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心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要解釋什么是道德法律化,首先要解釋道德和法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第一,道德與法律出現時機不同。道德的出現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生產力異常落后,人們的行為通過習慣、信念、輿論來約束,由此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才能穩定和諧。階級是孕育法律的土壤,沒有階級,法律也就無從談成,站在歷史的長河看發展,道德之于人類的意義將愈加強大,全民講道德的時代終將來臨。第二,支撐對象不同。風俗習慣、社會輿論等支撐著道德發揮作用;公檢法等國家強制性力量支撐著法律的實行。第三,調節、約束的對象不同。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節約束是法律與道德的實質,與道德相比,法律約束的范圍要窄一些,調節內容也少一些。針對違反道德規范的態度和行為,常由道德來管,然而當這種態度和行為破壞了統治階級看重的社會公共安全秩序,達到了“違法”程度,法律也會對其進行約束管理。
根據范進學教授對道德法律化的定義,我們可以總結出:將原本存在于道德框架內的內容納入到法律規范的范圍內即為道德法律化的實質,其目的就是促使道德有一定強制性和可執行性。
在中國法制史的發展進程中,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總是并行不悖,共同作為禮法融合這個大趨勢的兩個方面。
夏商周三代是禮的時代,禮是調整社會秩序的主要規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到春秋時期,則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于是圍繞著用什么樣的規范來調整社會秩序,出現了百家爭鳴。儒家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悖禮妄為。主張克己復禮。而法家則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主張為國以法,依法治國。先秦儒家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的沖突為后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準備了內在的動力因素。秦朝法治主義的失敗給漢初統治者提供了歷史教訓和改弦更張的契機。后來,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的“春秋決獄”、宣帝時期的“親親得相首匿”等大大推動了中國法律道德化的進程,從西漢到隋唐,統治階級不斷引禮入律,到了唐朝,法律道德化進入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在此階段唐朝一方面確定教化與政體的本質在于道德禮儀,另一方面在教化與政體方面引入刑罰,從中可以看出對于法律道德化唐朝通過相關法律的規定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宋朝開始,法律的道德化漸漸為道德的法律化所代替。社會道德的形態與社會條件的變化息息相關,當道德對于民眾的道德約束和精神控制有所松動甚至失去控制的時候,道德將尋求法律的幫助,此種狀況從宋朝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
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朱熹是道德法律化的倡導者之一,他倡導和推動重建宗法家族,這也是宋至清末道德法律化的主要內容之一。他主張恢復和鞏固家族制度,推動家族制度的復興。為了維持家族制度,每一個家族都具有一些必備的要素,其中,族規是家族約束族眾的規范,有些族人因觸犯家法族規,家族族長或管事的負責人依據家族家法或族規的條款對其進行懲罰,這種家法族規是具有法律性的。家族法規的法律性,充分說明了倫理道德法律化了,因為,倫理道德獲得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其次,道德法律化還包含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通過加強倫理教化產生的禮教法律化。教化自宋代伊始就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由此形成一種的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即倫理。從而獲得極其廣泛的社會輿論支持,使社會評價的價值標準與儒家倫理保持高度的一致。社會彌漫著理學的說教,把道德奉為評判一個人的最高標準,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沒有道德。從上可以看出,法律的光芒亦閃爍在封建倫理道德的體內。
到了宋朝后期,統治者們對儒學越來越重視,不僅將孔孟等大儒奉若神明,更是將儒家經典加以宣傳普及,甚至成為科舉考試的唯一經典,徹底確立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元代統治者對儒學也很重視。對孔子的尊崇也很突出,例如忽必烈,是一個被漢化的君主,他尊祟儒學,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孔廟,正式設立國子學,選送蒙古貴族子弟學習儒家學說。明朝不僅崇儒而且在推行教化方面超越了以往:朱元璋在還沒有取得天下的時候,就表現了對儒家和孔子的尊崇;他繼承朱熹“禮、法都是以三綱五常為基本內容的天理的具體體現”的思想,認為重刑是符合禮(理)的精神的。他把法律知識的普及當作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并為此興學立教。
清朝對于教化亦十分重視,教化形式多樣,載體眾多。更是由最高統治者作表率,大力尊崇和宣講朱子理學,朱熹所注四書更由朝廷明令定為科舉考試必考內容。同時,為以儒學思想教育人民,康熙還頒布了著名的“上諭十六條”??傊迩捌趯θ寮矣绕涫浅讨炖韺W極力推崇,使其更加意識形態化。對下層民眾的宣教和灌輸與科舉取仕以理學為進身階梯,加之文字獄對讀書人的思想禁錮,使封建倫理綱常日益禮教化,成為不可觸犯的東西,亦即法律化了。
社會規范是道德的本質所在,道德一般沒有強制性,個體的道德需要自我履行以及社會輿論的約束,經過詳細的歸納概括,我們得出道德的三個特點:首先,道德屬于主觀存在。因個體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不同,其是非、善惡的評判標準存在差異,由于履行道德多靠個體自覺主動完成,需要高度的主觀意識,當標準不能量化與不統一的時候,難以監督或約束道德的執行和操作。其次,約束性差。道德一般沒有強制性,個體的道德需要自我履行以及社會輿論的約束,少數個體道德標準較低且自覺性差,道德對他們只是空談。最后,我國農業人口居多,勞作于土地上的人們講究安土重遷、落葉歸根,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形成了熟人關系、人情關系現象,在這種社會之中人們的道德有較強的輿論約束,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社區化、城市化成為星火燎原之勢,人口大規模流動,熟人關系、人情關系的程度減弱,輿論對道德的約束力逐漸降低。總而言之,道德作為主觀意識存在,約束力以及強制性較差是其不足之處,將法律的部分屬性賦予道德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即道德法律化。在賦予的過程中將法律與道德的內容一一對應轉化,道德中的善對應法律中的合法,道德中的惡對應法律中的違法,由此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條文。清晰明確與統一是法律條文的特點,此特點便于法律的客觀執行。與此同時,國家強制力保障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法律必將制裁社會成員的違法行為,社會成員受其威懾均能嚴格恪守法律條文。除此之外,當前社會道德缺失、職業道德缺失現象頻發,將道德規范賦予法律的強制性和規范性,能夠很好的引導和懲治道德缺失思想與行為。
