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
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自殺是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但你也許沒有想到,在所有年齡組的自殺人群中,老年人的自殺率是最高的!在中國,70歲以上老年人的自殺率達到了51.5例/10萬人。不斷上升的老年自殺潮令學界感到不安,若不及時預防,在未來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高峰時,可能會遇到更大的問題。
事件回放一:南京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兩個多月后被發現。她在給孩子的遺書中寫道:“我于昨晚(農歷八月十五)走了,走時心如止水。當你接到通知回來辦喪事,首先將床頭柜中鑰匙放在身上,再讓小跟用水拖干凈地面,浮灰不能掃,而后用濕抹布擦玄桌椅凳上的灰塵,開窗通風不會染病。最后再打開櫥柜和抽屜整理東西……遺體速火化,一切從儉。”老人走的時候,正是闔家團圓的中秋節。遺書中寫著“昨日”,說明老人一定以為孩子第二天就會為自己料理后事,卻不曾想到,直到兩個月后,鄰居聞到了尸體腐爛的氣味,才發現屋內的悲劇。
事件回放二:溫州涂先生的母親處于癌癥晚期。為了不拖累子女,她留下一封“離別信”,離家出走了。信中寫道:“不要再找我了”“非常感謝你們這么細心照顧我,讓我覺得很有壓力,我的身體很難受,我想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老人出門的時候,沒有帶手機、鑰匙、身份證,只帶了一個小包,隨身攜帶安眠藥,準備獨自面對死亡。民警、志愿者、警犬溫州全城搜索。但最終還是傳來噩耗:老人安靜地躺在山間一個草叢里,已無生命體征。
事件回放三:陳老伯從河南到青島,幫女兒帶孩子。沒來多久,老人就被當地某保健品集團的推銷員瞄中,不到一年,先后騙取六萬余元的保健品錢,說是可以讓老人和老伴去云臺山、西安、巴厘島等地方旅游,卻一直沒有兌現。而后,保健品公司又騙取老人3萬元,還讓老人瞞著家人,連發票都沒有。后來,老人去旅游公司詢問,旅游公司的人告訴他,用這9萬塊,到他們說的地方來回游三次都足夠。老人這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但錢是怎么也要不回來了。一天,家人一直在等老人吃晚飯,卻一直不見人影。三小時后,家人得知老人在海邊自殺的噩耗。離老人不遠的沙灘上,他的衣物中有封遺書,上面寫著:“眼看著我與老伴幾十年來勤儉節約的近10萬元基本泡湯,內心很難過,非常非常地抱歉……的的確確對不起大家……”“讓我拿著近4年來的近10萬元錢在黃泉路上實現旅游夢吧。”
老年人是自殺率最高的人群
很多人知道青少年是自殺的高危人群,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在所有的年齡組中,老年人的自殺率是最高的。那么,為什么會有“老年人很少自殺”的誤解呢?這是因為,青壯年的身體很健康,較少因為疾病原因死亡,因此,他們中的自殺現象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相反,盡管老年人自殺死亡率很高,但卻被其他原因導致的死亡掩蓋了。再加上老年人社會活動少,自殺行為多發生在家庭內,受“家丑不外揚”思想的影響,很多老年人的自殺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這對于預防老年人的自殺是極為不利的。
老年人自殺成功率比年輕人高
當老年人試圖自殺時,他們比年輕人更有可能成功。首先,因為他們身體情況比較弱,使他們更容易受到自己造成的傷害;其次老年人一般都是獨居,比較孤立,發生自殺事件后救援更加困難;而且,醫生們普遍都認為,老年人的自殺計劃往往比年輕人更加周詳。
研究發現,試圖自殺的老年人中,四分之一的人會死亡,相比之下,試圖自殺的年輕人中每200次中只有一個死亡。從自殺方式上,服毒、上吊、跳樓等是老年人自殺的常見手段,而且有研究顯示,年齡越大,越傾向于采用致命的自殺辦法。
老年人自殺的原因
老年人自殺的首要誘因是抑郁,因為老年期的抑郁癥往往得不到恰當的診斷和治療。然而,完成自殺行為很少僅存在一個誘因。
1孤獨
老年人自殺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是孤獨。老年人經常獨居,孩子不在身邊,他們中很多可能已經失去了另一半,喪親之痛常常會引發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很多老人都患有重度抑郁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親友摯愛也在逐漸離去,他們的社交圈也越來越窄。復旦大學的陳宇在研究了上海老年人的現狀后發現,84%的老人很少或從不參加社會活動。像南京那位自殺的老人,她的鄰居提起這位老人時說,老太太原本住在市區,有兒有女,獨自搬到這里七年多,逢年過節看不到有親戚來走動,住對門也很少跟鄰居們說話。
2喪失的打擊
較之其他年齡段,老年人喪失較多而且是連續發生。老年人視力、聽力和運動性顯示減退或喪失,性功能和食欲減退,軀體疾病和疼痛削弱了健康狀態,配偶、近親、摯友去世帶來的情緒喪失;退休后失去工作、收入減少招致經濟喪失;認知功能下降,特別是近記憶力;喪失工作能力、失去獨立性是最嚴重的社會喪失;社會喪失包括職業功能、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喪失,這些喪失可導致失望、孤獨和依賴他人。
3嚴重的健康問題
老年人患有慢性難治性軀體疾病或疼痛性疾病時,有較高的自殺風險。軀體疾病在老年人自殺上所起的影響超過年輕人。早年的報道指出,65歲以上自殺者70%與軀體疾病直接相關。超過80%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關節炎、高血壓等慢性病。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會影響老年人閱讀、交談、開車或其他活動的能力,而這些活動可以讓老年人保持獨立或找到生活的意義,一旦這些能力開始退化,老人們的生活就開始變得失去意義。
4被社會邊緣化
得益于新的醫療手段,人們的壽命延長了,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活得更幸福了。長者的威信由于經驗論可信度的降低而被減弱。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不再認為年齡和知識積累成正比,老人不再受到尊重。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年齡歧視”,造成上了年紀的人是“負擔”“多余”“過時”的普遍的負面印象,使得老年人在社會上被“孤立”,缺乏幸福感,他們的晚年生活變成了一種煎熬,而幸福的晚年不僅僅關乎醫學和健康。
