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茹
在熟悉的人眼中,我算得上是一個工作能力強、辦事認真、有情有義的男人。以往我對自己的評價也是積極的,可以說人到中年,生活諸方面算得上是成功的。但近半年來,事業上突然遭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受他人連累),著實折騰了我一番。雖說現在危機過去了,但我的心情一直沒有恢復到常態,醫生說我處于抑郁情緒的緩解期,也說明我還沒有回到健康的基準線上。40歲上下的我不能接受自己就這樣不開心地度過后半生,我還有希望好起來嗎?如果需要我可以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因為我有足夠的領悟力,通過專業幫助還是可以走出來的,只是不清楚具體怎樣做。
看到來信中你的介紹,感覺你對生活事件打擊后的自己是否能夠重新恢復健康還是很關注的,關注本身就是我們內心成長的動力。如果再有較好的領悟力,逐漸恢復是有可能的。如條件方便,請盡量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此時求助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尚不具備條件,只能自救也要嘗試,但不如有人拉一把,這也是實情。下面說說要走出不良生活事件的陰影,我們的內心需要哪些調整。
很多人在經歷過不良事件之后,自然的反應是有幸度過、得以喘息、“終于沒事了”,但往往會忽略在這一過程當中自身體能、精力的付出,尤其是內心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損耗或透支。危機過去,需要體察自己諸方面狀態如何,自我警醒,進行補救或重新儲備;不要以為事情已過就一了百了,這一點首先要明確,唯有這一點是可以通過自助達到的。
整理內心尚存的負面感受。在不良事件中,我們會隨之產生很多負面感受,輕重不一,若隱若現。在事件當中一是無暇盡快識別,二是不能自我左右。事件過后要清理和梳理內心感受,尤其是自己整理不出頭緒的感受(沖突、糾結點),需要重點梳理,求助心理幫助比自己一個人梳理更為全面、迅速和有效。
識別并糾正偏頗的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的想法(觀念)直接導致或影響其情緒,也就是說調整情緒需要從改變認知入手,這一點對善于反思的人更為適用。不過我要強調一點:一定是先完成感受層面的釋放,再進入理性層面的清理。如果過早進入理性思考,容易不自覺地壓抑掉內心真實的感受。若接受心理治療,還可以和治療師商榷一下性格問題,通常較大的情緒性問題的背后是有性格基礎的,需要識別出來。
在進行前幾項的同時,你可以順勢調整一下自己的行為(生活內容和節奏),以哪些是利于恢復健康,有利于自己心態放松,是自己想要的樣子為標準即可。
經歷過負面生活事件,你亟待走出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完成它絕對需要一個過程,有個一年半載是很正常的,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心情急切。只有理解和接受自己了,我們的心才能真正地平靜舒展,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