡的營養膳食結構,不偏向某種固定的食物并保持每天攝入新鮮蔬菜水果。
2不自行服用處方藥:華法林與多種藥物都存在復雜的相互藥物反應,部分藥物聯合使用會增加華法林效力,增加出血風險;反之,部分藥物能夠削弱華法林抗凝作用,增加血栓形成機會。因此,我們建議您加用新的藥物時候應該告知醫生目前正服用華法林,盡量使用對華法林影響較小的藥物。不建議自行服用處方藥物。建議您在更改藥物初期,須更頻密檢測INR指標。
3監測得當才是關鍵:對于一般老百姓而言,苛刻地要求他們牢記復雜的藥物與食物關系是不現實的。特別是部分中成藥以及食物成分復雜多樣。因此,我們提醒您服用華法林的根本原因:維持 INR 在治療的安全范圍。故此,堅持合理時間間隔的 INR 監測,才是重中之重,只要監測得當,即便抗凝效果受到食物藥物因素影響,也可以通過增減華法林劑量對 INR 值做出相對調整。
Q5:胸帶怎么打?
許建屏教授:胸帶上緣應打在自然垂臂體位時腋窩的上沿,松緊以能放進 4 根手指為宜,建議術后佩戴 2~3 個月,夜間休息時可以適當放松。
對于經胸骨正中切口的手術患者而言,胸骨愈合需要時間。俗語說傷筋動骨一百天, 雖然手術中利用鋼絲材料充分固定,但為了避免胸骨切口收到翻身、起臥、上肢 拉伸等外力造成錯位、切割以及組織愈合不良等并發癥,應嚴格規范使用胸帶, 起到保護固定以及支撐作用,同時在起臥活動時候需要家屬予以攙扶。一般而言, 建議胸帶常規佩戴至 3 個月復查后,根據結果判斷是否可以摘除。對于年老虛弱、營養或者心功能差的患者而言,應適當延長佩戴時間是比較合理安全的做法。
Q6:術后傷口疼,咳嗽會加重疼痛,怎么辦?
董超教授:心臟手術后,肺及氣管、支氣管內會有些痰。如果不能及時排除,會影響肺部的氣體交換,造成病人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及時、徹底地排痰是很重要的。排痰有三個措施:一是有效地咳嗽;二是體療(翻身和拍背);三是霧化吸入。
病人剛剛接受完手術,傷口比較疼,咳嗽和體療會加重疼痛。解決的辦法,是使用彈力肋骨固定帶。這種固定帶有很多牌子,如LP等,很多藥店和體育用品店都有售。買個合適大小的,系在胸部,盡量靠近腋下,不要系在腹部。應該系得稍微緊一些,讓帶子吃些力。手術中被縱行鋸開的胸骨是被不銹鋼絲固定的。骨質疏松、劇烈咳嗽等因素可能導致鋼絲將胸骨切斷。用肋骨固定帶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另外,病人術后積極下床活動,可以明顯改善肺部的情況,避免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傷口疼痛是在所難免的,必要時可以服用止痛藥物。
Q7:排便困難怎么辦?
董超教授:手術前禁食,手術后吃得少,活動少,導致有些病人術后幾天不大便。大便在結腸中保留時間長了,其中的水分會被腸壁吸收,大便變干,導致排便困難,個別病人甚至需要用手指將大便摳出。所以,手術后應該每天積極排便,不一定排很多,只要干凈了就行了。病人可以增加水果、蔬菜的進食量(糖尿病人就只能多吃些黃瓜、西紅柿了),多吃些粗纖維。必要時可以服用通便藥物或使用開塞露。
Q8:術后如何才能睡好覺?
