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張軍生
大連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悄然轉變,越來越多的學生“足不出戶”,便可解決就餐問題。網絡訂餐成為校園生活的一種常態。然而,由于網路訂餐食品安全缺乏監管,校園管理難題層出不窮,網絡訂餐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熱點。網絡訂餐為生活提供便利,但同時也助長了學生懶惰風氣,成為奮發青春道路上的阻礙。習總書記在北大座談會上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生動地說明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社會導向性作用,表明其在整個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地位[1],進一步堅定了加強青年價值觀引導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正朝著信息化,科技化時代前進。植根于大數據時代的移動潮流是網絡訂餐特征之一。網絡訂餐將時代因素與傳統產業掛鉤,聯系學生手機生活一體化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時代與生活緊密相接。網絡訂餐的時代化,使其更具便捷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打破時空限制,學生可在寢室,教室等地自主點餐并選擇配送時間。二是文字輸入,美食收索等信息化功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三是網絡訂餐采取線上結算的方式,與學生支付習慣相呼應。網絡訂餐的時代化特征,是學生生活信息化的具體表達。學生在餐飲中享受著它的方便快捷,形成和諧統一的校園網絡訂餐潮流。
網絡訂餐的生命力表現為具有大規模的學生用戶,在校園生活占據著重要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國民經濟和調查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達2625.3萬人,每所高校大約有88.6%的學生有網絡訂餐的消費習慣[2]。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大數據,佐證了學生群體廣泛的進行著網絡訂餐。針對學生廣泛使用網絡訂餐的情況,我們對原因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進行網絡訂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校園餐廳就餐模式傳統化,伴隨就餐擁擠,時間流失等難以有效解決問題。第二,校園餐廳供給的單一化,穩定型與學生需求的多樣化,滿意體驗之間的矛盾突出。
網絡訂餐源自于社會消費群體的需求,又兼顧和滿足著消費者的餐飲需求。網絡訂餐平臺不僅考慮到社會公眾的飲食需求,也思量到少數民族這一特殊群體的飲食風俗。對于少數民族學子而言,網絡訂餐兼顧到其餐飲中的飲食禁忌。少數民族學生在選擇餐飲食考慮飲食禁忌,如藏族忌食奇蹄無爪類肉食,回族禁食豬肉。值得注意的是少數民族餐廳規模小,數量少,分布集中,激化了少數民族餐飲需求的斗爭性。網絡訂餐為少數民族學生飲食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途徑,以回族就餐為例。用戶通過搜索“清真”,便可進入“清真型”店鋪,享受服務。網絡訂餐的應用為尊重民族信仰和滿足少數民族飲食習慣提供了較好的融合模式。
在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的背景下,網絡訂餐正在蓬勃發展。為消費者就餐提供便利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一直伴隨,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網絡訂餐發展的腹心之痛。部分商家為減少利潤,牟取暴利,不惜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黑作坊”“遮羞布”等事件屢見不鮮。作為網絡訂餐的消費主體之一,學生深受其害,無質量保證、無衛生保障的“二無”食品為學生身體健康埋下隱患。食品安全問題產生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O2O模式的弊端,O2O模式以盈利為主,存在交錢入駐現象。第二,外賣商家素質參差不齊,線上服務加線下實體,為不良商家制作劣質餐飲提供契機。第三,有關政府部門未能與網絡平臺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為食品安全打造堅實監管網。
網絡訂餐的經營模式是價值規律的靈動體現。不可否認網絡訂餐是生活工作與就餐需求的平衡稱,但是人們常忽視了網絡訂餐消費中存在的價格漏洞,從而給自己帶來的多余花費。網絡訂餐帶來的多余花費主要通過起送價,配送費來體現。具體情況包括:部分商家設置起送價,消費者只能選擇標準及其以上的餐飲。部分商家借起送服務銷售高價餐飲,給顧客帶來多余的花費。另外,部分商家設置配送服務費用對消費者進行捆綁消費,如果不支付配送費,消費者只能到店自取或到店就餐,背離大部分人選擇網上訂餐享受外送的目的。此外,部分商家抓住消費群體的受惠心理,以消費一定額度后減免小額費用的名義引誘消費者進行"過度花費"。
網絡訂餐的蓬勃發展促使配送服務走進大眾視野,但配送服務弊端也逐步顯現。學校作為網絡配餐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網絡訂餐配送服務對學校交通安全有著間接影響。首先是配送人員進校加大學校人口流量,加劇了出行難度。其次是學校道路狹窄,岔道多,各式配送車輛穿梭校園交通網絡,增加了學生出行的不安全因素。網絡訂餐為校園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校園環境的清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師生的精神面貌。網絡訂餐進校園加劇校園衛生難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校園外賣在配送的過程中會發生食物傾灑,破環地面清潔度。另一方面剩余食品及餐具的隨意丟棄對校園空氣質量和居住區衛生造成不良影響,在此過程中剩余食品失去再次利用的機會,臨時餐具的丟棄產生大量垃圾。
