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李訓偉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1983年,意大利古典刑法學家、犯罪學家龍勃羅梭(Lombroso)與其女婿古列格莫·費雷羅(Guglielmo Ferrero)合著了《女性犯罪人,賣淫者及普通婦女》一書,該書被視為開啟了對女性犯罪研究的紀元。該書對女性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從心理、就業等方面系統分析了其犯罪問題。
關于女性犯罪的內涵,并未引起學者的關注,女性犯罪一般被描述為女性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一般違法行為與刑事犯罪行為。顯然,這樣的描述具有適用范圍的廣泛性,但缺乏用語的學術個性。
隨著女性犯罪問題的逐漸復雜化,學者對女性犯罪問題的研究也在廣度與深度兩個面向進行了探討。本文認為,女性犯罪是指女性作為犯罪主體,實施的觸犯法律規范、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從犯罪學的角度來講,女性犯罪是犯罪學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別,它的犯罪主體為女性,是在女性特有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進行的犯罪活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女性犯罪是指女性在社會生活中違背社會規范而具有的不正當或錯誤的行為反應,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與制裁的行為。
女性犯罪率突增的窘境不僅在我國表現顯著,在國外也是如此,例如,意大利1885-1889年內女性犯罪的數量占男性犯罪的19%;同時期,英國女性犯罪數量是男性犯罪數量的1/4,荷蘭、比利時是1/5,法國則介于1/4-1/5之間。而時至今日,德國的女性犯罪的比例升至24%,美國的女性犯罪則高達30%。現如今男性犯罪數已由原來的5倍縮至3-2倍,女性的犯罪數量與男性的犯罪數量的差距越來越小,女性犯罪的問題開始逐步引起重視。
雖然我國女性犯罪的比例遠遠低于其他國家,但并不是說我國的女性犯罪率還處于原來的水平線上,近年來我國女性犯罪的比例也大幅增長。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國女性犯罪的數量占2%,在70年代女性犯罪占5%-6%,在80年代則占10%,到90年代女性犯罪的比例已達到25%。
據統計,1980年-1985年,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齡為39歲;1986年-1990年,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齡為35歲;1991年-1995年,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齡為27歲;1997年-2001年,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齡為25歲。由此證明近幾年我國女性犯罪的高峰年齡為18-25歲之間,而阿道夫·凱特勒在19世紀中期經統計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女性犯罪的高峰年齡為35歲左右,說明這一百多年間女性犯罪的年齡開始呈下降趨勢。據某省的調查發現,1993年青少年罪犯中的女性罪犯占9%,其中最小年齡為15歲;1994年青少年罪犯中的女性罪犯占11%,其中最小年齡為14歲;1995年青少年罪犯中的女性罪犯占16.2%,其中最小年齡為13歲。這進一步反映了我國女性犯罪的低齡化趨勢。
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下,許多家庭認為女性的使命就是相夫教子,女子無才便是德,他們認為讀書對于女性來說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思想在農村尤其明顯。據統計,北京市順義區檢察院2003年至2010年審理的案件中,女性犯罪人的文化水平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江蘇省大豐法院2009年至2011年審理的案件中,女性犯罪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56.8%;海南省文昌市檢察院2009年以來審理的案件中,女性犯罪人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2.4%。
1894年,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和弗萊羅就將女性犯罪的根本原因歸結于女性的生理情狀。女性與男性的生理結構有著天壤之別,人的大腦中有一種灰色物質,它主管著人類的思維,而女性大腦中的這種灰色物質要比男性多15%,所以女性較男性來講思維比較活躍,想象力比較豐富。人的大腦中還有一種白色的物質,這種白色物質負責的是腦細胞之間的聯絡以及大腦與四肢軀干間的信息傳遞,而女性大腦中的這種白色物質明顯少于男性,所以女性較男性來講空間認知能力和協調力較差。這就導致了女性情感波動較大,易受刺激,并且容易放大生活中的負面因素。在受到刺激時,又極易沖動,不能理性思考問題,然后就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1.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在女性的健康成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關系緊張,會使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等情緒中,容易導致孩子的人格畸形,“助推”犯罪。如果對青少年女性過于嬌縱,有求必應,就會養成自私自利、養尊處優、缺乏責任感的習性,而這些習性就會加大犯罪的可能性。但有些家長對子女過分嚴厲,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會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有報復傾向,最終走向極端。有數據顯示,有70%的犯罪人員出自于父母有犯罪史的家庭,女性青少年罪犯中,家庭成員有犯罪史的占13.3%,而男性青少年罪犯僅占4.7%。
2.社會有效保護的欠缺
在工作中,女性常常會受到歧視和限制,她們付出同樣的努力卻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無論她們多么優秀,男性優先的內部規定讓她們與夢想失之交臂。在家庭中,她們任勞任怨默默付出,換來的卻不是愛惜和呵護,家暴的恐懼縈繞在她們的腦海里,終日惶恐不安。當她們奮起反抗依法維權時,許多組織會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草草了事。她們的合法權益常常得不到保護,致使她們長期處于孤立無援的境況中,從而由受害者變成了施害者,致使悲劇不斷重演。