董超教授:有些病人年紀大了,睡眠本身就減少了,手術后回到病房,白天的時候,一會兒睡一小覺,一天三、四回。到了晚上,睡不著了,翻來覆去,影響休息,第二天沒有精神,白天又睡,影響進食和下床活動。最后干脆睡顛倒了。解決的辦法,一是白天不要多睡,二是晚上服用安眠藥物。部分病人實際上是飲水多了,一躺下就咳嗽,影響睡眠。這些病人必須找值班醫生處治一下。
Q9:術后如何止痛?
董超教授:心臟手術的大多數病人是胸骨正中切口。胸骨縱向鋸開后,要用撐開器將傷口撐開,冠狀動脈搭橋的病人還需將其左側胸壁抬高,游離胸廓內動脈。因此,除了胸骨的鋸傷外,胸壁組織會有些挫傷,甚至小的骨折。手術后疼痛是注定的,程度可以不同,強忍則是不必的。手術后24小時內,由于手術中麻藥(主要是芬太尼類藥物)的作用尚未消失,一般病人并不覺得疼痛。但是,第二天開始,疼痛就會變得強烈了。
減輕這種疼痛的關鍵是積極應用嗎啡類鎮痛劑,口服、注射或持續泵入。不用太擔心,因為有醫護人員的控制,很少有病人因此發生藥物成癮。這種止痛藥物在全世界每年的用量很大,范圍很廣,沒有證據顯示其會對病人的大腦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病人沒有嚴重的呼吸功能不全或劇烈嘔吐等情況,就可以放心使用止痛藥物,沒有必要害怕一些不太可能的副作用。
Q10:術后發熱要不要緊?
董超教授:如果心臟內沒有感染性病灶,一般情況下心臟手術屬于無菌手術。但是,幾乎百分之百的病人心臟手術后會出現發熱。如果沒有感染,這種發熱通常持續3天~4天,最長可以持續2周。分析其原因,一是體外循環對機體的影響,二是體內殘存的積血、積液和壞死組織的吸收。這種發熱與感染所致的發熱有著明顯的不同:
病人的體溫一般都在37.5 C°左右,大多數不超過38.0 C°,38.5 C°以上的非常少見。
病人在發熱前沒有寒戰或發冷的現象,通常是感覺身體微微發熱。
病人沒有中毒癥狀,如無食欲、周身酸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吲哚美辛、泰諾等退燒藥物非常有效。
病人血像不高。
所以,病人手術后發熱不必緊張,只要注意上述情況,好好測量體溫,如實告訴醫生自己的感覺就可以了。手術后病人心臟中多有人工異物(如人工瓣膜、補片、成形環、縫線等),一旦有微生物感染有可能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導致嚴重并發癥,故手術中及手術后醫生會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如果醫生判斷病人發生感染的可能性高于正常情況時,會加強抗生素治療。
Q11:應該何時去復查?
許建屏教授:推薦術后 3 個月進行系統復查,對于心功能比較差,合并復雜手術或者術前基礎病變重(心衰、肺高壓)的患者,應在出院后 1 個月及時復查。
術后復查是非常關鍵的醫療行為,無論是調整藥物、后續治療方案、康復計劃的制定都離不開完整規范的復查。因此,推薦術后首次檢查,應到進行手術的醫院做,同時由手術醫生去評估術后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常規的檢查項目包括有:超聲心動圖;心電圖;胸片;對于冠脈或者大血管手術患者,還推薦完善血管 CTA;若合并心律失常可考慮復查動態心電圖(holter)); 抽血查:血常規、生化(冠心病人加查心肌酶譜)以及抗凝指標(INR)。
一般復查步驟如下:
門診就診開檢查;
持檢查單完善各項檢查;
拿到結果后,門診找主刀或者參與手術的外科醫生看結果,并指示后續治療方案以及復查時間。 實際上復查的時間段在大部分病情穩定的術后患者上,是比較彈性的,不必要太嚴格去計算復查時間,相反,如果病情有發展或者新出現癥狀,應及時復查。 一般來講特需門診預約檢查會比一般門診快一些,但費用會有所增加,同時不允許醫保報銷,當中利弊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