網絡訂餐的風起云涌會使學生逐漸產生主觀依賴性,使學生的身心具有一定惰性,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持續發展。在此列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忘卻艱苦奮斗,難以樹立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無形中助長"飯來張口"的思想傾向。其二,網絡訂餐對學生的思想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依附網絡解決就餐問題,逐漸不愿意走出寢室,越來越喜歡"宅"在寢室,對學生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產生一定影響。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上講話指出:“全國廣大青年,要志存高遠,增長知識,鍛煉意志,讓青春在時代進步中煥發絢麗光彩。[3]"但隨著生活生活方式的轉變,家庭監管力度減小,學生對物質管理權限增大,學生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校園懶惰風氣流行令人擔憂。
在網絡訂餐的過程中,學生的維權意識較為淡薄。外賣實物與商家描述不符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事件,食物傾灑投訴無果的情況時有發生。面對網絡訂餐中的利益糾紛,學生常以給商家差評的方式來宣泄情緒。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以《食品安全法》為主導,配套《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食品衛生監督程序》、《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多部有關單行法律。[4]將消費者權利對象化,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之后,中國有了首個對網絡交易平臺進行立案調查的案例。因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合理分配時間,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學法,懂法,用法律維護自己在網絡訂餐中的合法權益。
食品是餐飲服務業的基石,食品安全監管是網絡訂餐服務必不可少的環節。為加強餐飲服務業的食品安全監管,保證消費群體的身體健康,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對提升餐飲業質量安全做出明確指示:要求以滿足普通需求為出發點,提升餐飲業的質量安全水平。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14個部門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提出全面落實餐飲服務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全面提升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等具體意見。但是,網絡訂餐產業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商家分布范圍廣,公民主體意識不強等使得政府監管實施乏力。建立良好的監督管理體系需要社會群眾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社會形成全面監管體系。監管體系中,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其政治,經濟之職能,加大監管力度。學生則可通過投訴通道,對網絡訂餐進行投訴和反饋,積極加入監管體系中。只有社會共治,才能更好的進行食品安全監管。
改變學生對校園餐廳的主觀印象為改變網絡訂餐亂象提供了較好形式。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學校與餐廳兩大主體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就餐環境。學校一方面需要加大在食堂建設上的資金投入,擴充食堂容量,極力營造舒適安全的就餐環境。另一方面還需積極與商家溝通協商,達成“定期化”服務共識。“定期化”服務是指:餐廳需明確“提高飯菜質量,豐富飯菜種類,定期改變菜的樣式和口味”的服務要求。學校對校園餐廳存在的安全衛生等問題進行整改并定期對其進行安全衛生考察。就校園餐廳而言,在豐富餐廳菜色,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就餐選擇之外,還需要注意維護學生食堂就餐秩序,禁止學生插隊點餐;提高上餐速度,優化點餐順序;改善服務態度,為學生提供更愉悅的就餐體驗。只有切實做到食堂就餐秩序化、高效化,方能改變學生對校園就餐的固有印象,促使校園就餐日常化。
面對網絡訂餐帶來的安全衛生難題,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引導教育,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方針。校方可采取組織學生觀看“3·15”晚會,參與食品安全知識競賽,倡導“同輩”教育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正確看待網絡訂餐。其次,學生是網絡訂餐的主要參與者和消費者,不僅要對自身食品安全負責,還要擔起自己的責任。學生進行網路訂餐時,可選擇入駐第三方平臺的校園商家,為自己的身體健康構建一道防線。如果學生在訂餐用餐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都應該及時向商家反映,或者向訂餐平臺投訴,并要求及時處理[5]。再次,“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教育必須及時調整青年培養的素質結構。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以推動第三產業更好的適應經濟發展結構。針對網路訂餐不可規避的食品安全問題。學校可將學生專業知識教學與創新能力融為一體,鼓勵學生自主研發一款兼顧飲食安全的網絡訂餐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