3.女性角色的轉變
當今社會,女性的職責不再是單純相夫教子,她們面臨的是相夫教子和養家糊口的雙重壓力,她們要兼顧好家庭和事業二者間的關系,妥善處理二者間的沖突。這就意味著社會對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身心疲憊。當她們生活或工作出現問題卻又得不到家人、同事的理解時,這無疑將她們推上了崩潰的邊緣,有多大的壓力就會有多大的爆發力,當她們喪失最后一點理智時就會走向極端,從而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
女性犯罪中的吸毒和賣淫類罪行會嚴重影響自身的健康,經研究,女性吸食毒品上癮更快,依賴性更強,戒斷更難,再加上女性承受能力弱,很容易陷入復吸的境況,嚴重影響了她們的身體健康。在沾染上毒品后,為了獲取大筆資金來購買毒品,她們便會開始販賣毒品以及從事賣淫行為,賣淫會加快疾病的傳播,造成大面積感染,危及自身的生命健康。如果長期吸毒或賣淫,還可能會危及下一代,導致母嬰傳播疾病大幅度上升。
女性犯罪的背后往往是一個個家庭的破碎,這不僅是對成年人的打擊,還會給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子女有時會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一些母親的壞習慣,容易形成一些畸形的價值觀,最終走向一條不歸路。
女性的某些犯罪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健康還會影響他人的健康,販賣毒品、賣淫等犯罪進一步擴大了受害面積,對他人的生命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女性犯罪也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會導致公眾的安全心理受到傷害,嚴重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行。
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女性接受完整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視。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女性失學嚴重,文化程度較低,缺乏法律意識,自我保護能力較低。為了有效防止女性犯罪,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必須把學校教育的優勢發揮出來,提升女性的文化涵養,引導女性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能從根本上抵制不良思想的引誘。
1.家庭教養
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孩子的思維方式很大一部分源于家庭的影響,如果家長能夠正確的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溫馨的環境中長大,更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明白什么樣的方式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同時孩子相當于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只有端正自己的品行,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孩子才會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2.學校教育
學校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女性的心理教育。應針對女性進行素質培訓工作,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教育,關心女性心理健康問題。將《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作為重點普法內容,培養女性的責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3.社會管理
由于生活方式的變遷,農民的生活來源不僅限于種植,大量農民走向城市,這就形成了農民工現象。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應該明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財政問題,設立農民工子女教育專項資金,加強調控與監督。
法律是維護女性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但僅僅依靠法律條文并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執法不嚴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弊病。許多社會組織也是預防女性犯罪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社區組織在預防犯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保障其對預防女性犯罪的重要作用,應加強社區組織的建設,設立女性法律援助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使女性在遭受困難時可以得到緊急救助和心理支持。婦聯在保障女性合法權益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發揮婦聯的積極作用,建立女性社會救助機制,充分發揮其預防女性犯罪的主導作用,使其可以成為女性的避風港。
我國雖已進入新時代,但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在市場經濟的調配下,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益得到了重新分配與流動。而在原有的體制結構中,女性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社會地位較穩定。但如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開始動搖,女性面對著極為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就要求女性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生存能力。同時國家要為女性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有關部門和工作單位要注重對女性的保護,讓女性能夠得到平等對待,對侵害女性合法權益的行為能夠得到有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