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風
廣東國融律師事務所,廣東 中山 528400
筆者對比分析了廣東、浙江、山東等地的人民法院的裁判觀點,審理的法院包括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等不同級別的法院。現將各地、各級人民法院在部分案例的裁判觀點簡單列明如下:
1.(2016)粵2071民初5302號案認為:對于公司章程載明的出資期限不能對抗公司債權人,在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公司股東應當履行出資義務,使公司具有據以獨立承擔責任的財產基礎,否則,未出資或未全面出資的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為此,原股東應當對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現股東應當知道原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故作為受讓人應當對原股東的民事責任承擔連帶責任。同樣的,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在(2017)粵2071民初10147號一案也持以上觀點,認為:原股東認繳的出資額雖未屆繳納期限,但根據執行部門的調查,公司無可供執行的財產,在此情形下,債權人請求原股東在其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應予支持。同時認為:原股東未實際繳納的出資額,現股東知道該事實并受讓股權,故現股東應在其受讓股權的范圍內對原股東應承擔的補充清償責任承擔連帶責任。
2.(2016)魯民終1168號案認為:原股東作為發起人應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發起人,有保持公司資本充實的責任。原股東在只履行了部分出資義務的情況下即轉讓股權,嗣后直至公司章程約定的出資期限屆滿,應交納出資部分亦未補足,因出資不到位導致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原股東作為發起人應對不能清償債務部分在未全面出資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現股東(受讓方)承擔連帶責任。
1.(2017)粵04民終1834號案認為:原股東的出資期限尚未屆滿。在股權變更之后,原股東的出資義務由新任股東承繼。因此,不屬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八條所規定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的情形,債權人請求原股東承擔補償賠償責任缺乏事實依據,應予駁回。
2.(2017)浙04民終1929號案中認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是指股東未按公司章程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限應當出資時而股東未出資或未全面出資的行為。同時,公司法及公司法解釋也并未對認繳資本未全部繳納情況下的股權轉讓、受讓主體等進行限制。所以在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期限等條件成就前,股東應當不存在出資義務,自然就不存在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違法行為。
【以上具體分析參見:民事判決書】
筆者認為,對于原股東和現股東該如何承擔責任,應把股權轉讓時公司經常狀況、涉案債權發生時間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以判斷原股東是否應當承擔出資責任。基于股權轉讓時一般均需辦理變更登記,現股東對于出資情況往往被認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現股東一般應與原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或者單獨承擔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八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方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方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方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受讓方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后,向該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1.如原股東轉讓股權時出資期限未屆滿,公司經營狀況正常,涉訴的債權也未屆履行期。此時受讓方明知或應該知道股東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并知悉公司的債權債務及經營狀況依然接受該轉讓股權的,意味著受讓方已知曉并認可其應當承擔的權利及義務,出資義務是公司章程規定的主要義務,股權轉讓后繳納義務發生轉移,因此現股東在受讓股權后應當承擔相應的出資義務,原股東不應承擔責任。
2.受讓方明知或應該知道股東因出資期限未屆滿而未繳納出資,但轉讓方在轉讓股權時隱瞞公司債權債務及經營狀況的,應區分兩種情形:
(1)公司存在較多的債務,經營狀況出現嚴重危機的,系原股東惡意轉讓股權,不排除此情形屬于無效轉讓行為。當股權出資責任加速到期時,原股東理應承當相應的出資義務,在未出資范圍內對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這樣,有利于避免原股東惡意轉讓股權以逃避債務的行為。
(2)公司經營狀況正常,原股東不存在惡意轉讓股權的情形,則由現股東承擔相應的出資義務。
3.股權轉讓時涉訴的債權等履行期已屆滿或存在逾期履行,筆者認為,此時,對于公司章程載明的出資期限不能對抗公司債權人,在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公司原股東應當履行出資義務,使公司具有據以獨立承擔責任的財產基礎,否則,未出資或未全面出資的原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為此,原股東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現股東在公司股權轉讓變更手續上簽字,表明其對公司股東出資約定及原股東是否實際出資事宜是明知和認可的,股東名冊、公司章程、工商登記資料變更手續,根據外觀主義原則屬于明確約定由現股東承擔出資責任。現股東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應承擔補足出資責任。
原股東與現股東對于未出資范圍各自如何承擔責任,則由雙方協議約定。但即使雙方的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由原股東承擔出資責任,但該協議對債權人不具有對抗性。
由于司法實踐做法不一,在理論及實務界并無統一觀點,以上分析及結論僅為個人觀點,供交流參考。
司法實踐暫時對于本文所探討的問題并無統一觀點,因此在認繳制下,轉讓股權無論對轉讓方還是受讓方而言,都存在著承擔出資責任的風險。因此不建議公司注冊資本虛高,比如高達上千萬,甚至上億等等類似的公司。資本“認繳”絕不等于“不用繳”。認繳的資本相當于承諾的債,股東總是要背的。受讓方受讓股權之后,對公司注冊資本也不可盲目增資,避免注冊資本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