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傲雪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27
網絡社會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虛擬的,利用互聯網技術形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和。對于網絡社會的界定,一般有三種觀點,其一,網絡社會是利用互聯網將各種關系聯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社會系統;其二,網絡社會是一種將社會結構、關系與資源數字化的社會系統;其三,網絡社會是人們利用互聯網技術形成的虛擬空間發生互動關系的社會形式,是人與互聯網形成的一種新的共同體。
社會治理概念的界定同樣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其中受普遍研究學者認為的一種觀點為:社會是人與人形成的關系總和,治理是各種公共或私人的個人或機構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諸多方式的總和,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社會治理致力于維護現有的基本社會秩序,完善公共責任體質,使社會安全、公共服務、公民生活得到提高。網絡社會享受互聯網新技術帶來的便利、迅速、實時性的同時,其治理、監管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網絡社會治理的相關立法急需制定、落實。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加速期,社會治理相關的問題出現新的特點與形式,傳統的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網絡技術的更新速度,對此我國涉及網絡社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部門章規已經超過70部,但是立法之間缺乏協同性、相關性,沒有一個關于網絡治理的基礎立法來作為網絡治理工作的指導綱領,缺少完善的網絡立法體系,造成現有網絡立法不能很好的應對互聯網快速發展而產生的治理問題。
隨著網絡與人們生活不斷的深入融合,網絡社會治理與傳統的社會治理一樣,也成為現實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治理不能單一的依靠政府,而是要與社會組織、互聯網從業者以及網民共同治理。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所帶來的高度復雜和高度不確定性的網絡社會環境,使網絡犯罪活動不斷增加,面對瞬息萬變的網絡技術,網絡社會的治理亟需既懂得互聯網技術又懂得專業法律知識的人才。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其成為在國與國之間交流不可或缺的橋梁,許多國家針對本國的互聯網技術,將網絡社會治理納入本國的發展戰略,但是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網絡犯罪呈現國際性和跨地域性。與此同時,網絡社會也需要網絡技術發達國家憑借其過硬的互聯網技術對其他網絡新興國家乃至整個網絡社會進行支撐。
黨和政府應該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提高網絡社會治理能力。在主觀上,約束網絡公民在網絡上的不當言行、規范網絡社會行為,提高網絡公民的法律意思,使網民能夠自覺地維護網絡秩序;在客觀上,攔截一切國內外不健康、帶有負能量、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信息,從源頭上對網絡社會進行有效的治理,增強政府對網絡信息的監管能力。同時,創新網絡社會治理的主體,充分考慮政府、社會組織和網民個人等主體的利益,增加不同主體之間的網絡互動,使網絡各主體形成相互監督、相互進步的良性合作關系,共同推進網絡社會治理的法治化。
在網絡治理中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的治理模式,明確政府的監管職責,做到實時監控和管理相結合,構建完善的網絡社會法治治理體系。由于網絡技術更新之迅猛,常常會使新出現的網絡技術形成“法外之地”,因此,要做好網絡新領域的法律制度建設,使網絡治理有法可依。同時,在推動網絡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過程中,要著力培養兼顧精通互聯網技術和專業的法律知識的專業型和復合型的網絡社會治理人才,使之成為網絡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
信息傳播快速性、廣泛性、無國界性是網絡傳播信息的本質特點,這雖然給全世界民眾帶來了無法比擬的便捷性,但也給各個國家治理跨國網絡犯罪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建立國家網絡空間信息安全體系,搭建網絡治理國際合作技術交流平臺,組織國際網絡犯罪監管協會等措施,都是建立國際網絡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