5不想拖累孩子
在中國,不少自殺的老人也像案例二中的老人一樣——不想給孩子添麻煩,不想拖累孩子。中國式父母的特點就是不給孩子添麻煩。他們年輕的時候為孩子奔波勞碌,退休了幫孩子照顧后代,付出了一切,直到他們發現再也沒什么能夠付出。這個時候,“不添麻煩”就是他們對兒女最后的愛。他們寧可被病痛折磨也不要兒女回來照顧;寧可忍受不適也不想洗澡摔傷耽誤兒女的時間和前程;寧可在荒郊野嶺結束自己的生命,也絕不死在家中,以免孩子被別人說閑話。
如何預防老年人自殺?
老年人自殺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方方面面復雜問題的結果,因此,要減少老年人自殺的悲劇也必須從多方入手,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
1注意保健,防治疾病
身體是否健康,常會影響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如果有條件的話,老人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身體,以便及時發現疾病,早期治療。如當發現身體某處不適時,也應及時去醫院作檢查。如患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病等慢性病,只要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隨訪、注意規律生活、保證飲食營養攝入均衡、避免情緒波動,是可以保證較高的生活質量的。
2鼓勵老人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克服或延緩增齡所帶來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還對提高大腦活力有益,使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緒樂觀穩定。運動時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身體狀況,有選擇、有規律地進行活動。最好是有氧運動結合無氧運動,對保持肌肉力量和平衡性都有好處。也不要過度運動,以免造成危險。
3鼓勵老人加強社交,回歸社會
加強社交對老人來說,是不可忽視的晚年生活的動力源泉之一。如果缺乏信息的傳遞,就會感到空虛、抑郁,不與人交往還會促使腦細胞衰退。應該鼓勵老人通過各種方式走向社會,積極與他人交往,主動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精神寄托和生活動力。如培養興趣愛好,去老年學校學習,去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參加活動,加入志愿者團隊等,使他們從中體驗到歸屬感與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4家人的陪伴和關懷
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老人的心理健康。作為子女,不管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有多忙,也要抽出時間多陪伴父母,可以帶他們一起出門逛街、吃飯、逛公園,體驗社會的新鮮事物,一起外出旅行等,多讓自己的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相處,給他們帶來快樂。更重要的是多和他們交流溝通,關心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所需,從經濟上、精神上盡自己所能提供幫助,而不只是用物質來代替陪伴。有你的理解和關心,可以讓他們放下焦慮和無助,更加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
5幫助喪偶老人進行心理調適
當喪偶老人的情緒極度悲傷時,應該鼓勵老人盡情地宣泄自己的悲痛;把去世老伴的遺物暫時收藏起來,以免老人睹物思人;也可以接老人到自己家小住一段時間,設法轉移其注意力;鼓勵老人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如果老人緊張、焦慮、悲觀、抑郁情緒持續1到2個月仍不消退,應正確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求助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
6不要諱疾忌醫
藥物治療是預防自殺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別是對抑郁癥患者,抗抑郁治療可以有效地預防自殺的發生。很多人認為自殺是由心理矛盾引起的,藥物治療是沒有用的;或者害怕社會歧視,而拒絕將有嚴重自殺意愿的親人送到精神疾病治療機構接受治療,因而喪失了預防自殺的機會。事實上,即使是對沒有精神疾病的自殺患者,在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同時,也應適當使用藥物治療,這樣能夠迅速改善病人的情緒,加強自殺預防的效果。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即使不是自己的父母親人,但每個人都有一天會老去。中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20年還將進入老齡化高峰。“未富先老”成為中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作為社會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在如下幾個方面對預防老年人自殺做出貢獻:第一,應多了解有關自殺的科學知識,消除自己對自殺的誤解;第二,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尊重想自殺或有自殺行為者的人格,不能以種種借口歧視他們;第三,發現周圍的人有自殺的可能性后,每一個人都有對其進行幫助的責任,包括必要時守護自殺者,與有關專業機構進行聯系,力所能及地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給予他們支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