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益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損害賠償是侵權人承擔責任的其中一種方式,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將其分為了懲罰性損害賠償和補償性損害賠償。與補償性損害賠償的“填補規則”不同,懲罰性損害賠償除了可以補償受害人之外還有懲罰侵權人的功能。
懲罰性賠償制度其實是屬于大陸法系從英美法系那邊引入的,在《圣經》、《十二銅表法》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但是最早的懲罰性賠償案件Huckle v.Money案的發生地是在英國,這起案件的原告是一名報社的工人,被告是政府官員,政府在搜查原告所在的報社過程中將原告進行了非法拘禁,為了防止此種行政手段在社會中盛行,最終本案的陪審團和Lord Camden法官判處了該官員300英鎊的懲罰性賠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懲罰性賠償制度都僅適用于誹謗、非法拘禁等造成被害人名譽或精神損失的案件。懲罰性賠償制度真正得到發展和廣泛適用是在美國,在Genay v.Norris 案中,被告為了在與原告的決斗中取得勝利,故意在其引用的酒中添加使其身體疼痛的物質。為了懲罰這一惡劣行為,最終法官作出了原告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判決。根據這兩起案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懲罰性賠償在英國被稱為“exemplary damages”,而在美國法就稱為“punitive damages”。punitive damages更為突出該制度的懲罰性,旨在制裁該侵權人,讓其承擔更多的賠償額。Exemplary damages則是更為強調該制度的威懾性,發揮其社會作用。
其實,懲罰性賠償的思想也曾在我國古代中出現過,漢代時期的“加責”制度即侵權人在承擔原本就應該擔的責之外,還要另外地再擔一倍的責以示懲罰;《唐律》和《宋刑統》中也有關于盜竊者要承擔雙倍責罰的規定。但總的來說,與英美法系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程度相比,現代意義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大陸法系國家中的發展并不順利,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受到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的抵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懲罰性賠償制度才慢慢地在一些大陸法系國家中得到適用。
針對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概念,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學界中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同英國法上注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威懾性一般,王立峰學者認為懲罰性損害賠償是侵權人是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地實施加害行為時,法院判令行為人承擔高于受害人實際損失的賠償金,以達到懲罰行為人和遏制該不當行為的效果;當然,也有學者受美國法上強調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懲罰性的影響,認為懲罰性損害賠償是法院為了懲罰侵權人而讓其承擔更多的賠償金。王利明教授則認為懲罰性賠償指的是法院判決侵權人承擔的超出受害人實際損失的賠償數額,這種賠償制度兼具補償、懲罰和抑制等多種功能。
這三種觀點的分歧主要是集中在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這一方面,我認為前兩種觀點對于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理解比較片面,忽視了法律本身的評價作用和指引作用,王利明教授的觀點更為全面一些。懲罰性損害賠償,是指行為人故意或有重大過失地去實施特定的不當行為時,為了在補償受害人的同時達到懲罰加害人、抑制該加害行為的效果,法院判處該加害人承擔超出了被害人的實際損失的賠償數額。
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中,第四十九條規定了生產者和經營者對消費者有欺詐行為時,要承擔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這是我國首次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經過近二十年的實踐,這一規定在司法適用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如適用范圍過窄、賠償額計算不合理等,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后來出現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更是將懲罰性賠償規定中的問題展露和激化出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重要性。201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了修訂,第五十五條規定了懲罰性賠償的重要內容,較之前的消法四十九條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其給付懲罰賠償金,懲罰賠償金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懲罰賠償金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薄敖洜I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領域不斷進行擴大,消費類型也愈加的豐富,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持續發展和擴大推動了網絡購物的盛行,經營者的經營成本變得更加的低廉,“買家秀”與“賣家秀”的矛盾日趨激化,如何通過法律手段去遏制在消費關系中占有更大優勢的經營者是如今網絡新時代的重要課題,這也意味著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兼具補償和懲罰等多種功能,是遏制生產者和經營者實施不當行為的有效手段,對于構建公平有序的經濟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認,與199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相比,201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比如擴大了懲罰性賠償的適用領域、使賠償額的計算更加的明確等。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在適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進行改善,以更好的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
消法第五十五條中規定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情況之一是生產者或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時存在欺詐行為。這一規定從兩方面對該五十五條適用的范圍進行了限縮。
其一是“欺詐”,在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眾多不法行為中,只有當該不法行為屬于欺詐行為時方可適用懲罰性賠償,但是關于此規定中“欺詐”的認定目前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法律解釋中都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司法實踐中仍然是依靠法院的裁量判斷。張某于2012年在網上商城花19998元購買了兩套被文化公司網站宣傳為是國家發行的法定金幣的生肖金幣,之后發現這兩套生肖金幣實際上是由澳大利亞皇家造幣廠制造的產品,張某遂將該文化公司訴至法院。法院認為,經營者在商品銷售過程中,利用網站對該生肖金幣進行虛假宣傳,讓消費者對該產品產生誤解從而購買了該產品,構成欺詐。
