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婷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鑒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地區之間的商事交往也更加密切。而貿易往來的頻繁也必然伴隨各種糾紛。眾所周知,各國皆有自己的法律體系,凡有糾紛可選擇仲裁與訴訟兩種途徑,判決依據也是基于本國法律。然而,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法律制度。如此一來,不同國家的企業因為商業合作事項產生的貿易糾紛應當適用哪國法律,這就成為一個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商議、解決的問題。
由于海牙外交會議頒布的《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形式統一法公約》并沒有獲得廣泛的支持,聯合國組建了一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成員組成的工作組,起草并通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它主要用于解決國際商事貿易爭端。
根據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可以選擇是否適用《公約》,或減損《公約》的任何條款或改變其效力。這些是《公約》條款所允許的,也是《公約》賦予當事方的權利。這便是《公約》的任意性的體現。但是,《公約》本身也包含一些強制性規定。當雙方當事人未選擇適用法律時,這些強制性規定將自動適用。
自加入《公約》以來,中國法院和仲裁庭在處理國際商事貿易糾紛時大量適用《公約》。但是,當時中國合同法律制度仍是不完善。因此,中國對于《公約》個別條款作出保留。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也十分迅速,對于合同法律的規定也更加完善,目前我國已經撤回了關于“合同形式”的保留。
中國是最早加入《公約》國家之一,多年來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案例,其對《公約》的適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根據《公約》第1條第1款的規定,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可直接適用于《公約》,或根據沖突規范適用《公約》,或排除《公約》的適用。在此基礎上,《公約》在中國的適用情形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雙方當事人營業場所均為《公約》締約國,且不排除適用《公約》;二是其中一方當事人的營業場所為締約國,另一方當事人的營業場所為非締約國的情況;由于我國最初加入《公約》時,我國香港、澳門、臺灣還未回歸,因此還需區別《公約》在涉及港澳臺案件中的適用;最后還有排除適用《公約》的情形。
1.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場所都是締約國
雙方營業場所均為締約國的,如果營業地在中國及另一締約國的當事人間發生爭議,當事人雙方未排除或明確選擇適用《公約》,相關爭議屬于《公約》規定的調整范圍內,仲裁庭通常會適用其處理爭議。
2.其中一方當事人營業地是締約國,另一方當事人的營業地是非締約國
在中國國際商事仲裁案件中,營業地在中國與其在另一非締約國的當事人發生爭議,《公約》的適用又應該另當別論。根據《公約》第1條第l款(a)項,以及中國對(b)項的保留,在這種情形下《公約》是不能適用的。不過,關于這個案件,很多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筆者比較認同根據當事方意思自治原則允許適用。
3.《公約》在涉及港澳臺地區的案件中的適用
由于我國在1986年加入《公約》時,香港、澳門、臺灣尚未回歸,所以《公約》在港澳臺地區的適用也是一個問題。按照《公約》規定,我國屬于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領土單位,并且各領土單位對本公約規定事項適用不同法律制度。所以,港澳臺地區若要適用《公約》,我國必須作出聲明。如果沒有聲明,則自動適用。而我國始終未對《公約》在港澳臺地區的法律地位作出任何聲明。因此,《公約》應適用于涉及港澳臺地區的案件。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在涉及港澳臺合同爭議中,也會積極適用《公約》作出裁決。“例如,在銻錠買賣爭議仲裁案中,賣方為中國內地當事人,買方為中國香港當事人。仲裁庭認為,雖然當事人未就適用法律達成一致,但申請人在仲裁申請書中,被申請人在答辯陳述中均援引公約的規定作為主張各自權利的依據。”
4.當事人排除適用《公約》
在中國國際商事仲裁中,雙方明確排除適用《公約》情況很少見。但是,根據《公約》第6條的規定:
“雙方當事人可以不適用本公約。”因此,當事人要排除《公約》的適用,可以通過選擇某一非締約國的法律或者約定不適用《公約》。此外,當根據沖突法指向適用某一非締約國法律,也可以排除適用《公約》。
《公約》作為一部重要的國際統一法,一直為中國的仲裁庭所積極適用。然而,中國仲裁庭在適用《公約》中也出現了一些爭議問題。中國的仲裁庭在處理國際商事貿易糾紛時是否有義務要適用《公約》?當中國的國內法與《公約》規則產生爭議時,應該優先考慮適用哪一個?這就是本節探討的重點。
在中國的國際商事仲裁中,只要當事人的營業地是《公約》締約方,且未排除適用《公約》,仲裁庭通常會適用《公約》。而中國的仲裁庭是否有義務適用《公約》來解決國際商事糾紛卻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現代國際商法認為,仲裁庭擁有比法院更多的自由裁量權。仲裁庭應更加注意爭議雙方對適用公約所作的明示或默示同意。”
鑒于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公約》作為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也應屬于我國法律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如果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應當適用中國法律,那么此時的中國法律也應該包括《公約》。但是,當國內法與《公約》的規定產生爭議時,該優先適用國內法還是《公約》呢?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只有國際條約與中國法律有不同規定,或者國內法沒有規定時,可以適用我國所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與此同時,當我國加入的公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應首先適用公約。
中國國際商事仲裁中一直廣泛運用《公約》來解決糾紛。結合適用情形來看,中國正確適用《公約》,積極履行其作為締約國的義務。當《公約》與國內法規范之間存在爭議時,《公約》也可以優先適用。