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勇
浙江浣紗律師事務所,浙江 諸暨 311800
司法實踐中,為確保債權能夠足夠受償,債權人往往既會要求擔保人提供人保,同時又會要求擔保人一并提供物保。但是,對于擔保人內部之間的關系,往往未做約定,導致擔保人之間產生糾紛,此時就會產生因混合擔保而導致的內部求償問題。我國《擔保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與《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條文并未銜接一致,使得各地法院法律適用不一,裁判結果迥異,嚴重損害了法律的統一性。
以筆者曾服務過的車輛銷售公司為例。消費者通過車輛銷售公司向銀行貸款,車輛登記在消費者的公司名下,且該車輛作為該筆貸款的抵押,同時車輛銷售公司為該筆貸款提供保證。后因消費者無力償還貸款,車輛銷售公司為其全額代償。本案件看似簡單,車輛銷售公司毫無疑問可向消費者追償,但事實上行使追償權的過程中仍會衍生出其他法律問題,即車輛銷售公司代償后能否對消費者的公司即抵押人追償?
要回答此問題,首先需要梳理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1995年生效的《擔保法》規定債權人應當優先實現物保,實現后不足部分,才由保證人來承擔責任。
而2000年生效的《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債權人享有選擇權,其行使權利并無先后順序之分,并且明文規定了混合共同擔保中承擔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其他擔保人追償的規則。
2007年生效的《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僅規定擔保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但并未明文規定擔保人之間是否存在追償權。由此,使得各地法院適用法律嚴重不一,在學說上也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觀點。
認為不允許擔保人之間互相追償的主要理由為:第一,從立法原意來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并未形成法律漏洞,是立法者有意排除了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之間的求償關系。①第二,擔保人之間不能互相進行追償也符合公平原則。除非當事人之間另有規定,每個擔保人在設定擔保時,都明白自己面臨的風險,即在承擔擔保責任后,只能向債務人追償。②因擔保人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關系,若允許擔保人內部互相追償,則未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將會加重擔保人的責任。第三、不允許擔保人之間互相追償也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因為無論擔保人之間如何追償,擔保人在承擔責任后仍會要求債務人來承擔最終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導致法院立案、審判、執行環節的壓力增加。而在目前案多人少的司法環境下,應當不允許擔保人之間互相追償。第四、若允許擔保人互相追償,擔保人之間承擔責任的份額又是一個司法難點。因為人保、物保并存時各擔保人責任份額的劃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目前也尚沒有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劃分方法。③
但筆者不贊同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與《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八條第一款并不存在沖突,應當認可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理由如下:
第一,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研究小組對該問題已有相關觀點,《物權法》沒有規定保證人與物上擔保人共同分擔責任的問題。即也并未否定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第二,不允許擔保人之間的追償,反而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此時債權人即可以任意選擇某一擔保人承擔全部責任,或者是完全放棄對某一擔保人的權利。并且,不允許擔保人之間的追償甚至會引發大面積的道德風險,債權人可以先與資信良好的第三人串通,要求其為某一債務進行擔保,從而消除其它潛在擔保人的擔憂并使得潛在擔保人同意為涉案債務擔保。而在其實際進行擔保且債務人無力償債后,債權人完全可以僅要求其一人承擔全部責任,而與債權人串通的擔保人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再次以前述案例為例,若認可保證人車輛銷售公司代償后可向抵押人消費者的公司追償,保證人是否自然對抵押人享有抵押權?
有學者認為,基于意思自治原則,物上保證人僅向債權人設定了擔保物權,但未向保證人設定擔保物權,且有關部門公示的權利人也為債權人,故保證人代償后無法取得擔保物權。
但筆者認為,保證人承擔責任后自然取代原債權人的地位,享有擔保物權這一觀點更為合理。拋開對公平原則以及解釋方法的不同理解,該問題的實質就在于擔保人內部追償的實質依據究竟是什么?有學者認為,可以將擔保人之間的關系類比為連帶之債或共同保證,從而為擔保人之間互相追償提供法理依據。但該觀點存在以下問題:在混合共同擔保中,債權人無權請求物上保證人清償債務,僅能就擔保物求償,即就物上保證而言,物上保證人所負擔的是責任,而非債務。④而保證人承擔的既是責任,也是債務。綜上,連帶債務的前提是多數債務人向債權人負有債務。而上述分析中已經指出,物上保證人實際上僅以提供的“物”的價值為限,也無需另行向債權人支付,故物上保證人與保證人給付的內容并不相同,自然人保與物保也不能認定為連帶債務。同時,若將擔保人之間的關系認定為連帶之債,實踐中認定擔保人內部的責任份額也會存在障礙。
舉例說明,因部分動產(如車輛等)十分容易貶值,若主債權為100萬元,簽訂合同時保證金額為100萬元,動產抵押金額也為100萬元,但等到最終處置抵押物時,可能已過數年。此時,若認為保證人承擔責任后,無法取得抵押權,則保證人顯然不能要求抵押人承擔50萬元的責任,因抵押人以抵押物價值為限承擔責任,而此時的抵押物價值有可能早已不足50萬元。則此時是否要對抵押物進行重新評估?若此時無法找到抵押物如何確定責任份額?這些都是實踐中有可能會存在的問題。司法實踐中,部分法院簡單判令抵押人承擔50%的責任,即相當于人為將抵押責任轉化成了保證責任,顯然法律依據不足,也存在加重抵押人責任的可能。
故筆者認為,將擔保人代償的法律性質認為系債權地位的移轉更為合理,即擔保人代償后自然取代債權人的地位。從而,承擔責任的保證人自然取得擔保物權也就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礙,同時也不會加重物上保證人的責任。
因現行法律對本文所討論的問題還未有明確回應,各地判決也大相徑庭。故筆者認為,在此種情形下,企業作為擔保人時,更為重要的是做好事前的風險控制。如簽訂合同時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來保證自己追償權的實現;或是在合同中明確各擔保人之間的責任劃分,從而降低自身風險;或是代償前積極與金融機構協商,以債權轉讓的方式來保證抵押權的行使。
[ 注 釋 ]
①曹士兵.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第三版)[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65.
②凌捷.混合共同擔保若干爭議問題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6(6).
③福建省高院,《擔保物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研究》.
④張堯.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內部求償的解釋論[J].法學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