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創業
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行政監察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政機關過度行使行政權力,抑制腐敗和其他非法行政行為的發生,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由于政府公權力的相對擴大、部分官員出現思想滑坡,致使違法行政行為屢禁不止。有數據表明,截止2016年底,我國在濫用公權力領域的案件就已高達1250件,大量行政違法事件極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能,侵害了人民的合法權益。其次,一些官員面對不斷增長的監察力度變得“不想為、不敢為、不作為”,又引發了嚴重的行政不作為現象。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既是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帶來的必然要求,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瞻遠矚。《監察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特色反腐倡廉工作已進入法律和憲法規定的反腐倡廉新階段,對進一步完善今后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機制具有重大的歷史貢獻。
公權力監察調查手段的創新。《監察法》在試點過程中多領域試用各種調查措施十二余種,不僅保留了傳統的調查手段,更是進行了多種調查措施上的創新,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充分融合了多種調查措施。其中,創造性地使用威懾力更強的“留置”手段用以取代“雙規”措施,保障了監察反腐工作的繼續壯大。通過公權力監察調查手段的不斷創新,監察委在新時代下能夠更好地履行監察職能,保障公權力不被濫用。
紀委機制創新。《監察法》將監察部門具體細分為審查調查、執紀監察、審理等多個部門。審調立案由審查調查部門負責,日常監察由執紀監察部門負責,把關審核由審理部門負責,形成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多部門制度機制;實現了紀委監委互相監察制約,保障了監察權始終在正確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監察法》不僅針對黨內部的公權力進行監察,同時也針對國家機關的公權力進行約束,是公權力監察領域的體系創新,通過將監察與司法的相結合,建立了各機關互通相連的高效監察反腐機制。
對國家公權力監察體系的創新。《監察法》的制定出臺是對舊有國家公權力監察體系結構進行革新,通過將各個監察機構進行整合,保證了監察力量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構建起可以對全部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統一監察的龐大體系,同時擴大對行使公權力的監察范圍與監察力度,實現了對公權力的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監察,為公權力監察領域開創了新局面。
《監察法》在公權力監察領域進行手段、機制、體系的多重創新,是黨和國家完善反腐工作,是新形勢下加強對公權力約束與監察的必然要求,是確保公權力的監察在良性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的堅強保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治工作一直是黨中央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法治建設過程中,依規治黨若與依法治國相分離,必然會導致監察力量的過于分散,從而影響監察工作的效率與力度。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對新時代、新形勢、新局面深入探討與分析,作出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的決定,創新性的將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對黨和國家監察體系的重大創新,是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
一是實現黨的內部監察與國家監察的有機統一。《監察法》在充分分析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以規治黨和依法治國統一結合,簡化了舊有的眾多監察機構,建立起統一、高效、權威的監察制度。隨著監管力量整合的不斷完善,監管機構組織有序,監管范圍逐步擴大,監管工作全面展開。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實現了黨內監察與國家監察的全覆蓋、共監管。
二是統一了紀委監察機構,實現聯合監察。監察機構與監察人員通過重新整合與聯合,重新配置了監察反腐一線的人員力量,成立了集中統一的內部監察機構。機構重組的加強了對監察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與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政策凝聚力,確保不與人民分離。對紀委監察機構的統一聯合是始終與黨中央在政治上、行動上、立場上保持高度一致的必然要求,堅持推進監察反腐機構、職能、人員的全面整合不動搖。
《監察法》是以規治黨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法律,這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也是新形勢下反腐監察工作進一步發展所帶來的必然要求。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相結合所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黨內監察與國家監察的全面覆蓋確保了對行使公權力人員的無死角全覆蓋,是對國家監察體制的重大革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會議上強調,法治是各方面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國家想要平穩、健康發展,各個方面都不能與法治分離。
《監察法》是國家監察領域的法律基石,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各類監察工作。《監察法》中凝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諸多理論與實踐成果,為新形勢下鞏固和擴大反腐倡廉斗爭提供充分的理論跟進和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是徹底改革和創新國家監察法制,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通過法律手段將監察反腐工作的力量統一起來,實現國家監察法制的不斷創新,堅持黨對監察反腐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監察反腐工作不斷壯大。二是從法律層面將監察反腐工作進一步法治化、規范化,我們實現了黨的全面、全面、法治的有機統一。為進一步開展監察全覆蓋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與依據,通過立法形式鞏固十八大以來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保證監察反腐工作的有法可依,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憲法實施,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措施。
三是以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監察反腐工作。通過國家立法,確保了黨對監察反腐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定了決策機制、管理模式、手段和手段。反腐倡廉監察工作更加合理、權威、高效,對國家監察體系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的高度重視,黨的主張通過法律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工作穩步推進,對促進我國監察體制改革,提高反腐敗能力的作用。它意義重大。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制定前,習近平總書記下達重要指示,在北京、山西、浙江等多個城市率先開展監察改革試點工作。在充分結合國情的基礎上,在黨委堅強有力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黨的監察反腐工作在組織形式、職能定位、決策程序、資源配置、措施手段等方面都更加高效有序。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對實踐工作的高度重視,通過實踐試點手段積累經驗,完善制度,確保新的監察制度能夠與各地實情完美契合,展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人類歷史上反腐敗提供了中國道路、中國方法、中國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不僅堅持從國情出發、實踐出發,更是充分發揮中華悠久歷史的優勢,汲取與凝練中華漫長歷史上各朝代監察制度的優良之處。它提煉了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智慧,是對中國歷史上監察制度的繼承與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打破了某些固有反腐理念和方式,我們在歷史參考與現實國情之間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當前監察工作順利發展的道路。為世界范圍內的反腐敗工作提供了“中國模式”,在國際上產生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監察法》作為黨中央在新時代、新形勢、新局面下對反腐監察工作和權力約束體制的積極探索,不僅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會主義監察工作在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上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更是充分彰顯了“四個自信”,在未來推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出現的新形勢、新局面、新要求對監察反腐工作不斷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作為反腐敗國家立法頒布,鞏固了黨在反腐敗工作中的集中統一領導地位,創新了公共權力監察的方式和手段,建立了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國家監察制度,集黨內監察、國家機關監察、司法監察、民主監察、群眾監察、輿論監察于一體,保證了黨和國家監察效率的不斷提高。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監察制度。將法治與法治有機結合,運用法治思想和手段,促進國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走出國門。社會主義監察道路為世界乃至人類歷史上的反腐敗工作提供了“中國模式”,對我國今后的反腐敗工作有著不可磨滅和重大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