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在外人看來隨和開朗、彬彬有禮,在家卻判若兩人,比如他會把所有壞情緒都釋放給家人,不高興的時候就拉著臉各種找茬很喪的樣子,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回到家,家務不管、孩子不過問,也很少跟我們交流溝通。自己暴飲暴食,抽煙喝酒,霸占著電視,東西隨手亂放,我、孩子和他的家人都不喜歡他,他到底哪面是真,哪面是假?
不同的人格特點在一個人身上如此和諧地共存,讓你看不出真假,這一點使我們感受到困惑,那就讓我們借助孩子身上某些影子來嘗試著解釋一下成人。我們一定看到或聽說過某些已經上學的孩子,在學校與在家中完全不同的表現,在外懂禮貌、守規矩,愛勞動,關心集體等等,而在家動不動就撒潑、耍賴、不講道理,更別指望他(她)能生活自理、參與家庭勞動、照顧他人了,內外有別,差距之大,讓人大跌眼鏡!還有的孩子在外慫(窩囊、忍讓),窩里橫(粗野、霸道),在外人面前的舉止行為讓人夸贊,在家則完全是一副“別想指望”、“扶不起來”的模樣。這類情況是真是假呢?我認為全都是真的,區別只是在于場景不同!當事人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思維(行為)模式,并在不同情境中自動發生和轉換,已經習以為常了。“他怎么會長成這個樣子呢?”原因是家庭早期養育“失職”了。在人格成長的初期,不被要求,不設規矩,可以隨心所欲,肆意妄為、孩子就很可能帶著一身毛病長大而不自覺。那么,其身上的好表現又如何解釋呢?當孩子走出家門后,社會化過程中的要求對其是有影響和約束力的,他必須接受、順從和適應外部世界才能生存,于是在表面行為上就出現了一些適應性改變,這有助于他融入社會,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成熟和成長。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一個人在家在外兩副皮囊的模樣。這個年齡改變不易,除非有什么契機或條件促發他內心產生改變的動力,內因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