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愛民
摘 要:新課改特別強調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學科的要求。哲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關注人的發展和生命健康;認識生命的個體差異;了解身心健康的發展規律;尊重人格的情感影響;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體驗等。在哲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努力創造和諧、宜人的人文特定情境,使形而上學的學習體驗過程成為學員的個性風格特征和行為主體意識的一部分。
關鍵詞:哲學教學 人文精神 滲透
哲學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科,人文精神的滲透不是教學能力的體現,而是將生活中由于對核心問題的不解而艱難探索,在心理上經過激烈的碰撞,把思維方式中大量的反應堆恢復到人文精神的范疇,最后收獲喜悅的激勵過程。因此,人文精神的滲透教學,需要以不同的教學情境,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諧的交流與互動過程,發揮出其教學滲透的作用。
一、創造開放互動的教學情境
首先,學員的學習方式和人格的獨特特征之間存在客觀差異。教師應根據學員的興趣選擇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并引導學員找到自己的特點并提出問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其次,要高度重視學員的個人生活狀態,以便每個學員都可以學習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得到解決方案,學會收集和選擇生活材料,并以多種方式提煉到學習生活中;再次,充分發揮情感的誘發作用,當學員出現猶豫心理時,發揮出哲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作用,把哲學教學的內涵,變成師生情感,提供一個可以相互交流的情境,充分激發學員的學習意識和積極性,在開放互動的教學情境中,使人文精神教學滲透的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實現。
二、堅持以學員為中心的課堂情境
教師的科學指導要根據學員的基本認知能力,為學員創造一個課堂社交環境,哲學課往往讓學員感到難以理解和乏味。因此,教師要發揮引導的作用,堅持以學員為中心的課堂情境原則,并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輔助課程教學,營造學員為主體的互動環境,充分尊重學員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員在良好的狀態中自覺得對知識產生渴望。尤其在學員遇到不解的問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員查閱相關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培養學員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和積極發言的精神,從基礎上收獲更高層次的專業滲透。
當發生思維和認知沖突的情況下,學會從思維中悟出道理,從懷疑中思考,學會分析最有可能導致方向性偏差的原因,并進行深刻的反思。但是,在解決哲學問題時,某些特定情況下常常會出現疑問,課堂疑惑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能打開學員構思和特定的情境,教師要不斷努力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課堂,積極引導學員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獨特的見解。當學員敢于提問和爭論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學員的探索欲望和發散性思維方式,鼓勵學員把其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轉移到觀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探索和正確掌握知識要點上,為學員創造寬松的課堂環境,徹底改變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還給學員的課堂主體地位,采用多形式的情境教學來滲漏人文精神的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釋放學員的思想,創造以學員為中心的情境課堂,給學員留下更多發展空間,讓學員有充分的時間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和消化,給師生之間創造更多的交談機會,激活學員的思維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以創造性潛力去思考和尋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人文精神的滲透更好地體現出來,提高創新思維的綜合能力。
三、創設認知體驗的實踐情境
認知的根本目的是深入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員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學員大膽實踐,充分發揮自身的活力,組織學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者隊伍,促進學員的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積極指導學員運用實踐知識來判斷哲學問題,并對新聞和時事進行深入分析。
第二,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基礎教學外,帶領同學走出課堂,進入社會進行問卷調查,并引導學員特別關注家庭事務,從周圍雞毛蒜皮的小事入手,聽、看、判斷和分析課本中相關知識與社會現象的差異,通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和討論,真正學會哲學的應用。
第三,在當地收集信息,組織參觀活動,并整理社會調查報告,邀請企業領導人,協會或機構的主要代表及模范人物來演講。使學員能夠體驗自身在社會角色中的存在意義,了解哲學實踐在社會中的真正價值,必要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機械式自查,為教學理論的分析和討論做準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哲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弘揚基于人性的人文主義精神,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學員的獨特個性,并為他們提供自由的學習空間,營造多種情境教學的整體氛圍,在具有民主性、平等性、舒適性,自由感、被尊重感、親和感的課堂環境中,使人文精神滲透到哲學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閆珂.關于中專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教育探討[J].職業,2016(13):87—88.
[2]柏銀花,程光宇.文化與素養并重 ?應用與實踐齊飛——淺談高中數學人文精神的滲透[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7):31.
[3]劉欣茹.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8,6(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