其二是“行為”,消法第五十五條中規定的懲罰性賠償的兩種適用情況中,都肯定了必要條件是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特定侵權行為實際發生了。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雖說現在選擇適用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但對于該制度我國的態度還是偏向于保守的。將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限定于客觀上的欺詐行為的做法在實踐中顯得過于被動了,對于影響國計民生的食品和藥品領域,待欺詐行為發生后再予以處罰還是有些不妥的。
消法第五十五條中規定的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另外要求侵權人賠付其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該法條規定了兩種不同情況下的懲罰性賠償金額計算。
關于計算基礎,第一種情況規定的計算基礎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和接受服務的費用,而第二種情況規定的計算基礎是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兩種計算中第二種以實際損失為計算基礎的做法顯得更為科學,簡單以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倍數判斷賠償金雖然快捷,但其實是更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其一是因為在實踐中消費者的實際損失完全有可能高于其消費的價格的倍數,這對于消費者而言并不公平;其二是因為簡單的價格倍數同時也給了經營者一個計算的空間,當銷售的利潤大于此倍數時,不法經營者仍然會存在僥幸心理。
關于計算邊界,法條中明確規定了“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這一最低邊界,這一規定與93年消法第四十九條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對消費者的保護,但是這也相當于為經營者設定了一個衡量標準,當不法經營者權衡利潤和懲罰后,認為自己可以擔負起這種損失時,經營者就會為獲得利潤鋌而走險。故計算基礎和計算邊界的規定并不能有效地遏制不法經營者的欺詐行為。
懲罰性賠償制度兼具補償和懲罰等功能,在經濟生活中是受害消費者維權的重要途徑。但是,實踐中這一條文的使用量并不常見,在已有的判處懲罰性賠償的判決中,還有很大部分原告是“職業打假人”,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受害消費者。究其原因,其一是受害消費者舉證困難,通過訴訟手段維權的積極性不高。其二則是宣稱引導作用發揮不足。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訴訟中,我國采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如果消費者在訴訟過程中主張生產者或經營者實施了欺詐行為或侵權行為等,則消費者就要對生產者或經營者曾經實施過的行為進行舉證,但不同于“職業打假人”的有備而來,讓消費者在無事先準備的情況下對生產者或經營者過去的行為進行舉證無疑是困難的,并且大部分消費者作為自然人,在交易關系中其實是處于較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或者受害者一旦不能提供生產者或者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或者侵權行為的證據,就要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公平原則的違反,進而大大削弱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性賠償規定的功效。
針對消費者維權的問題,我國提供了好幾種解決方式,從先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到最后的訴訟途徑,實踐中的大多數受害消費者都傾向于向消費者協會投訴這一做法。消費者協會往往都是協商解決,結果也往往都是不法商家退還貨款,但這一結果對于不法商家的打擊力度并不大,甚至是沒有損失。2018年,李女士在某網站上分享了自己的維權經歷,標題為《以下內容會引起極度舒適》,文章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女士在某家餐館吃面時發現面碗中有頭發,起初只想讓面店老板道歉,但面對老板的挑釁,一怒之下將該餐館告到了法院,最終在一個月內就獲得了被告餐館1016元的賠償款。李女士在文章中感慨,原以為通過訴訟的方式維權會非常的繁瑣復雜,但實際運用起來是非常高效的。一味的提倡公民通過消費者協會的途徑解決問題,也不利于維護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我們可以在加強法治宣傳力度的同時也鼓勵受害消費者積極利用法律手段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生產者或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時存在欺詐行為”這一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的前提條件中,應通過立法或者法律解釋的途徑明確和列舉“欺詐”的含義;另外,不法商家實施了客觀上的欺詐行為才可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這一做法也是不科學的,忽視了一些不法商家主觀惡性較強的特殊情況。在一些同樣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國家中,將該制度也適用于不法商家存在主觀惡意的情況,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更為科學。
消法第五十五條將賠償金額的計算基礎規定為商品或服務的價格的計算方法是不合理的,同時其簡單的將懲罰性賠償金統一規定為三倍,最低賠償額設定為五百元的做法也是比較僵化的。一方面消法五十五條第一款應與消法第二款、合同法和侵權法統一起來,將計算基礎設定為受害者的實際損失。美國的《克萊頓法》第四條也規定了:加害人讓被害消費者遭受損失的,應當給付其賠償金,賠償金為實際損失的三倍,不管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是多少。一方面也不應固定懲罰性賠償金的倍數和最低賠償額,可以在實踐中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讓其根據交易雙方的過錯程度確定最終的賠償額倍數。但同時為了防止法官濫用權利,可以在立法中列舉其行使裁量權時需要考慮的幾種情形如不法商家的主觀惡意性、受害者的實際受損程度等。法官確定賠償金額時應說明理由,一個科學的賠償金額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情況,以更好的實現公平正義。
在交易關系中,消費者是較弱勢的一方,在面對“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時,不免存在舉證困難的情形。故可適當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即受害人只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供初步的證據,生產者和經營者如否認自己的違法行為則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否則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舉證責任倒置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平衡了交易雙方的關系,有利于維護公平和正義。
我們應肯定2013年的消法懲罰性規定與1993年的消法懲罰性規定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該規定現在仍然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以更好的在市場交易環境中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為消費者維權提供科學的制度保障,讓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