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加列
浙江南湖律師事務所,浙江 嘉興 314000
一般情況下,由于機動車駕駛人、乘客或者路人違反了交通規則從而造成了一定的人身以及財產損失的事件被稱為道路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賠償案件中,多為機動車輛引起,人民法院在對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意見不同的現象,必須要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因此,對道路交通事故中民事賠償責任的探索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交通事故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保險公司以及機動車方的責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認為如果在肇事車輛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失,那么保險公司需要擔負賠償責任,但所投保的公司并不需要承擔過錯責任。同時也有相關規定中也有明確的規定,如果機動車與機動車發生了交通事故,在承擔責任時就需要根據機動車雙方的過錯大小程度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發生了交通事故,這種情況下,機動車即使不存在過失,也必須要賠償小于等于10%的損失,如果非機動車有過失行為存在,才需要擔負賠償責任,如無過失存在則不需要承擔責任。
在我國,與責任原則相關的法律條文《侵權責任法》中明確規定,如果行為人對他人的民事權益產生了一定的損害,不論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都必須要擔負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的承擔中,主要是以過錯責任為主,以無過錯責任為例外。并且在我國與交通事故有關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明確的規定,認為當發生交通事故之后,車輛駕駛員即使不存在過失也必須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承擔一定的損失賠付,與保險公司之間進行損失賠付的前提也必須要建立在沒有過失的前提基礎上,我國的這一條法律條文主要的意圖是想要為弱者提供一定的保護,從而將在事故中各方當事人的權益進行平衡[1]。
這種情況下通常事故車輛的所有權是法人或者非法人機構的,如果造成事故,則機動車輛承擔經濟責任。通常可以分為三種情況:首先,機動車的駕駛員在為單位或者雇主進行工作或生產的過程中出現交通事故時,應當由車輛的所有權者承擔責任;其次,當駕駛員的行為獲得了單位或者雇主同意的情況下,但是并不處于執行職務的時間,這種情況下,通常認為由駕駛員負擔,但是如果駕駛員沒有能力負擔可有單位或者雇主墊付,或者認為駕駛員承擔事故賠償責任,而單位或者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最后,如果駕駛員的行為并未得到雇主或單位的同意,并且發生在非職務期間,通常認為應由駕駛員承擔責任,但如果沒有能力承擔,則可以由單位或者雇主進行墊付[2]。
對于承包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發生交通事故,那么承包車輛是有責任的,因此,車輛承包人應當根據簽訂的合同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在承包合同中并未對此作出明確,那么承包人承擔民事責任,而發包人也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另一種觀點中認為當出現交通事故之后,應當由承包人承擔民事責任,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
在現如今的發展過程中,掛靠經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經營方式,該種方式主要是在從事運輸活動的過程中,雙方之間通過簽訂掛靠經營的相關合同,對自身的責任進行明確,從而開展正常的運輸活動的經營方式。在交通事故中,當掛靠經營的車輛發生事故,并且需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時,通常情況下,需要車輛的掛靠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掛靠車輛的單位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連帶賠償責任[3]。
在交通事故中,由于機動車輛的經營方式以及所有權和使用權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因此,當發生事故之后,受害人提起民事訴訟時,人民法院必須要對涉事車輛的實際控制人、涉事車輛的所有權人以及第三人進行全面的分析調查,從而對該案件做出最合理公正的判斷。對事故各方的利益進行權衡,并確保各方的利益能夠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