1.道德缺失嚴重
站在歷史的長河看今天,道德缺失并非一朝一夕之變,而是多種因素綜合累積的結果。首先,傳統道德存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傳統道德思想正逐漸被新的道德思想所取代,在取代的過程中道德缺失的現象極易出現。其次,利益分配發生了變化。當前人們的經濟收入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財產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個體獲取,這原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社會成員為了不道德或者非法收入的獲取與國家和集體對抗,視道德與法律為無物。最后,相關規章制度未建立健全,所謂行惡容易,行善難。與違反道德相比較,遵守道德的成本較高,社會成員不遵守道德的現象隨之而來。橫觀全局,引起社會道德缺失的因素多而復雜,因此道德建設的推動以及道德規范的重塑單純依靠道德法律化難以有效完成。
2.法律自身存在缺陷
法律的優勢在于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能夠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有效評判,然而法律也存在不足之處,依據實踐經驗,通過歸納概括,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法律不能面面俱到。針對適用的對象,法律的普遍性能夠充分的發揮作用,法律的正義能夠得到伸張,然而對于具有特殊性的對象,法律評判的結果可能會有失公正;二是不準確,法律為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引和規范,法律條文中的主旨描述要清晰準確,然而一方面由于語言本身的局限性無法進行概念定義的全面表達,另一方面語言難以全方位的涵蓋法律所規范的對象,因此在實踐中法律難以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性;最后是更新慢。法律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引和規范,對人們的社會關系進行調節,因此法律要穩定,頒布之后不能輕易更改。這是法律的優勢又是短板,因為社會一直處于變化發展之中,法律的更新與完善相對滯后。為了補足短板,于是法律制定者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寫入法律條文之中,從而促使法律規范的調控作用得到全面有效的發揮。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由國務院修訂后于2013年7月1日頒發實施,該法明文規定“針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家庭成員要予以重視與關心,不得冷落與忽視。未長期居住在一起的贍養人對于老人要時常問候或看望,針對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用人單位要依據當地條文規定予以保障”。此規定字里行間透漏著“?;丶铱纯础敝?,實質是對“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化。根據國家數據統計得知:截止2014年底,我國15.5%的人口超過了60歲,約等于2.21億,由此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社會養老壓力不斷加大。根據預測,到2050年老年人的人口數量將突破4億,到達峰值期。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年輕人在工作壓力之下四處尋找機會,引發人口大規模流動的社會現象,空巢家庭和老人獨居的狀況越來越普遍,老年人精神贍養面臨巨大的挑戰。實際上,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孝順父母、贍養父母的思想與行為也受到了顯著的影響。基于上述事實,“?;丶铱纯础奔{入具體的法律條文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經過修訂之后,在具體條文之中納入了傳統倫理道德所包含的孝順父母、贍養父母的思想與行為,對家庭成員進行敦促與引導,要求在贍養老人義務方面要給予物質與精神。此法用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原本屬于道德規范的內容,約束全社會成員遵守、執行,與道德法律化的特點高度契合。國家在年輕人口大規模流動、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數量大、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道德缺失行為頻發等現象構筑的社會大環境之下出臺此法,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之內對社會道德現象進行約束、改善、優化,其現實意義更為重大而又深遠,該法針對精神贍養老人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行了著重強調,借助法律規范促使孝道在全社會推進履行,讓國家法律意志融入道德規范之中,為有效搭建并實施道德規范形成推動力,最終為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
1.選擇符合法律化標準的道德
法律與道德關注重心存在差異,法律注重他律,道德注重自律,社會成員內心的自律是道德實現的基礎,而且道德調整的范圍大于法律,法律的強制性作用會因為過分強調道德法律化而減弱,個體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會下降。所以,道德法律化的標準要從嚴劃定,一項道德在法律化之前要進行調查,觀察是否處于全體社會成員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范圍之內,如果是,再將之法律化,杜絕強人所難的現象出現,全社會一致遵守道德法律化的前提條件就是全社會對其認可,同時為其執行性提高奠定基礎。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全社會具有廣泛的認可度,不孝被視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無德的關鍵性因素。?;丶铱纯此麚P的內在價值,便是符合法律化標準的。
2.控制好法律化的范圍,加強道德宣傳
在實踐中,個體的外在行為受到法律的規范和調節,個體的思想和內心不在法律強制范圍之內。所以,個體的外在行為受到道德法律化的約束,個體的思想和內心不在規范之中。對于道德法律化的范圍要加以嚴格控制,針對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要進行全面細致的把握。道德與法律的作用存在差異,有些事情法律能夠去加以強制,但卻最終要靠道德來根治。用法律條文鎖定親情看似行之有效,可有時只能拉得回子女的人卻拉不回子女的心。真正滿足老年人精神贍養的需求,一方面要嚴格對法律條文的執行;另一方面在宣傳方面要加大力度,通過社會輿論來引導激發社會成員內心自律作用的發揮。綜上所述,為了切實解決“?;丶铱纯础钡碾y題,孝道思想的宣傳范圍要擴展到全社會,政府和企業要積極響應并執行相關條文的規定,通過多種方式方法為子女贍養老人提供便利條件,促使尊老、敬老道德之風貫穿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